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斌,劉雪,鐘定福,胡國梁
(金華市人民醫院1.放射科;2.消化內科;3.超聲科,浙江金華321000)
食管癌是臨床中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該病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在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中靠前[1]。食管癌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僅猜測與患者日常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吸煙等因素與食管癌存在一定的相關性[2]。食管癌的早期發病特征不明顯,難以及時發現,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屬中晚期,治療效果較差[3-4]。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根據單一核磁共振演變而來的新型檢測手段,其可通過水分子的運動軌跡來完成組織成像檢查[5]。早期主要將DWI用于腦出血等相關疾病的檢測及診斷,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DWI的檢測范圍逐漸發展至全身[6-7]。微探頭超聲內鏡(mini 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MPS)是在常規超聲內鏡的基礎上添加微探頭,使該檢測方法同時具有普通內鏡與超聲的功能,還能夠減少對患者機體的影響,對臨床多種疾病均有良好的診斷意義[8-9]。目前,國內應用常規超聲內鏡檢查食管癌的研究較多,但使用DWI與MPS檢查食管癌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使用DWI和MPS檢測患者食管癌病變長度和T分期,探討DWI與MPS對可切除性食管癌患者的診斷價值。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食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每一位患者都接受了DWI和MPS檢查,分為DWI組及MPS組。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齡45~76歲,平均(65.97±6.21)歲。最終診斷結果由手術標本做病理活檢得出。
納入標準:①確認為食管癌患者;②患者知曉并同意此次實驗;③資料齊全,能夠配合檢查。排除標準:①不能明確表達自己感受者;②對本實驗存在禁忌者;③資料收集不完整者;④食管管腔狹窄者。
1.3.1 DWI檢測采用飛利浦1.5T磁共振儀。常規序列參數:層距2 mm,視野(field of view,FOV)38 cm×38 cm,重復時間(time of repetition,TR)260 ms,回波時間(time to echo,TE)2.0 ms,層厚5 mm。在掃描時保證患者憋氣位置處于同一水平,且維持平穩的呼吸檢測基線。
1.3.2 MPS檢測采用Olympus XQ200電子胃鏡和Fujinon SP-501 MPS,微超聲探頭的頻率分別為12、15和20 MHz,探頭直徑2.6 mm,可進行360°旋轉掃描或線陣掃描,Sony UP-8900超聲黑白打印機等儀器進行檢測。患者術前肌注安定5~10 mg,取半坐臥位或坐位,內鏡前端套上自制水囊,插入至病灶節段后,從內鏡活檢孔注入無氣水20~30 mL,觀察到水囊充盈且水囊壁緊貼病灶時即停止注水,再從內鏡活檢孔將微型超聲探頭送入食管,緩慢退出,并在直視下對準病灶全段進行掃描。
①將DWI組和MPS組診斷獲得的食管癌病變長度與最終結果比較,以判斷最佳診斷方法;②比較DWI組和MPS組患者食管癌T分期情況;③觀察并記錄DWI組和MPS組的診斷價值,包括:準確率、靈敏度和特異度;④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計算DWI組和MPS組的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
所得數據均使用SPSS 23.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DWI組檢查出食管癌病變長度為(47.45±9.34)mm,與最終結果(43.88±8.47)mm相比,DWI組檢出患者食管癌病變長度明顯較長,數值相差較大(t=2.37,P=0.010),MPS組檢查出食管癌病變長度為(42.56±8.56)mm,與最終結果相比較,MPS組檢出食管癌病變長度數值相差較小(t=0.91,P=0.360)。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食管癌病變長度與最終結果比較Fig.1 Comparison of lesion length and final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PS組檢查出T1、T2、T3和T4期患者分別為21、35、9和5例,DWI組檢查出T1、T2、T3和T4期患者分別為25、31、12和2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T分期檢查結果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T staging results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DWI組檢測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率分別為86.73%、72.45%和83.65%,MPS組分別為87.34%、89.03%和97.34%,DWI組和MPS組比較,MPS組診斷特異度和準確率較高(P<0.05),但兩組靈敏度相差較小(P>0.05)。見表2。

表2 DWI組和MPS組診斷價值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value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DWI group and MPS group %
DWI檢測食管癌患者AUC為0.748,MPS檢測食管癌患者AUC為0.803。見圖2。

圖2 ROC曲線圖Fig.2 ROC curve
女,71歲,T3期食管癌患者,MPS檢測高回聲外膜中斷,提示病變侵及外膜(圖3A);男,65歲,T4a期食管癌患者,MPS顯示外膜高回聲完整,預示該部位將出現病變(圖3B)。

圖3 典型病例分析Fig.3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地區,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食管癌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食管癌的發病情況與地域存在明顯相關性,高發地區大都為經濟落后、居住條件差的地區,該類地區的環境、食物較差,易引發多種疾病[10]。在食管癌早期,患者會出現消化不良和吞吐不暢等癥狀,這個時期的主要治療方式是腫瘤切除,根據機體腫瘤位置和患者全身情況進行手術腫瘤切除。早期食管癌手術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達70.00%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5.00%。因此,患者早期進行相關檢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1-12]。
近年來,我國的食管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患者檢查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需要一個高效且可靠的掃描方案來滿足日益增長的臨床需求[13-14]。DWI檢查應用范圍很廣,不僅可以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檢出與定位,還在腫瘤疾病的臨床分期及治療后的隨訪中有很大價值,對于治療策略制定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15]。DWI技術是無創觀察活體組織內部水分子擴散運動的成像方法,從分子水平上反映人體組織的空間組成變化、病理生理狀態下各組織成分之間水分子交換功能的狀況,比常規MRI更早提供病理生理改變的信息,是早期在細胞水平上診斷及評價治療療效的檢查手段。目前,臨床中將DWI應用于腫瘤疾病方面的篩查,并已逐漸普及[16]。
食管癌的傳統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17],但臨床中影響手術的因素較多,對癌變位置及大小的準確判斷尤為關鍵。目前,食管癌患者的術前檢查方式較多,包括:CT、MRI和內鏡檢查等方法。其中,傳統CT和常規MRI檢測結果不準確,其檢測病變大小、長度與實際病變位置相差較大,主要原因在于傳統檢測方法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還需依靠食管管壁厚度的變化,與最終結果相差較大。MPS是將內鏡與超聲相結合的技術,在食管管腔內近距離掃描,既可通過內鏡直接顯示黏膜病變,又可通過超聲清晰區分食管壁層次,評估病變浸潤深度,已被廣泛運用于食管癌術前T分期的診斷[18]。然而,文獻報道的準確率不一,說明MPS受操作者水平影響較大[19]。相關研究[20]表明,MPS檢測食管癌患者分期情況存在差異,主要原因可能是超聲探頭探測距離有限,難以評估深層病變的浸潤程度,又受到周圍氣管所含氣體的影響,還可能是因食管壁炎性水腫或者纖維化而呈低回聲,與同為低回聲的病變之間對比較差。
本研究顯示,DWI組檢查出食管癌病變長度與最終結果相比較,數值相差較大,MPS組食管癌病變長度與最終檢出長度數值相差較小;MPS組與DWI組患者T分期檢查結果差異不大;MPS組診斷特異度和準確率明顯較高,但兩組靈敏度相差較小。MPS組食管癌病變檢出長度與最終結果數值相差較小,其原因可能是:MPS是將內鏡與超聲相結合的技術,檢測結果更為精準。雖然MPS檢測效果較為準確,但MPS為侵入性檢查,檢查過程中有穿孔的風險[21],且部分患者因食管管腔狹窄探頭無法通過,導致檢查無法進行。因此,可根據臨床實際情況與患者需求進行選擇。將DWI與MPS兩種診斷方法結合,可以有效指導食管癌的治療,提高臨床食管癌的檢出率。
綜上所述,DWI與MPS相比較,后者對可切除性食管癌患者的診斷效果更佳,能夠更準確地判斷患者食管病變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