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安弟
為了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宣傳普及黨的歷史中有關勞動保護發展歷史知識,是應急管理及安全生產、勞動保護工作者黨史學習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歷史上勞動保護是保護勞動者所有權利。在共產黨取得政權后,勞動保護包含勞動安全、勞動衛生、工時休假、女工未成年工保護等。
本文主要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勞動保護發展歷史。盡管在各個階段政府管理機構的名稱有所變化,但管理職能一直是明確的,勞動保護總體依然是存在的。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勞動保護方面的思想也同時在中國傳播:“在煤礦主之間……盛行競爭的情況下,除了為克服最明顯的肉體上的困難所必需的費用之外,不再花別的費用;在煤礦工人(他們的人數通常總是過多)之間存在著競爭的情況下,煤礦工人情愿冒極大的危險,忍受最有害的影響,為的是掙得比附近的農業短工略高的工資,此外,還因為礦山勞動能使他們的兒女找到掙錢的機會。這種雙重競爭……使大部分煤礦只有極不完善的排水設備和通風設備;往往是豎井建造得很差,支架很糟,機械師不夠格,坑道、車道設計和修建得不好;結果是生命、肢體和健康遭到損害,關于這方面的統計展示出一幅令人不寒而栗的景象。”
馬克思和恩格斯花費了幾十年的時光,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發現無產階級生活貧困,勞動過程中健康和生命無保障,其根源在于社會的生產、勞動和生活資料均為少數資產者所占有,而廣大的無產階級和勞動者,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忍受剝削和壓追,為資產階級創造利潤而勞動。1845年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在德國的迅速發展》一文中指出:“組織勞動,保護勞動,以使無產階級利益不受資本勢力的侵犯,這是共產主義的原則。”馬克思起草的《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中第一條寫道:“本協會設立的目的,是要成為追求共同目標,即追求工人階級的保護、發展和徹底解決的各國工人團體進行聯絡和合作的中心。”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組織勞動,保護勞動”作為共產主義的原則。“勞動保護”一詞在恩格斯的《十小時工作制問題》(1850年2月中旬)論著中最先提出。
馬克思編寫《工人調查表》發表在1880年4月20日的《社會主義評論》上,并印成單行本在法國全國發行。《工人調查表》列舉了100個工廠中存在的問題,要求法國工人如實填寫寄到雜志社,以了解法國工廠的實際情況。包括勞動、工資、保險等方面問題,其中還有大量涉及勞動安全衛生問題,如:(15)請說明工廠各個部門占用工作間的數目。談談你所從事的那段工序,不僅談技術方面,而且還談談它所引起的肌肉和神經的緊張程度以及對工人健康的一般影響。(16)請談談工作場所的衛生狀況:面積大小(每個工人的活動空間)、通風、溫度、粉刷、廁所、一般的潔凈程度、機器噪音、塵埃、濕度等等。(18)你所在的企業里有沒有使工人患特殊疾病的特殊的有害因素?(20)有沒有采取防護措施來防止工人的肉體受到發動機、傳動裝置和工作機械的傷害?(22)如果你在礦上工作,請說明的你的雇主為保證通風、防止爆炸和其他危險事故,采取了怎樣的防護措施。(23)如果你在冶金或化學生產部門,在鐵路或其他特別危險的生產部門工作,請說明你的雇主是否采取了防護措施。這些問題表明了馬克思深刻了解工人階級在勞動中所受各種危險危害,詢問有否防護措施情況。還特別提到“這個政府是否對老板貫徹執行工廠法(如果有這樣的工廠法)?政府的工廠視察員(如果有這樣的視察員)是否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共一大通過的關于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的決議中指出:“組織產業工會為我黨基本任務。凡擁有一種以上產業部門的地方,均應組織工會。”體現出把組織領導工人運動作為黨的中心工作。
1921年8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建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作為黨公開從事工人運動的總機關,并在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都建立了分部。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決定在全國開展勞動立法運動,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隨即根據黨中央的決議,擬定了《勞動立法原則》與《勞動法案大綱》共19條,發起了勞動立法運動。大綱要求工人有集會、結社、罷工等權利,實行8小時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資和享受勞動保險,以法律規定劇烈有害衛生及法定工作時間外的勞動,以及保護女工、童工等,大綱還規定國家對企業設立勞動檢查局,并保障工人有權參加國家所設勞動檢查局等。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了一條新的武裝斗爭革命道路。繼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后,共產黨開始創建起紅軍,并在敵人統治薄弱的地方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各地紅軍占領地區,紛紛建立了紅色的蘇維埃政權,工人、農民當家作主,迫切要求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待遇和勞動條件。各地共產黨、蘇維埃政府和建立起來的工會,為了維護勞動者的基本利益,先后制訂了一系列的勞動法規。1930年3月25日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龍巖召開,通過了閩西《勞動法案》,共有9章82條,其中第一次出現衛生和勞動保護方面內容。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會上通過的《勞動保護法》中包括工時休假、工資福利、女工及未成年工、保障撫恤、社會保險和工會與勞動保護監察的內容。如:在工廠內設置完備的衛生、清潔、防險的設備,盡力保持工人健康、預防不幸事件發生。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遺址 新華網圖
1931年12月,中央蘇維埃政府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其中規定了如:凡擔負各種特別有害衛生的工作(如發生不規則的溫度或潮濕或玷污身體等),以及在有毒企業內工作,必須由企業發給工人工作衣服及各種防護器具(如眼鏡、面具、呼吸器、肥皂等),并須給予工人以消毒藥水及特別食品(如肉類、牛乳、雞蛋等),定期對工人進行身體檢查。勞動檢查員認為某企業將有立即危害工人身體健康及生命者,有封閉該企業之權。所有(勞動者)受雇傭后在工作中得的職業病,勞動法認為與職業遇險(發生事故)相同,應全部撫恤之。這些規定,對于改善蘇區工人生活,激發蘇區工人的革命熱情,并在建設和革命戰爭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蘇區,1932年4月20日,中央勞動部頒布《中華蘇維埃各級勞動部暫行組織綱要》,規定:“勞動部是蘇維埃政權機關的一部,其職務專為執行和監督蘇維埃保護工人階級各種法令的實施,以保障工人的權利。中央勞動部隸屬于人民委員會之下,省縣區及中央直屬市之勞動部,隸屬于執行委員會之下,省直屬市和普通市之勞動科,直屬于市蘇維埃之下。”
勞動部的組織分三部分:勞動保護局、失業工人介紹局和經濟評判局。勞動保護局及省勞動保護所與縣勞動保護科負責監督《勞動法》的實行,隨時有權到工廠、作坊、商店去實際檢查,并有強迫執行與禁止企業(資本家)開工之權力。中央勞動部勞動保護局下分三科:勞動檢查科、技術檢查科、衛生檢查科。各級政府建立監督體制,明確機構人員的檢查權、停工權。這是中國最早建立起來的政府行政安全衛生檢查(監察)體制。
1933年10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違反勞動法令懲罰條例》正式頒布。規定了違法處罰根據影響工人數,單位越大處罰金額越高,對妨礙公務、阻止工人參加工會均要處罰等。
紅軍經過長征到達陜北后,建立抗日根據地,依然是實行蘇區的有關法規和政策。抗日根據地的勞動政策,是由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實際條件決定的。由于根據地處于敵后戰爭狀態中的經濟落后的農村,需要調動一切力量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因此實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經濟政策,體現了既保證工人階級的利益不受侵害,又避免勞資對抗,以利于經濟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抗日,黨的政策有了較大調整,也帶來法規上的修正。在各抗日根據地中,晉冀魯豫邊區、晉察冀邊區、晉西北邊區的經濟較為活躍,其制訂的法規較為規范,而且修訂及時。各根據地陸續頒布的法規有:1940年4月陜甘寧邊區《勞動保護條例》,1941年3月中共中央《勞動政策提綱》,1941年4月晉西北《工廠勞動暫行條例》,1941年8月晉西北《礦場勞動暫行條例》,1940年11月公布施行、1942年12月修正、1944年1月再次修正的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1945年7月太行區《采礦暫行條例》,以及1945年晉察冀邊區《公營工廠勞動保護條例》等。
抗日戰爭勝利后,各革命根據地依然依據在抗戰時期訂立的勞動保護法規執行。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全面向各根據地進攻,共產黨被迫反擊,八路軍和新四軍改稱人民解放軍,根據地也改稱解放區。解放區陸續出臺勞動保護的法律,如1948年晉察冀邊區《公營工廠勞動保護法》。解放區第一個解放的大城市——哈爾濱,陸續出臺保護工人的安全與衛生的法規: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6月公布了《工廠機械安全改進暫行辦法》;哈爾濱市勞動局、衛生局于1949年7月公布了《工廠夏季衛生注意事項》;哈爾濱市政府于1949年7月公布了《帶塵土纖維工廠衛生暫行辦法》;1949年10月哈爾濱市政府公布《化學工廠安全衛生暫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