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昌平,宋小金,錢楊楊,王 潔
(1.桂林理工大學 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2.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工業化帶來的城鎮化大發展以及經濟、人口普遍性增長,使得人們沉浸在“無限擴張”的假象之中,對城市的發展建立在“長期增長或無限增長”的假設基礎之上, 而對于擴張的另一面——收縮卻選擇視而不見, 始終追求城市與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了“標準發展路徑”。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歐美國家卻出現了以人口流失為主要特征的城市收縮現象。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上有370多個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出現人口縮減[1]。20世紀70年代以后,城市收縮開始進入學者的視野,被看作是城市人口流失、經濟衰退的標志。城市收縮(Die Schrumpfende Stadt)在1988年被提出后[2], 德國、美國和英國等城市收縮的案例研究不斷涌現, 對城市收縮的概念界定和類型劃分進行了持續的關注。 2002年“收縮城市國際研究網絡”(shrinking citie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 SCIRN)成立,城市收縮研究在國際上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在國內,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鎮規模和城鎮化率出現了長期快速增長的過程,但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出現,我國城鎮化進入了2.0階段,城鎮化進程放緩,甚至有些城市出現人口縮減的現象。已有研究發現, 中國在過去十年里有26.1%的地級城市和37.16%的縣市(區)出現了人口收縮現象[3], 主要分布在東部、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和局部地區, 這說明中國的部分區域正經歷著城市收縮。 城市收縮給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挑戰不容小覷, 2019年3月, 國家發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發改規劃〔2019〕617號)中正式使用“收縮型城市”這一術語。至此,中國的城市收縮現象逐漸從學者的研究進入到決策者的視野。
自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生命周期理論提出了城市收縮和擴張的興衰演變周期以來,美國學者大量使用“城市衰退”這一術語研究鐵銹地帶的衰退現象。 有學者通過分析國外城市收縮經驗得出“收縮”不全然是一種消極的城市發展模式,它是一種動態的城市發展調整過程,即城市某一層面收縮的同時也會帶來另一層面的增長, 反之亦然。城市出現收縮并不必然走向衰退,采取得當的治理措施, 也會走向下一個振興的階段[4]。所以, 學者們主張使用“城市收縮”這一情感色彩更為中性的概念來替代“城市衰退”對這一現象進行描述。
城市收縮至今還未形成統一的界定,現有研究多從人口、經濟、社會以及空間等方面來進行判斷,從而形成了廣義和狹義的概念。狹義的城市收縮是指城市的人口流失現象,廣義的城市收縮是指城市在人口、經濟、社會和空間等多方面都有衰退。國際上對城市收縮的研究已經形成一定體系,但我國城市收縮的研究還未形成成熟體系,且現階段我國學者對城市收縮的研究主要從城市規劃發展[5-6]以及城市更新研究[7]視角進行。在此背景下,運用科學計量的方法對國內外城市收縮的研究進行梳理總結,理清國內外城市收縮研究發展的脈絡與結構,嗅探城市收縮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研究熱點,對未來我國城市收縮研究提供經驗和方向就顯得十分必要。
所用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下簡稱WOS)引文索引數據庫(包括 SCI-EXPANDED、SSCI、A&HCI、CPCI-S和CPCI-SSH五個數據庫)的期刊和會議論文及中國知網(CNKI)的中文期刊數據庫中的期刊論文。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檢索策略為: 主題=“shrinking city”or “urban shrinkage” or “shrinking cities”or “shrinking suburbs”,時間跨度為所有年份,截止時間為2019年9月25日,共 359篇,經去重和篩選(去掉編輯材料等非研究性成果),得到與城市收縮主題相關文獻346篇。其中,期刊論文272篇、會議論文36篇、其他類型論文38篇。在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檢索中文文獻,選擇檢索策略為:主題=“收縮城市”或“城市收縮”,截止時間為2019年9月25日,返回檢索結果為158條。對檢索結果進行去重和篩選后,得到與城市收縮相關的期刊文獻有149篇。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引文共現網絡分析以及關鍵詞共現分析的方法對城市收縮研究現狀及進展進行研究[8]。首先,利用HistCite對WOS中收錄的國際城市收縮文獻從時間分布概況、空間分布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得到國際上城市收縮研究的時間分布情況和空間分布概況。其次,使用HistCite引文網絡分析功能,繪制城市收縮的引文網絡圖譜,分析該領域演化過程與主題結構。最后,利用中國知網的題錄數據使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繪制出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以及關鍵詞隨時間變化的軌跡圖譜,從而厘清中國城市收縮研究的現有研究結構、研究前沿以及發展軌跡[9]。
時間分布情況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某研究領域涵蓋的期刊文獻或會議文獻的數量按時間來統計的分布情況, 它能反映該領域的研究力度和熱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 城市收縮研究的時間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WOS中收錄的最早關于城市收縮的文獻是1981年發表的, 國際上自2006年至今對其關注度和研究力度呈逐漸上升的趨勢, 國內對城市收縮的關注是從2013年開始的, 近年來關注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學術界對城市收縮的關注越來越多, 并且研究熱度還在不斷上升的過程中。

圖1 1981—2019年WOS和中國知網收錄“城市收縮”文獻分布情況Fig.1 Time distribution of urban shrinkage literature collected by WOS and CNKI from 1981 to 2019
空間分布情況是指一定時間段內某領域涵蓋的期刊或會議文獻的地理位置分布情況, 它能反映不同地域對該領域的研究力度。 按第一作者機構所在國別來劃分, 346篇文獻中, 18篇文獻來源未知, 有來自38個國家或地區的研究被收錄在WOS中。 城市收縮研究發文量排名前十的國家(表1), 主要是來自歐洲、北美, 以及日韓等發達國家, 國際上對城市收縮的關注集中在發達國家城市的收縮現象。

表1 國際城市收縮研究空間分布情況Table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urban shrinkage
從發文作者所在的國家或地區分布來看, 研究的不均衡性非常突出, 各國家或地區的發文數量在1~122篇不等, 地域影響力(total gobal citation score, TGCS,針對文獻集的總被引頻次)也在0~1 392不等。 發文數量(Recs)和文獻被引次數都排在前二的國家為美國和德國, 它們在城市收縮研究領域占據了第一集團的位置(兩國合計Recs=196, 發文量共占文獻總量的56.65%), 研究成果不但數量多, 而且被引頻次高、影響力也處于全球最高水平。英國、中國、日本、意大利和荷蘭處于該研究領域的第二集團(五國合計Recs=92,發文量共占文獻總量的26.59%)。 中國的發文數量為19, 在第二集團中僅次于英國,但是影響力相對較弱,本地引用次數TLCS=28,總被引用次數TGCS=181,分別占第11和第8位, 遠低于英、美、德三國。
為進一步探究中國對城市收縮研究的地域影響力, 并厘清國際期刊中中國對城市收縮的研究內容, 將中國的發文情況單獨列出(表2)。WOS在2013年前后開始收錄關于中國城市收縮的研究,到2019年9月25日,中國關于城市收縮的研究文章數量共有19篇, 占全球總量的3.75%, 研究還未成規模。TGCS排在第7位,雖然數量近兩年有增加的趨勢, 但是總體影響力還是處于一般水平。

表2 WOS收錄的中國城市收縮研究文獻Table 2 Literature on urban shrinkage in China from WOS
對19篇文章(一篇文章發表年份未知)進行詳細閱讀,發現中國研究的主題集中在: ① 中國城市收縮的概況、識別和分類研究。 如對中國大陸城市收縮現狀和分類的研究[10-11]、對資源型城市收縮現狀研究[12]和用住宅開發情況等數據來識別中國的“幽靈城市”或城市收縮[13]。 ② 對城市收縮已進入政策議程的中國和國外城市進行案例分析。 如對大慶和萍鄉兩個資源型城市收縮問題的政策實踐案例研究[14]和對萊比錫、利物浦、熱那亞和比托姆的城市收縮問題進入政策議程的過程經驗研究[15]。 ③ 對國外其他城市收縮經驗的案例研究。 如對英國利物浦[16]、德國萊比錫[15]、韓國大邱等[17-18]和意大利熱那亞等[19]進行案例研究,探究其城市復興的經驗。 ④ 與中國資源型城市相關的研究。 有對中國資源型城市之間效率差異的研究[12], 也有資源型城市和非資源型城市之間經濟發展差距的研究[20]。 ⑤ 對城市收縮影響因素的研究。 如研究高鐵是否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城市的收縮[21]、珠江三角洲城市收縮與增長中經濟彈性的測度及其決定因素[22]。
為了梳理國際上對城市收縮研究的發展演化階段和重點研究內容,本文使用HistCite知識圖譜軟件,選擇了LCS(local citation score,本地引用次數)這一指標來衡量文獻的重要程度。圖2的引文網絡圖譜顯示了WOS收錄的城市收縮研究的文獻中LCS排名前30位的文獻及它們之間的引證關系。其中每個圓圈代表一篇文獻,圓圈面積大小代表文獻被引用數量(LCS),圓圈中數字表示WOS系統自動賦予的文獻編號,箭頭指向代表本地引文關系。縱向顯示了重要文獻發表的年份,括號內數字為當年發文量;橫向則標注了重要文獻分布的主要研究領域。
從引文網絡圖譜(圖2)可以發現城市收縮研究中較有影響力的關鍵文獻,并梳理出重要文獻的引證關系和該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其中10、23、31、46和62號文獻的被引量較高,可以稱之為城市收縮研究領域的關鍵文獻。這些關鍵文獻主要關注美國鐵銹地帶城市的收縮現象,并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對策建議,提出了“精明收縮”(smart shrinkage)模式;對城市收縮的基礎理論進行了構建,如城市收縮的概念、模式、類型、識別標準、驅動因素及機制等。通過對重要節點文獻進行閱讀分析,可以得出城市收縮國際研究是沿著現象描述與概念界定到城市收縮識別與收縮類型分類再到收縮的影響因素、動因機制與對策建議的軌跡展開的。

圖2 城市收縮引文網絡圖譜Fig.2 Citation network of urban shrinkage
基于對城市收縮研究隨時間分布的數量變化情況,縱向地對引證關系圖(圖2)中重點文獻的研究內容分析,可以得出城市收縮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早期階段、發展階段和蓬勃階段(研究體系形成階段)。
3.2.1 城市收縮研究的早期階段(2003年及以前) 學者對城市收縮現象早在20世紀中葉以來就已有關注。 1977年德國學者Hauermann 等首次提出“收縮城市”(shrinking city)這一術語來描述人口大量流失導致的城市“空心”現象, 這一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受國際學者關注。這一階段的研究著重于對20世紀中葉以來城市收縮現象的描述和對當地政府采取策略案例的研究,并且致力于改變城市無限增長的標準發展路徑。因此,可以看到此階段的研究內容多為現象描述型探索研究,這一階段的文獻具有發文總體數量較少和引用率較低的特點。
3.2.2 城市收縮研究的發展階段(2004—2010年) 在這一階段, 城市收縮的研究獲得了較多的發展, 可看出城市收縮的領域不再限于對現象的描述,還涵蓋了城市收縮類型、影響城市收縮因素及城市治理對策的研究。 Haase定性分析了不同類型城市收縮對城市生態及經濟活動等方面的影響[23]; Schetke 等定量評估了城市收縮對社會環境的影響[24]; Delken通過比較前東德和西德居民的主觀幸福感, 研究居民是否因為城市收縮而降低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25]; Schilling等都對精明收縮模式進行了研究, 他們從土地利用、環境與生態修復、社會公平、建立合適規模的基礎設施及城市密度等方面, 詳細介紹了相應的城市規劃策略[26-27]。
在這一階段城市收縮的研究主題呈多元化發展,研究內容逐漸豐富,成果數量也有較大增長,文獻引用量較高。該階段中對人口流失的影響因素、精明收縮的治理模式和城市收縮類型的研究在不斷豐富與深入,城市治理策略和城市收縮對經濟社會影響的研究也有了明顯進展。
3.2.3 城市收縮研究的蓬勃階段(2011年至今) 此階段,以城市收縮為主題的文章數量劇增,研究內容也較前一階段更加廣泛與全面,出現了對城市收縮機制的研究。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4類,分別為城市收縮現象描述、基礎理論研究、收縮的影響因素及動因機制研究、城市收縮應對策略研究的進一步深化。例如,Rumpel等對捷克的俄斯特拉發城的收縮現象進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理論分析框架來分析收縮的背景、動因及后果[28]; Hackworth分析了美國解決城市收縮中土地棄置問題的市場戰略,提出政府干預市場是十分必要的[29];Haase等認為城市收縮的動因及后果是多方面的,他們構建了一個城市收縮的機制模型,將動因、影響和動態過程匯集在一起來解釋不同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收縮現象[30]。
本階段的研究具有發文數量多、被引次數高和研究內容廣泛的特點,研究的案例范圍從以歐美為主向日本和韓國等國家轉移,甚至出現了對中國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案例。城市收縮研究蓬勃發展,城市收縮研究體系開始形成。
3.3.1 城市收縮現象描述及政策議程 對收縮現象描述的研究較為豐富,集中在對各案例的描述性分析以及使用各種方法技術的量化描述,如使用元胞自動機、城市運輸模型和基于主體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等仿真模擬方法。學者使用基于主體建模的方法模擬德國東部城市萊比錫市住宅流動性,描述住房供過于求且住宅空置的現象,從而分析城市收縮影響經濟社會的模式,應用于城市人口變化情景分析和優化城市土地利用[31]。
在城市收縮的政策議程研究方面,越來越多的學者希望針對不同國家的國情進一步討論,將國際上長期遭受大量人口流失城市的討論與研究匯集在一起,加強關于城市收縮的國際研究議程[32]。 對城市收縮如何進入政策議程,萊比錫(德國)、利物浦(英國)、熱那亞(意大利)和比托姆(波蘭)等地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經驗[15],用多源流模型作為概念框架分析上述城市的議程設置歷史,得出收縮未得到全面的政策回應,政策只是在特定的領域中以零碎的方式實施。總的來說,國際上關注城市收縮治理政策議程的研究較少,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固定于以增長為導向的城市發展觀念,研究者需要致力于讓城市收縮被政策制定者接受,呼吁社會克服以增長為導向的文化觀念。
3.3.2 城市收縮核心概念與表現特征 目前城市收縮的概念還未形成統一的界定,現有研究大多從人口、經濟、社會以及空間等方面進行判斷,形成了廣義和狹義的概念。狹義的城市收縮是指城市的人口流失現象,廣義的城市收縮是指城市在人口、經濟、社會和空間等全面衰退[33]。早期研究認為, 城市收縮判定僅限于人口流失的單一標準,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城市收縮在人口減少的基礎上還伴隨著經濟結構性危機、資產廢棄、建筑空置以及空間變化等[26],強調多元化的識別標準,將經濟、人口、空間和社會等維度都納入其中。大部分研究者的概念界定介于這兩者之間,形成概念的連續譜。
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城市收縮常常表現為人口減少、城市空間閑置及現有城市基礎設施的使用率減少。為探尋城市收縮的本質,定義特定城市的收縮,Haase等將已有的城市收縮產生原因同特定歷史環境結合,具體分析這些動因對收縮造成的影響和相應的政策環境,從而提出了一個城市收縮綜合模型,該模型將整個收縮過程映射到不同的環境中,并從地方和國家兩個層面來分析其具體情況。在這個模型的幫助下,可以從不同尺度來定義城市收縮, 描繪出一個“多元化的收縮世界”[30]。
3.3.3 城市收縮的動因及驅動機制 對城市收縮的原因分析中,主要包括去工業化、郊區化、經濟危機、人口老齡化、政治及文化因素等。其中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去工業化過程,主要是分析美國東北部鐵銹地帶收縮城市的動因; 而在紐約等城市則出現經濟和人口從城市中心向郊區轉移的現象。除此之外,政治和文化因素也是重要動因之一,如東歐劇變導致的東德人口縮減,種族歧視造成的美國“白人群飛”現象等。人口老齡化是城市收縮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城市收縮機制的研究, 經歷了從單一影響要素或具體因素的線性因果分析到復雜的因果循環反饋過程, 并在進入城市收縮研究的第3個研究階段(蓬勃階段)后, 不斷深入探討城市收縮的概念和普適性的內涵界定,提出一般性概念模型用以解釋大多數的城市收縮現象。Haase等在這方面作出了較多的探索,其提出的城市收縮綜合模型在全球、國家和地區3個尺度下建立包含收縮動因、收縮過程、收縮表現和收縮結果4個方面的收縮循環過程[34-35]。總的來說,國際上對收縮的成因及其產生的影響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并已經開始對城市收縮驅動機制開始了理論上的總結。
3.3.4 城市收縮應對策略 城市收縮應對策略主要有“對抗收縮”與“適應收縮”兩種策略。 Hospers建議通過改善城市現有居民的生活質量來接受收縮是最合適和可持續的策略。 處理收縮是一個復雜的城市治理過程, 需要從增長到收縮以及從本地治理到區域治理的思維轉變[36]。 此外“精明收縮”模式也已出現, 在精明收縮的發展模式下, 結合特定城市的特定歷史環境來深入研究具體方案非常重要。Rhodes等分析了俄亥俄州的揚斯敦2010年制定的 “管理收縮”計劃, 為類似的收縮城市給出經驗[37]。
在經濟增速放緩進入了發展“新常態”的局面下, 中國的部分城市出現了 “城市收縮”現象[38]。 龍瀛團隊使用中國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街道辦事處和鄉鎮尺度的人口數據, 識別出了中國180個收縮城市[39], 中國的城市收縮分布呈綿延且集中聚集的態勢: 在川渝區域的收縮呈現集中狀態; 在東北地區和珠三角區的收縮呈綿延狀態[3]; 部分地區出現了收縮現象的集聚,如京津冀地區的唐山城區、張家口、承德和北京中心城區收縮。珠三角的城市收縮以城鎮局部收縮為主,收縮顯著且集中的城鎮分布在外圈層[40-41]。 東北老工業區的城市收縮表現在人口增長停滯或者出現負增長, 城市內部存在大量的閑置或廢棄用地, 如伊春、鶴崗、撫順和鐵嶺等城市[42]。
盡管中國的城市收縮大部分還在發展的初期階段,處于一個經濟結構調整的動態發展過程,但在經濟新常態與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國可能會在大范圍內出現城市收縮現象,這為中國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挑戰。為加強各領域研究者對城市收縮的理解,對中國城市收縮研究的研究熱點和現有研究結構進行分析, 使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繪制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與Time-zone軌跡圖。
在CiteSpace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中,中心度和頻次高的關鍵詞代表著一段時間內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即研究熱點。從圖3可以看出:城市收縮和收縮城市是共現網絡中的兩大節點,“收縮城市”的出現晚于“城市收縮”,這說明中國對于城市收縮的研究是先觀察到城市收縮現象,再逐步對收縮城市進行定義、識別和分類的。
(1)在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中(圖3a)的高頻關鍵詞節點有“影響因素”、“城市規劃”、“人口流失”、“城鎮化”、“精明收縮”、“人口收縮”、“城市更新”、“東北地區”等。從高頻被引文獻表(表3)中可以看出,中國對城市收縮的研究于近幾年才興起,研究的熱點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包括對城市收縮的定義、識別、分類、影響因素分析、研究框架的構建和對國外城市收縮治理經驗的案例分析等。

表3 城市收縮領域主要研究熱點Table 3 Research hotspots in urban shrinkage

圖3 城市收縮中文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圖(a)關鍵詞時間軌跡圖(b)Fig.3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keyword time trajectory on urban shrinka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2)從關鍵詞時間軌跡圖中節點及節點間連線的顏色來分析(相同顏色表示其最初共同出現的時間),從2014年開始,隨著城市收縮現象逐漸被學者關注,城市收縮的研究熱點也隨著時間推移而更新。中國的城市收縮研究最先研究的關注點在中國部分城市的人口流失現象、去工業化和國外城市規劃經驗的研究,并且發現中國城市收縮現象同時出現在大城市和小城鎮范圍內; 然后研究的熱點轉向對城市收縮因素影響的分析; 現階段城市收縮的研究熱點主要在對中國城市收縮的案例研究(如對東莞市[43]、湖南的城市收縮[44], 武漢城市圈[45]、資源型城市[46]和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口流失[47]現象的研究)以及對城市收縮的治理策略研究[48]。
4.2.1 城市收縮定義及分類 城市收縮的定義大多是根據具體的城市背景下來對其進行界定和區分。在中國城市收縮識別方面,不同學者使用的方法和標準不盡相同。龍瀛等在對中國城市收縮進行識別時,將中國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兩個時期之間的人口密度下降作為識別城市收縮的標準[39]; 李郇將一段時期(5 年以上)內人口年均增長率出現負值的城鎮認定為城市收縮, 并且按人口年均增長率將城市劃分為4類[49]; 吳康等在研究京津冀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收縮現象時, 將中國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兩個時期之間的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和總就業人口減少作為識別城市收縮的標準[50]。綜上,可以看到,國內對城市收縮的定義和識別主要是用人口密度下降及相似指標來衡量,但在不同地理環境、社會狀況、經濟環境和人口結構下,對城市收縮的識別還需要綜合考量。
在對城市收縮分類研究方面,國外最為廣泛接受的有穿孔型和圈餅型兩種類型:穿孔型是指人口收縮和土地空置現象發生在城市的各個地區,仿佛城市被打了許多孔; 圈餅型城市是指城市中心的人口大量外遷,郊區人口保持穩定或增多的現象。但是這樣的劃分方法并不盡適用于中國的許多城市收縮,因此國內學者對此也進行了探索。張京祥等基于中國國情與發展環境的獨特性,將城市收縮分為趨勢型、透支型和調整型收縮3種類型[51]。 張學良等通過分析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地級及以上行政單元的數據, 以市轄區收縮和市區收縮兩個維度, 將地級及以上行政區的收縮分為了4種類型[3]。 楊東峰等從“人口流失空間擴張”的視角下, 將識別出的180個發生城市收縮的城市分為4種類型[52]。
4.2.2 動因要素研究 對于城市收縮現象產生的原因,全球化、郊區化、人口老齡化、社會體制劇變、去工業化、氣候及環境條件和種群認同等動因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但對于城鎮化率不到60%的中國來說解釋力不足,且中國城市收縮形成的動因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性,中國現階段的局部收縮現象也不能用單一原因來解釋,具體來說,中國城市收縮的動因包含經濟與社會的兩方面因素。
在對城市收縮的定性描述上。首先,北上廣等大型城市已經步入城市發展的郊區化階段,主要是由于北上廣城市功能疏解造成的; 其次,區域性去工業化以及資源枯竭引起山西和東北地區的一些城市出現收縮[53];再者,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致使部分地區在全球性競爭中失去競爭力,也是導致城市收縮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 中國特有的行政區劃變化因素也會導致一些城市的人口出現減少。
在定量分析上,部分學者使用計量的方法對城市收縮的動因進行了實證分析。如劉錦以廣東省茂名市為例,使用1990—2015年的經濟增長數據,采用VAR模型驗證了城市人口收縮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交互影響[54]。 研究結果表明, 茂名人口收縮并未對城市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 這說明在中國部分城市發生的人口隱性收縮現象(常住人口減少, 但戶籍人口并未減少的現象)與西方國家經歷的城市收縮現象應當有所區別,人口隱性收縮并不一定會帶來城市收縮。林雄斌等基于2009—2013年的地級市尺度的人口、勞動力、經濟、空間擴張和財政狀況等觀測數據,建立回歸模型來理解城市收縮的動因,其中勞動力、經濟增長和就業規模有助于促進城市增長,而空間擴張、失業和財政收支狀況等會加劇城市收縮[55]。總體而言,對我國城市收縮動因要素的研究多采用的是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對象主要為單個城市,對全國范圍內的整體研究較少。
4.2.3 應對策略研究 (1)關于國際城市收縮治理經驗的借鑒。有研究通過比較美國和德國城市復興的策略發現,以美國為代表的大部分發達國家堅持傳統的城市增長觀念來應對收縮,通過投資項目的建設刺激經濟增長帶動城市不斷增長, 但是卻加強了城市的收縮。對比美國,德國率先轉變收縮價值觀,采用關注城市存量空間的精簡主義價值取向,取得良好效果[56]。從具體策略行動來看,有研究通過分析英國利物浦和謝菲爾德城市應對收縮的策略,總結出改造建筑、融入新功能,合理利用城市文化名片,發展文教創意產業和提高公眾參與度等策略經驗[4]。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精明收縮”策略是國際城市成功應對城市收縮較為有效的方法。
(2)中國城市收縮治理案例研究。國內學者針對已經識別的城市收縮制定了一系列治理策略。對于老工業基地城市轉型的研究,劉方寧提出了工業廢棄地在整體規劃、產業轉型與土地置換、生態修復與景觀重建3個方面的更新策略,為工業廢棄地更新提供了思路[48]; 對像伊春這樣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崔娜提出了倡導精明收縮, 發展都市農業以及拆除城市內廢棄建筑物的治理策略[46];而更為均衡的空間發展策略、產城協調、城市行政體制改革和吸引人口回流也被認為是人口輸出區域應對收縮的重要策略[57]。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對國內城市收縮的策略建議都要求要正視城市收縮,轉變以增長為主的價值觀念,將精明收縮的實踐具體到有不同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城市中。
對比中外關于城市收縮的研究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對城市收縮的研究成果較豐富,研究體系正在形成。中國對城市收縮的關注始于近幾年,主要是中國收縮城市研究網絡(shrinking city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SCRNC)的成員在研究中國的城市收縮現象,研究數量較少,研究體系還未形成,中國的城市收縮研究正處于在借鑒中向本土化發展的階段。總結國內外關于城市收縮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5.1.1 城市收縮的研究經歷了從特征、空間到機制的演化過程 城市收縮國際研究是沿著現象描述、概念界定到城市收縮識別、類型劃分再到動因分析、驅動機制與對策建議的軌跡展開的。國內從借鑒國際經驗開始關注國內城市收縮現象,主要集中在城市收縮的概況、分類、識別以及國外應對收縮策略的案例研究,近兩年來才有對城市收縮動因要素的分析研究,例如對中國資源型城市收縮現象及原因的研究和對珠三角城市萎縮決定因素的研究,但還未形成城市收縮的機制研究。城市收縮研究經歷了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由特征到類型再到動因和機制的發展過程。
5.1.2 城市收縮還未形成統一的概念體系 現有描述城市收縮現象概念的感情色彩、核心內容和演化特征都不盡一致。如“城市收縮”、“城市衰退”和“鬼城”分別包含中性色彩、貶義色彩和貶義色彩;其核心內容分別為人口減少、經濟衰退與建成空間大量廢置;其演化特征分別是動態過程、動態過程、靜態現象。因此應該建立一個新的收縮的概念,以全面包含我國城市中出現的收縮現象,并能夠表明中性感情色彩以及動態演化過程的含義。
城市收縮的研究經歷了從靜態到動態的過程。國內外城市收縮的研究都經歷過對城市收縮概念爭議的階段,例如對收縮城市、城市收縮、城市衰退這3個概念的爭論,有學者認為應使用靜態的“收縮城市”以及包含貶義的“城市衰退”一詞來描述這一概念, 但最終使用了“城市收縮”一詞作為城市這一人類聚落形態演化的一個階段,動態地看待這一問題。城市聚落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我國歷史上城市生長的過程可以看到城市收縮后是會出現復興,城市的生命周期是一個從產生、發展、繁榮到衰退再到消亡(或復興)的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因此可以說國內外城市收縮的研究都經歷了從靜態到動態的過程。
5.1.3 國內外城市收縮表現特征多樣 在城市收縮特征的研究方面,城市收縮的特征表現在人口、空間、環境、經濟和社會生活5個方面的收縮。其中,歐洲國家、美國和日本等地的城市出現人口流失、城市資產閑置、環境污染、經濟衰退、人口失業以及社會不安等都是其城市收縮的特征。如東歐劇變導致的東德城市人口流失,去工業化導致美國出現了“鐵銹城市”,以及人口老齡化現象。我國的城市收縮表征主要集中在人口、經濟方面,如山西的部分資源型城市出現產業轉型困難、經濟衰退以及過度開發導致的生態危機等狀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人口外流導致產業衰退的結構性危機,一些工業園區長期閑置也是我國城市收縮的特征。
5.1.4 國內外城市收縮研究尺度具有差異性 西方語境下的城市收縮涵蓋從大到小的多個層次尺度,包括區域、城市、鄰里以及建筑的空間層次,并且已經開始進行國際化對比研究。國內研究大多關注在城市尺度, 還沒有到區域以及街區鄰里的層次。因此我國的城市收縮研究需要在不同尺度上加強研究。
研究者們對城市收縮的關注始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些歐美城市出現的人口減少現象,逐漸地對英美等西方國家城市收縮的案例研究也不斷涌現。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與經濟新常態的出現,城市收縮也進入了我國學者與決策者的視野。另外伴隨全球化進程,除歐美發達國家外的其他國家也出現了經濟轉型導致的產業結構調整、就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全球競爭帶來的市場份額減少和產業萎縮的現象,至此,對城市收縮的研究經歷了從歐美到全球的過程。
5.1.5 城市收縮驅動因素及機制差異性明顯 城市收縮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城市,驅動因素也有所不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收縮驅動因素包含有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環境等多方面,具體來說包含的因素有社會體制劇變、去工業化、種群認同、郊區化、全球化、人口老齡化、氣候及環境條件等。如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得東德城市收縮,美國城市的去工業化導致產業萎縮等,文化因素導致的“白人群飛”現象,以及歐美等國家郊區化導致人口流失的現象。國內城市收縮的驅動因素則主要是人口、經濟及環境方面的因素, 具體來說包括有去工業化、全球化人口流動、人口老齡化、資源枯竭、環境污染以及行政體制改革等動因要素。另外, 中國只有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出現郊區化導致人口收縮的現象。
對驅動因素的研究,國際上經歷了從社會轉型因素、經濟轉型因素,到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環境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的演化過程。中國的城市收縮驅動因素研究則主要借用西方城市收縮研究分析框架,或者使用單一要素、少量要素影響分析為主的思路,還未完成從單因素向綜合影響再向復雜過程研究的轉變。
在收縮機制的研究方面,國外研究主要從人口、環境、經濟、政治、空間、資源及文化等多個維度對多層次的收縮動因機制進行了系統探討。國內對收縮機制的研究成果較少。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轉型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未來城市收縮的動因將越發明顯地顯現,我國急需開展城市收縮的多層次動因機制研究[58]。
展望城市收縮的研究,可以關注以下幾點:
(1)對中國城市收縮的定義和識別。“城市收縮”概念被引入國內并用以描述城市聚落收縮的現象,但與城鎮化率較高和城市邊緣相對穩定的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的收縮現象在城市和鄉村同時發生: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快速城鎮化和農村人口進一步收縮的整體趨勢沒有改變。部分城市出現了收縮的現象和農村空心化同時發生,并且隨著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雙輪驅動的影響,人口在城鄉之間呈現出潮汐演替的現象。因此可嘗試用李洪剛在2017年“人口形勢與經濟發展”討論會中提出的“收縮型社會”的概念對我國的收縮現象進行解讀。 同時我國還存在城市收縮的多重悖論, 如在迅速城市化的城市中出現收縮、經濟增長與人口收縮倒掛等現象, 我國的城市收縮現象具有顯著的復雜性和多維性, 這在中國收縮城市研究網絡的諸多成果中已經有所揭示[59]。因此,中國的不同城市在不同地理環境、社會狀況、經濟環境和人口結構下,對城市收縮的識別需要綜合考量和具體討論。
(2)對中國城市收縮悖論的討論。理論界已經對城市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過深入研究,城市人口增加會促進城市土地擴張和經濟增長。然而現階段中國許多城市出現人口減少,但土地利用仍然在擴張,經濟依然增長的現象,這一悖論值得關注,未來的研究需要在人口收縮與經濟衰退的相關關系方面進行深入討論。
(3)由對城市收縮的關注轉向對城鄉體系動態調整、城鄉聚落漲縮的整體性、動態關注。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中國不僅僅是城市的形態發生了改變,鄉村聚落的形態也發生了改變,“空心村”現象大量存在。在中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下,可能既會出現城市聚落收縮和擴張的動態調整,也會出現鄉村聚落收縮和擴張的動態調整,所以未來的研究不僅僅要關注中國城市的動態調整, 還要把中國的收縮問題放在一個整體性的框架中來分析,加強對收縮的關注。
(4)綜合各學科研究方法、分析視角、綜合多要素和多尺度來討論城市收縮。城市收縮的研究包含的學科領域范圍很廣,經濟地理學、系統動力學、城市規劃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和公共管理學等學科領域都有涉及,可從不同學科背景以及使用不同學科方法來對收縮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