劉柏初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 ,澳大利亞 新南威爾士 2052)
在新時代先進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在經營管理和資金運轉時,愈發重視各種安全風險的有效防控。與此同時,在金融工程建設過程中,通常需要運用形式多樣的工程技術方法推動企業經營活動,并依托各種新型金融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將先進的金融方法與財務處理工作有機結合,有效解決企業面臨的各種經營管理問題,并且結合金融工程和供應鏈管理現狀,大部分企業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金融工程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約翰·芬尼迪提出。從廣義角度分析,金融工程包含的內容較為復雜多元化,主要以工程管理的內容為核心,其中引用了大量工程技術、方法以及新型金融產品,具體可概括為以金融創新的方式解決財務管理和金融方面的實際問題。實際上金融工程不但包含了產品設計、定價以及交易支付等方面的內容,還全面覆蓋了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從狹義角度分析,金融工程主要指創新型金融工具、金融手段的應用與研發、創造性解決金融問題等方面的內容。基于金融工程的特性分析,其最顯著的特征為金融工程的創新性,因此可以依托于金融創新技術開展工程管理工作,有效解決金融投資和融資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金融管理風險,充分發揮金融工程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從整體上促進現代金融企業的長遠發展。
在金融行業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兩個核心模塊即為風險管理和金融創新。分析當前金融工程實際發展狀況,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和金融開放范圍與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國金融業中還融合了大量國外金融機構,而這些國外金融機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已有效落實了金融創新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從金融工程的發展和管理內容角度分析,對于具有一定風險的產業和資本管理而言,在資本市場的調控和創新手段支持下不但能獲得較為可觀的權益資本金,還能依托于資本市場將部分風險轉移到投資方面。因此,在風險管理實際應用過程中,金融工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加大。從風險管理和金融工程之間的關聯角度分析,兩者還相輔相成、存在一定的包含關系。實際上風險管理主要指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相關技術人員可精準預測各種可能發生的后果及其表現形式,從而在風險真正來臨的時刻有效應用金融工程判斷風險的未來發展趨勢,并采取科學有效的對策規避風險。
供應鏈風險主要指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部分供應鏈企業受各種因素影響無法有效控制系統內外部的不確定因素,致使企業可獲得的經濟效益與預期設想存在明顯偏差,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供應鏈企業風險影響。與此同時,供應鏈企業面臨的風險通常包括自然環境風險下的外生風險和市場風險、道德風險下的內生風險。目前大部分供應鏈企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所選擇的合作伙伴還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若相關合作伙伴無法承擔其應履行的職責和義務,甚至在企業內部管理過程中伴隨著各種問題,同樣會導致供應鏈在實際運轉過程中形成各種安全風險。另外,供應鏈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也會發生明顯變化,涉及的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的產品質量、價格也存在明顯問題,極容易導致供應鏈在運行過程中伴隨著各種安全風險。

表1 信用風險評估體系
一是競爭性與合作性。對于某些特定工程項目,盡管供應鏈企業需要合為一體為最終總體利益提供相關服務,但這些企業在市場中通常以個體的方式開展經營活動,致使各供應鏈企業的利益取向各不相同。針對于此,在企業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若未積極構建完善的監管機制,很可能導致企業過度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產生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此同時,供應鏈企業普遍需要實時了解與掌握市場發展動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密切合作,有效保障供應鏈運轉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二是相互傳遞性。供應鏈企業的日常運轉和發展過程中,科學化的內部管理盡管能有效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但將其放置于市場發展動態來看,產品研發、生產以及流通等環節的有效運行通常需要多個企業的相互配合。尤其在產品次序化開發和管理過程中不同階段潛藏的安全風險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累加,并在此基礎上將累積的風險傳遞到下一個的生產商或供應鏈企業中,從而在此過程中對整個供應鏈的安全性造成嚴重影響,并且在這種傳遞性風險的影響下還可能直接導致整個供應鏈的風險水平直線下降。
在供應鏈運行過程中,若產品投入市場的預期價格與實際銷售價格存在明顯差距或者產品價格波動過大同樣會產生各種風險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在交易和管理中可獲得的經濟利潤。實際上金融衍生工具原本就具有較好的實效性、高效性、管理靈活性以及經濟適用等優點,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不但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從源頭上避免各種可能潛在的供應鏈風險,因此在企業經營風險規避工作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最終交易和保證金交易等方面,在實際交易過程中無論產品價格波動情況如何,金融衍生工具都能將風險轉移到風險承擔能力相對較高的主體對象中,在規避供應鏈風險的同時還能將部分風險轉移到投資者可控制的盈利模式中,因此有效應用金融衍生工具對企業未來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首先,利用套期保值有效控制期貨市場成本。供應鏈之間原本就具有較為密切的關聯,在實際運作和管理過程中,一個市場盈利很可能被另一個市場的虧損對沖,而批發商、生產商以及經營商在此過程中都可以充分利用現貨市場或期貨市場反向操作交易活動,從而有效控制利潤和成本。與此同時,在供應鏈運行過程中,提供生產資料的企業也可以依托于套期保值規避供應鏈風險。實際上供應鏈的存在原本就是為了推動企業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可以借助上游和下游企業之間的承諾關系有效管控產品銷售狀況。最后,各企業共同承擔供應鏈風險,還能避免其內產品內部價格波動造成的各種安全隱患,從源頭上保證整個產品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其次,建立期權和期貨等方面的合約。期權本質上指事前購買或約定過程中,待支付一定量的權利金后,購買者可在后續很長一段時間內按照合約規定的價格進行購買或銷售,但其并非是對約定方的產品進行購買或銷售。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投資者將會有更多可供選擇的權利,但一旦期權合約的時間超出規定,期權合約本身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效力,無法對投資雙方起到相應的約束效果。此外,反向購買預期價格的期權產品也能有效降低供應鏈企業的經營管理風險。
分散與轉移供應鏈風險已成為當前推動金融工程發展的重要舉措,但實際上應用金融工程通常僅能針對某個特定的供應鏈風險進行消除,無法真正意義上整體實現供應鏈風險的分散與轉移,尤其在通過新方式生產與組合新事物的前提下,供應鏈體系總體風險被轉移的可能性更微乎其微。對于金融工程發展較為活躍的時期而言,不但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會日益加劇,整個金融行業同樣會面臨難以分散的系統性風險。在金融業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供應鏈風險極容易導致傳統金融業務發生壟斷或分工現象,以此對各金融機構的業務產品造成一定的同質化影響,無形中增加了各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壓力。
在供應鏈風險與日俱增的背景下,各經濟主體逐漸面臨著嚴重的危機與挑戰,但金融工程卻在某種程度上為各經濟主體指明了全新的風險規避途徑,在金融活動實際開展過程中,各主體負責人可通過分散與轉移供應鏈風險的方式降低總風險、減少風險造成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金融工程的應用還能有效提高金融機構的資產安全性,從整體上增強金融機構的風險抵抗能力,促使其具備一定的盈利優勢。因此,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必須將供應鏈風險監管工作落實到具體環節,精準把控金融工程與風險監管之間的協調關系,充分利用金融監管需求推動供應鏈風險管理工作可持續發展。
在金融危機形勢下,金融工程的應用不能完全脫離于實體經濟的支持,必須基于宏觀角度正確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國應著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在滿足生產需求的基礎上實現金融產品創新,深入探索與發掘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形成互利共生局面的有效路徑,不斷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其次,構建系統的金融服務體系,依托于農業、農村對各項金融業務的多元化需求,不斷開發農產品期貨、農業保障等項目,在遵循互利共生原則的前提下打造產權分明、功能互補的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體系。
盡管金融工程對工業風險管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仍有待完善,金融價格還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致使金融衍生工具無法充分發揮自身規避風險、降低成本的功能,尤其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通常還會受到法律制約。因此,金融工程在我國供應鏈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遠不成熟,需要相關企業統籌規劃各個經營管理環節,通過科學的決策構建系統的供應鏈運轉機制,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