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峰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過程的。當前,小學高年級的詞語教學卻出現了一種弱化、簡化、泛化的趨勢。我們在重視詞語教學的同時,還要不斷探索詞語教學的方法。其中,筆者認為詞塊式詞語教學方式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會意字是兩個或多個部件組成的一個新字,各個組成部分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會意字主要分“以形會意”和“以義會意”兩種。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會意字的特點,結合傳統文化的背景,科學地拆分字的各個部分,將各個部分所表達的意思進行串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拆一拆、演一演、編一編等趣味性的活動來開展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思維,啟發他們在識字的過程中體會漢字承載的民族思維與文化。
例如,在一年級下冊《夜色》這篇課文中,教師可以依托文本,將會意字“看”用演一演、拆一拆、編一編的方式來設計教學片段:第一步,學生說說爸爸牽著孩子的小手在夜色中走啊走啊,看到了什么?第二步,演一演看遠處景色時的動作,說一說在表演看遠景時,手放在哪里?第三步,拆分“看”字,“看”字由“手”“目”組成。教師將動作和“看”字關聯起來,追問學生如何記住“看”字。第四步,教師總結,領著學生邊說兒歌“手放眼上,看看看”,邊做動作。教師讓學生根據部件拆分法,參與編兒歌、識漢字的環節,加強了學生對字形、字義的識記,拓寬了學生的識字思維。
形聲字是用表示字義的部件加上表示字音的部件組成的新字,是現代漢字中最多的一類字。統編版一年級下學期識字4的猜字謎就是利用這一方法來組成謎面的。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可以使用歸類法,把具有相同義符或相同聲符的字進行歸類,讓小學生分組找一找表音部件,讀一讀在拼音上有什么區別;想一想生字意義跟什么有關,讓學生在趣味活動中舉一反三,識記生字讀音,理解字義。
例如,統編版一年級下冊識字五《動物兒歌》中的漢字——蜻、蜓、蝴、蝶等,都是“蟲”字旁,它們都和昆蟲有關。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這些生字有什么共同部件?學生很快就能發現這些生字偏旁部首相同,都是“蟲”字旁;接著再讓學生根據拼音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它們的讀音與這些漢字中哪些部件讀音類似,也許其他生字學生不太了解,但“蜻”這個生字卻能被他們迅速發現,教師接著引導他們進行類推,讀一讀其他生字表音部件的讀音;最后可以借助兒歌“蟲字旁,昆蟲多。小蜻蜓,像飛機。小蝴蝶,穿花衣……”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
有些詞語的意思,學生如果僅僅看字典、詞典上的解釋,獲得的只是基本意義的理解。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見長,對于詞語意思的理解來說也是這樣,字典、詞典上的解釋往往難以幫助他們對詞語有進一步的理解。此時,學生是課堂教學中最鮮活的資源,能夠直接反饋課堂教學走向的信息,是教學生成的關鍵因素。
在《漢語拼音12》一課中,學生學習“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草原”說一說“草”在前面的詞語,比如草地、草場、草根等。教師將詞語寫在右邊成一豎排,靠左邊中間寫一個“草”字,用圓圈圈起來后,再用線條將它與右邊的詞語一一連起來,并帶領學生讀一讀。經過這樣的鋪墊,學生學習“車”的思維導圖,就不會覺得復雜了。當學生熟悉了這種以思維導圖學習生字詞語的方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車”在后面的詞語有車的類型,還可以有跑車、動車、自行車等,將這些詞語以自己認可的方式添加到思維導圖上,雖然這是簡單地拓展學習,但是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識字學習的效率。
總之,針對生字詞教學,尤其是中低年級生字詞教學,教師要一改傳統教法,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漢字構造特征,通過拆一拆、比一比、說一說等策略進行趣味性識字教學,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也能助力學生對漢字構造的理解,繼而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