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博
(上海東方怡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 201210)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使得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發生著重大轉變。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建設,使得我國政府服務質量不斷提高,行政效能得到實質性的改進。互聯網背景下,政務服務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不僅是我國政府治理創新的重要探索與體現,更是政府職能升級的良好契機。當前,我國各地都在積極地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構建,但是在實際工作執行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亟需調整與優化。本文結合著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現狀,從不同維度分析其提升路徑,助推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實施。
新形勢下,互聯網+政務服務是我國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要一個環節。從互聯網與政務服務的發展機制出發,互聯網+政務服務是兩者有機融合的重要體現。其中,“互聯網+”是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它既是傳統互聯網新的發展形態,也是互聯網思維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體現。“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真正內涵就在于利用信息技術賦予政府行政效能新的生命力,構建全新的行政生態環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也正是政務服務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從而使得我國政府治理能力與服務能力不斷產生新動力。
“互聯網+”是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它既是傳統互聯網新的發展形態,也是互聯網思維在實際生活中的進一步體現。通俗來講,“互聯網+”指的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是,并不意味著兩者簡單相加,而是強調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平臺實現與傳統行業的高度融合,從而打造出全新的發展生態。對此,“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重要內涵就在于互聯網資源與政務資源的有機融合,使得政務生態體系發生質的變化,提高我國政府對社會的治理能力與效能。以大數據為依托的新的技術產物為政務服務提供數據支撐,信息技術與政務的進一步融合,將提升政府治理實效性,造就新的治理增長點。我國早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中指出:互聯網是新時代信息發展的新工具,互聯網+政務服務將逐漸成為未來政務服務新常態。因此,基于“互聯網+”重要理念,構筑互聯網+政務服務架構,既是互聯網與政務高度融合的一種體現,也是我國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徑。
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在政務生態構建中發揮著重要的優化與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到政務生態體系當中,能夠賦予我國政務服務全新的生命力,拓寬我國政務服務渠道,滿足社會群眾不同的政務服務需求。例如:當前形勢下,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政務辦理已經逐漸地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未構建前,社會大眾辦理事務,往往需要通過線上辦理流程實現,由于事務辦理人數多,且有辦理時間、流程、交通等方面的客觀限制,導致政務服務效能不高。而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構建,則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人民群眾通過政府搭建起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平臺,實現足不出戶在家辦理事務,明顯縮短了辦理周期,提升了辦理效率。同時,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能夠避免大量的資金、時間、人力的消耗,實現相關事務的精準辦理、高效完成。因此,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構建,有效地拓寬了我國政務服務渠道,為人民群眾的政務辦理提供更多的個性化選擇,有效提高我國政府的政務服務效能。
當前,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建設主要涵蓋了政務公開、辦事服務、政民互動等方面。但是,縱觀“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對外開放,在網站建設上仍然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局限性。例如:網站的網頁設計方面,我國很多地方的政務網站網頁設計缺乏創新性與細分性,網站上公布的內容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網站內容對外公布上表現力不足,政務信息缺乏定時的更新與處理,抑制著政府的服務質量[1]。網站內容的發布與政民互動方面,我國多數地方“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建設注重形式上的表達,不能通過網站對群眾的合理訴求進行及時回應,無法發揮出網站政務服務的效能,也嚴重影響著社會大眾對“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參與的積極性。
當前,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推進,在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上依然缺乏數據資源共享,表現出網絡平臺建設孤島化現象。例如:我國各大城市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構建,在政府信息化建設上缺乏統一的協調,也缺少市與區之間在“互聯網+政務服務”構建上的統一標準制定。其典型表現為城市級層面互聯網政務平臺功能對外開放、市民熱線與政務系統獨立運行,市與各區之間的協同性較差,數據資源融合度不高,影響著“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效能的發揮[2]。由于各地方在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過程中,缺乏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孤島化較為嚴重,導致政府對外行政治理與服務上出現“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極端現象,不利于各大城市“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效能的發揮。
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工作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過程,要想構建好我國“互聯網+政府服務”的科學布局,就需要從互聯網政務平臺的頂層設計入手,提高政務網站服務的有效性。例如:針對已建成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網站,結合著社會大眾對政務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創新優化板塊。板塊的設計應充分遵循簡潔、豐富、易操作的原則,將各個服務板塊細分,具體到行政管理、區域服務、政民互動、民聲收集等等板塊(如表1所示)。其中,注重區域內民眾對互聯網政務平臺建設的評價與信息反饋,并以此為依據,為互聯網政務平臺的不斷優化提供信息支撐[3]。此外,新形勢下,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上小微企業對網上業務辦理的需求,需要為小微企業設立網上辦事服務專欄,以提高互聯網政務平臺的專業性。同時,也需要政府通過各種形式宣傳網上政務大廳,讓更多的企業與個人了解到互聯網政務平臺,并積極地使用互聯網政務平臺。

表1 “互聯網+政務服務”網站設計
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建設關鍵在于解決信息平臺的孤島化現象,實現區域內信息數據的有機融合與共享。互聯網時代下,只有不斷的推進政務數據共享,才能最大程度的實現政務協同服務,彰顯互聯網政務平臺的實效性。例如:基于受限于互聯網政務平臺條塊分割的現象,我國可以科學借鑒美國紐約或新加坡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建設經驗[4]。即統一整個城市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技術標準、數據標準、業務標準。制定出區域內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專業化頂層設計方案,建立省、市、縣(區)之間的統一化信息項目管理機制(如圖1所示)。同時,對區域內的信息數據進行有機整合,打造互聯網+政務平臺的管理閉環,更好地進行互聯網平臺的統一化管理與監督。同時,也方便上下級層的信息溝通,實現數據信息共享,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辦事需求。“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生態體系必然是一個開放、協同、融合的狀態。信息技術與政務的有機結合,體現著我國政務服務渠道的延伸及政府治理效能的提高。互聯網在政務生態體系中的融入,彌補了我國傳統政務服務模式的短板,強化了政務服務基礎架構。

圖1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構筑
新時代背景下,雖然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推進,為政府行政治理與服務提供了幫助,并推進了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但是,仍然需要對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的安全性給予高度重視,利用法律法規的手段進一步強化電子政務對外服務的可靠性、有效性。例如:針對于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推進,為了確保我國政府數據與資源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安全分享與業務協同,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在互聯網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通過法律法規體系的健全,進一步規范電子政務的流程[5]。此外,電子政務流程的規范除了依靠法律法規的保障之外,也需要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其信息安全性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患。對此,我國應不斷地加強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的應用,在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平臺上加裝新的信息安全防護系統,通過信息安全防護系統的建設與加強,有效為互聯網+政府服務的網上平臺提供安全支撐,從而提高互聯網政務平臺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過程。互聯網政務平臺的建設涉及到政務信息、政務服務、政府職能轉變等各方面內容,因此需要人們對其統籌兼顧、全盤考慮,同時注重信息安全的建設。針對當前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以完善網站頂層設計、推進政務數據共享、規范電子政務流程等路徑,提高我國互聯網政務平臺的實效性,從而促進我國政府工作的全面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