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會仙巖溶濕地古菌和細菌群落的共現性

2021-06-05 01:23:32程躍揚靳振江賈遠航梁錦桃邱江梅潘復靜劉德深
桂林理工大學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關鍵

程躍揚, 靳振江, 袁 武, 賈遠航, 梁錦桃, 邱江梅,潘復靜, 劉德深

(桂林理工大學 a.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b.巖溶地區水污染控制與用水安全保障協同創新中心;c.廣西環境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西 桂林 541006)

0 引 言

土壤微生物參與濕地系統的物質循環, 對維持濕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1]。古菌和細菌均為土壤中廣泛分布的兩大微生物類群, 二者的群落結構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其中, 土地利用變化帶來植被、管理和土壤理化因子等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二者的群落結構, 進而對土壤中的物質循環產生影響[2]。在濕地生態系統中, 古菌、細菌群落以及古菌細菌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 在決定生態系統功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結合共現網絡分析方法能夠為研究生態系統內部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思路。目前, 對濕地微生物之間共現網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岸海洋線蟲與細菌和古菌[3]、貝加爾湖細菌與真核微生物[4]以及太湖細菌[5]等方面, 這些研究總體上揭示了不同濕地類型不同微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作用, 以及微生物在這些生態系統中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潛在重要作用。

桂林會仙濕地是我國最大的低海拔巖溶濕地[6]。會仙濕地不同土地利用和植物根際細菌群落的豐度和多樣性[7-8]及會仙濕地沉積物中甲烷菌的群落結構[9]已有報道, 這些研究表明會仙濕地中細菌和甲烷菌具有較高的多樣性。但是, 相比于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 探究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了解生態系統功能更重要, 因此, 需要進一步去探索會仙濕地土壤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文以會仙濕地的湖泊濕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土壤為研究對象, 以16S rRNA基因的515F和806R為通用引物[10-11], 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 采用共現網絡技術來分析細菌群落、古菌群落以及二者之間的共現性, 探究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共存機制, 以及共存微生物在濕地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重要作用, 更好地理解會仙濕地系統的運行規律, 為會仙濕地的保護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采樣點概況與樣品采集

采樣點位于廣西桂林市西南方向30 km的臨桂縣會仙鎮馮家村, 地處亞熱帶季風區, 年平均氣溫18.8 ℃、降雨量1 915.2 mm, 地理坐標為25°01′30″—25°11′15″N, 110°08′15″—110°18′00″E, 采樣區域內主要植被有蘆葦(Phragmitescommunis)和華科拉莎草(Cladiumchinense)等[12]。近年來, 由于人為墾殖和破壞(很大部分被開發為農業用地, 還有一些是經過長期耕作后的撂荒地), 巖溶濕地現存面積僅24 km2[13], 2018年7月, 在會仙濕地巖溶試驗場選取湖泊濕地(優勢植被為雙穗雀稗草Paspaiumdistichum)、稻田(水稻處于結實期)和稻田撂荒地(優勢植被為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3種土地利用方式的樣地, 在每個樣地隨機取3個采樣點混合為一個樣本, 共采集到9個樣本。 樣本土壤采集深度為0~20 cm, 去除植物根系和碎石等雜物, 一部分自然風干后研磨,分別過 0.85、0.25和0.15 mm篩, 常溫存儲用于測定理化性質; 另一部分置于-80 ℃冰箱暫時冷藏, 用來提取土壤微生物的DNA。

1.2 土壤養分測定

土壤養分測定方法參照文獻[14]進行, 其中土壤pH值的測定采用蒸餾水(無CO2)作為浸提劑, 水土比2.5∶1, 混勻后用pH計(型號: IS128C)測量; 土壤有機碳(SOC)測定采用濃硫酸重鉻酸鉀外加熱法; 土壤全氮(TN)采用濃H2SO4消煮凱氏定氮法; 堿解氮(AN)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 總磷(TP)采用碳酸鈉熔融法; 速效磷(AP)采用鹽酸氟化銨法; 可溶性有機碳(DOC)采用水土振蕩提取法。土壤養分含量見表1。

表1 3種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養分含量Table 1 Soil nutrient content in three types of land-use

1.3 土壤DNA提取與高通量測序

用DNA快速提取試劑盒(Power Soil, QIGEN公司)提取土壤的DNA, 提取步驟參照說明書, 使用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選取引物序列515F(5′-GTG YCA GCM GCC GCG GTA A-3′)和806R(5′-GGA CTA CHV GGG TWT CTA AT-3′)為通用測序引物對古菌和細菌的16S rDNA V4區域進行擴增。PCR(Applied Biosystems? Gene Amp? PCR System 9700)擴增程序包括起始 94 ℃ 、1 min, 然后變性設置為94 ℃、20 s, 退火設置為54 ℃、30 s, 延伸設置為72 ℃、30 s, 并將變性、退火和延伸進行30次循環, 最后為72 ℃ 、5 min。將PCR產物與loading buffer 混合, 使用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膠回收試劑盒QIAquick Gel Extraction Kit (QIAGEN)回收PCR產物, 利用Qubit@2.0 Fluorometer (Thermo Scientific)進行定量, 最后等物質的量混合樣本。回收的DNA送到成都羅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羅寧生物的Hiseq 2500平臺PE250模式測序。

得到原始數據后使用Trimmomatic進行質量控制, 再使用Uchime 算法去除嵌合體后得到有效數據。使用UPARSE 算法在97%的一致性對所有OUT進行劃分并挑選出代表序列, 使用UCLUST分類法與 SILVA 數據庫對OTU進行不同分類水平的注釋。利用α多樣性指數(包括Chao1、ACE、Shannon、Simpson指數)表征古菌和細菌群落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其中, Chao1和ACE指數用來表征微生物豐富度, Shannon和Simpson指數用來表征微生物群落多樣性。

1.4 數據處理

本研究用Excel 2010對實驗數據進行初步處理, 用SPSS 24.0軟件對α多樣性指數、門水平豐度進行方差分析, Duncan法用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顯著性檢驗, 顯著性水平為p<0.05, 門水平豐度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用Pearson法; 利用 Origin 2017繪制古菌和細菌群落在門水平上的相對豐度圖; 使用Cytoscape 3.7.0 軟件中的CoNet插件構建古菌細菌共現網絡圖, 具體操作方法參考顧靜馨等[15]提供的步驟, 使用分子復合物檢測算法(MCODE)聚類。使用MCODE插件對網絡進行模塊分析, 所有參數都采用標準值。利用 Network Analyzer 工具, 獲取網絡的連接度、節點數和連接數。在PASSaGE軟件中采用 Mantel分析土壤理化因子對共現網絡關鍵物種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古菌和細菌多樣性

表2列出了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古菌和細菌多樣性指數, 可以看出, 稻田撂荒地細菌和古菌的Chao1和ACE指數均低于其他兩種土地利用方式, 古菌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數均為湖泊濕地>稻田>稻田撂荒地; 細菌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數均為稻田>湖泊濕地>稻田撂荒地, 表明土地利用改變了古菌和細菌的多樣性。

表2 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古菌和細菌α多樣性指數Table 2 Archaea and bacterial α diversity index in three types of land-use

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古菌和細菌群落特征及與養分含量的相關性

本研究中所得到的古菌序列歸屬于5個古菌門, 其中, 奇古菌門(Thaumarchaeota)、深古菌門(Bathyarchaeota)和廣古菌門(Euryarchaeota)這3個門占總古菌門的99.33%~99.93%(圖1a), 奇古菌門和深古菌門的豐度在湖泊濕地、稻田、稻田撂荒地的土壤中差異顯著, 分別為68.71%、73.26%、89.71%和23.02%、19.79%、3.67%, Euryarchaeota在3種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的豐度沒有顯著差異。另外, 本研究所得到的細菌序列歸屬于39個菌門, 其中, 綠彎菌門(Chloroflexi)、酸桿菌門(Acidobacteria)、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厚壁菌門(Firmicutes)、Rokubacteria、硝化螺旋菌門(Nitrospirae)、浮游霉菌(Planctomycetes)、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Latescibacteria、芽單胞菌門(Gemmatimatimonadetes)、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是相對豐度大于1%的細菌門類(圖1b), 占細菌總門的96.73%~98.60%。

圖1 3種土地利用方式古菌(a)和細菌優勢門(b)水平相對豐度Fig.1 Relative abundance of dominant phylun levels of archaea(a) and bacteria(b) in three types of land-use

圖2a可以看出, Thaumarchaeota與pH極顯著負相關, 與C/N和DOC顯著正相關; Bathyarchaeota與pH顯著正相關, 與C/N顯著負相關, 與DOC極顯著負相關; 圖2b可以看出, pH與Chloroflexi、Proteobacteria、Nitrospirae和Planctomycetes顯著正相關, 與Acid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顯著負相關; C/N與Rokubacteria、Latesci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顯著正相關。DOC與Acid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顯著正相關, 與Chloroflexi、Proteobacteria、Nitrospirae顯著負相關。

圖2 養分因子與古菌、細菌群落之間的相關性熱圖Fig.2 Heat maps of correlation of nutrient factors with archaea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2.3 濕地古菌和細菌優勢OTUs組成特征

在本研究中, 古菌優勢OTUs(相對豐度>0.3%)包括Bathyarchaeota(OTU9、OTU38、OTU85、OTU1093、OTU49、OTU155和OTU231)、Thermoplasmataceae

(熱原體科, OTU55、OTU45、OTU227和OTU93)、Ferroplasmaacidarmanusfer1(OTU131)、Methanomassiliicoccales(OTU179)、Methanobacterium(甲烷桿菌屬, OTU415)、Methanobrevibactersp. YE315(甲烷桿菌, OTU219)、CandidatusNitrososphaera(OTU240和OTU11)、Nitrosotaleaceae(OTU5)、Nitrososphaeraceae(OTU1、OTU2、OTU2323、OTU204、OTU59和OTU911)。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排名前10的OUTs中, Nitrososphaeraceae(OTU1和OTU2323)的豐度在3種土地利用方式中有顯著差異, 呈現為APF>PF>LW(p<0.05), Nitrososphaeraceae(OTU9、OTU2、OTU38、OTU85、OTU1093)的豐度在PF中顯著高于APF(p<0.05), CandidatusNitrososphaera(OTU11)的豐度在LW顯著高于PF和APF(p<0.05), Thermoplasmataceae(OTU55)和Nitrososphaeraceae(OTU204)的豐度在3種土地利用中沒有顯著差異(p<0.05)。

細菌優勢OTUs(相對豐度>0.3%)包括Acidobacteria subgroup 6(酸桿菌門GP6, OTU18、OTU68、OTU116、OTU41、OTU58、OTU28、OTU78、OTU180、OTU48、OTU56和OTU345)、Acidobacteria subgroup 4(酸桿菌門GP4, OTU21、OTU613和OTU272)、Holophagae subgroup 7(全噬菌綱GP7, OTU14)、Anaerolineae SBR1031(厭氧繩菌綱, OTU4、OTU12、OTU20、OTU15、OTU22、OTU36)、Anaerolineaceae(厭氧繩菌科, OTU 39、OTU27和OTU52)、Roseiflexaceae(OTU10和OTU30)、Dehalococcoidia(脫鹵球菌綱, OTU13)、Chloroflexi(OTU23、OTU66和OTU188)、Helicobactersp. MIT 99-5507(幽門螺桿菌, OTU47)、Ruminococcaceae UCG-002(瘤胃球菌科, OTU67)、Ruminococcaceae UCG-005(OTU230)、Lactobacillusgasseri(格氏乳桿菌, OTU34)、Lactobacillusacidophilus(嗜酸乳桿菌, OTU94)、Lactobacillusmurinus(鼠乳桿菌, OTU69)、Bacteria(OTU54)、Latescibacteria(OTU114)、Leptospirillumsp. Group II ′5-way CG′(OTU8)、Leptospirillumsp. Group II ′C75′(OTU19)、Deltaproteobacteria MBNT15(δ變形菌, OTU24)、AcidiphiliummultivorumAIU301(OTU17)、Neisseriasp. 104(2012)(奈瑟菌, OTU40)、Thauerasp. SWB20(索氏菌, OTU75)、Escherichia-Shigella(大腸桿菌志賀氏菌, OTU185)、Rokubacteria(棒狀桿菌門)(OTU44、OTU16、OTU7、OTU25、OTU3和OTU63)、Spirochaetaceae GWE2-31-10(螺旋體科, OTU120)、Candidatus udaeobacter(OTU111)。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排名前10的OUTs中, Anaerolineae SBR1031(OTU4)、Rokubacteriales(OTU3)和Anaerolineaceae(OTU39)的豐度在LW中顯著高于APF(p<0.05), Acidobacteria subgroup 4(OTU21)、Rokubacteriales(OTU16和OTU7)和Acidobacteria subgroup 6(OTU18)的豐度在APF中顯著高于LW和PF(p<0.05), Ruminococcaceae UCG-002(OTU67)、Leptospirillumsp. Group II ′5-way CG′(OTU8)和Lactobacillusgasseri(OTU34)在3種土地利用中沒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 土地利用改變了古菌優勢OTUs和細菌優勢OTUs的豐度。

2.4 濕地古菌細菌之間、古菌內部和細菌內部和共現網絡分析

選擇會仙濕地土壤優勢古菌與細菌OTUs(相對豐度>0.3%), 用于構建古菌細菌之間群落共現網絡圖(圖3), 然后進一步對古菌內部和細菌內部的網絡分別進行模塊化分析(圖4、圖5)。

土壤古菌細菌之間群落的相互作用從圖3(不同顏色節點代表古菌或細菌不同的門, 節點上的數值代表古菌或細菌的OTU編號, 節點大小與連接度成正比, 綠色連線表示正相關, 紅色連線表示負相關, 下同)可以看出, 會仙濕地土壤中, 古菌細菌共現網絡包含了66個顯著相關節點, 總的連線有468條(315條為正連線, 153條為負連線), 表明古菌細菌之間群落的相互促進作用大于相互抑制作用。

圖3 古菌細菌優勢OTUs共現網絡Fig.3 Co-occurance network of archaea-bacteria dominant OTUs

本研究選取連接度排名前3的OTUs為關鍵類群, 這些OTUs是OTU9(Bathyarchaeia)、OTU38(Bathyarchaeia)和OTU2(Nitrososphaeraceae)(連接度為27), OTU39(Anaerolineae)(連接度25), OTU85(Bathyarchaeota)、OTU14(Holophagae subgroup 7)和OTU21(Acidobacteria subgroup 4)(連接度24)。為了研究環境因子與共現網絡關鍵物種的相關性, 進行了Mantel test分析(表3), 結果表明, 關鍵物種與pH極顯著正相關, 與C/N和DOC顯著正相關。

表3 土壤理化因子與古菌細菌共現網絡關鍵物種的相關性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nutrient factors and key taxa in archaeal-bacteria co-occurrence network

從圖4看出, 古菌內部群落的相關性網絡由18個節點和37條連線(31條正相關, 6條負相關)構成。在模塊1中共同出現了隸屬于Bathyarchaeota(OTU85、OTU9、OTU1093、OTU38和OTU155)與Nitrososphaeraceae(OTU2和OTU59)的7個OTUs, 且這些OTUs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表明它們之間存在相當密切的生態關聯。另外OTU2(Nitrososphaeraceae)、OTU38(Bathyarchaeota)、OTU1093(Bathyarchaeota)、OTU9(Bathyarchaeota)、OTU85(Bathyarchaeota)、OTU231(Bathyarchaeota)和OTU155(Bathyarchaeota)是古菌關鍵類群。MCODE分析古菌相關性網絡得到模塊的網絡分數分別為6.00和3.33, 并且關鍵類群均出現在了分數高的模塊1中。

圖4 古菌優勢OTUs共現網絡及模塊Fig.4 Co-occurance network and module of archaea dominant OTUs

從圖5看出, 細菌共現網絡由45個節點和227條連線組成(149條正相關, 78條負相關)構成。從細菌內部網絡的模塊1可以看出OTU613 、OTU21和OTU272(Acidobacteria GP4)與OTU52、OTU12、OTU27、OTU66、OTU13、OTU23和OTU188(Chloroflexi)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說明這兩類菌可能存在競爭關系。此外, 除了OTU613、OTU21和OTU272外, 模塊1中的其它微生物之間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說明這些微生物可能存在共存關系。而細菌內部共現網絡的關鍵類群是OTU21(Pyrinomonadaceae RB41)、OTU48(Acidobacteria subgroup 6)和OTU44(Rokubacteria)。MCODE分析古菌相關性網絡得到的子網絡的網絡分數分別為10.76和3.00; 模塊1中的互作關系最為緊密, 且關鍵類群均出現在模塊1中。

圖5 優勢細菌OTUs共現網絡圖及模塊Fig.5 Co-occurance network and module of bacteria dominant OTUs

3 討 論

3.1 土地利用方式對古菌和細菌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

有研究發現古菌多樣性在稻田土壤顯著高于稻田撂荒地(表2), 養分含量與古菌數量和多樣性呈顯著正相關關系[16-17]。 在本研究中, 與稻田撂荒地相比, 稻田施肥提高了碳、氮和磷等營養物質, 促進了古菌的生長和代謝, 古菌多樣性提高。3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優勢古菌均為Thaumarchaeota、Bathyarchaeota和Euryarchaeota, 表明濕地系統的微生物群落在門水平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這樣有利于保證濕地系統服務功能的相對穩定。Thaumarchaeota和Bathyarchaeota的古菌相對豐度在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之間存在差異。稻田撂荒地的最優勢菌門是Thaumarchaeota, 該門中檢測出的微生物均為氨氧化古菌(Candidatusnitrososphaera、Candidatusnitrosotenuis), 這是因為本研究設計的撂荒地的pH值較低, 大量氨分子轉化為銨根離子, 而氨氧化古菌長期適應低氨環境, 高效地把環境中較低濃度的氨分子氧化[18]。Thaumarchaeota喜好低氮和高碳環境[19], 稻田撂荒地的碳氮比和DOC較高, 為該菌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 所以稻田撂荒地的Thaumarchaeota豐度較高; 另外, 深古菌門的豐度也占了較大比例, 這與吳麒等[9]對會仙濕地深古菌的豐度較高的研究結果一致。有研究發現, 該門的古菌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氫氣作為能源物質進行自養合成乙酸[20], 同時還能降解芳香烴和纖維素等有機化合物進行異養代謝產生乙酸, 由此推測該古菌群落屬于既能自養又能異養的產乙酸菌[21], 因此在土壤有機質的轉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該菌為厭氧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組成部分[22], 湖泊濕地和稻田的厭氧條件為此類菌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 以至于深古菌豐度高于稻田撂荒地。此外, Euryarchaeota的豐度在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沒有顯著差異, 且該菌門水平下包含了大量厭氧產甲烷菌, 厭氧產甲烷菌屬于Euryarchaeota, 主要存在濕地、海洋、湖泊沉積物和動物糞便等環境中[23-25]。而本研究區域附近村民散養的鴨子活動較多, 帶入的糞便可能對該菌豐度提高有促進作用。

稻田的細菌多樣性比湖泊濕地和稻田撂荒地高, 與賈遠航等[7]對會仙濕地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表明濕地土壤經過多年的稻作以后, 稻田土壤有機碳和總氮量逐漸提高, 促進了細菌多樣性的提高, 而撂荒以后稻田土壤養分下降, 細菌多樣性降低。進一步分析發現, 3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優勢菌在門水平上均為Chloroflexi、Acid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這與文獻[26]報道的會仙濕地細菌群落優勢門的研究結果一致, 也與來自全國42個濕地土壤大樣本細菌的研究結果一致[27], 說明這3個門的細菌群落對濕地環境的高度適應性, 在濕地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具有潛在的重要作用, 從而可能維持了濕地土壤生態系統的穩定。

3.2 濕地古菌細菌、古菌和細菌的共現網絡分析

在自然界中, 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復雜的生態網絡, 基于生態網絡, 可以推測物種間的相互作用。處于互利共生、共棲和共聚集等的微生物呈正相關關系, 而處于競爭、偏害共生和捕食等關系的微生物為負相關[28]。圖2表明, 會仙濕地的古菌細菌共現網絡中的正相關連線多于負相關連線, 其原因有: 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 二者對氧的需求條件不同。 細菌大多屬于好氧菌或兼性厭氧菌, 而古菌大多為厭氧菌。二者占據不同的生態位, 生態位之間的互補關系有利于整個濕地微生物群落之間的共生。如綠彎菌等類群是需氧或兼性厭氧菌, 它們在分解有機物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氣[29], 降低了土壤中的氧分壓, 從而有利于深古菌等在厭氧環境中占優勢的古菌的生存[30]。②不同微生物對有機化合物(或無機物)的利用不同, 如深古菌和變形菌等可以把高分子化合物降解為低分子的有機物, 這些低分子量的有機物為酸桿菌等的生長提供了可利用的碳源[21-31]。因此, 這些微生物群落之間的協同作用, 共同維護了濕地生態系統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 在濕地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中協同發揮作用, 進而維持了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穩定。碳和氮等能源物質的減少會導致微生物之間的競爭關系大于協同關系[32-33], 說明能源物質豐富的環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物質交換, 進而減少微生物之間的負相互作用[34]。關鍵類群是微生物群落里具有高度連接的物種, 這些物種的增加或減少都會引起整個生態網絡相互作用的變化[35-36]。本文把連接度排名前3的OTUs定義為關鍵類群, 通過Mantel分析發現, 影響這些關鍵類群的因子是pH、C/N和DOC, 這與古菌和細菌優勢門的影響因子一樣, 說明這3個環境因子不僅影響古菌和細菌的群落結構, 還影響古菌細菌的互作關系及生態網絡的穩定。

進一步對古菌細菌共現網絡里的古菌內部網絡(圖3)研究發現, 古菌群落也是相互促進作用大于相互抑制作用。深古菌門與奇古菌門在節點、連接度和模塊中占主導地位, 說明這兩個門的古菌在會仙濕地古菌所參與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可能具有潛在的重要作用。此外, 在模塊1中共同出現了分屬Bathyarchaeota與Nitrososphaeraceae的OTUs, 且這些OTUs之間均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表明它們之間相互合作來共同適應濕地環境。在Nitrososphaeraceae中, 草酰乙酸可促進Nitrosotalea的生長, 低濃度的丙酮酸也能夠促進NitrososphaeraviennensisEN76的快速生長,說明Nitrososphaeraceae中不同的微生物對不同有機物的響應不同[37]。 盡管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總有機碳和溶解性有機碳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異, 但這些小分子有機物與氨氧化古菌之間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隸屬于深古菌門的微生物能把高分子有機化合物芳香烴和纖維素降解為乙酸[21], 這為氨氧化古菌提供了可利用的碳源, 促進了氨氧化古菌群落生長, 因此Nitrososphaeraceae的豐度提高。

從細菌內部網絡的模塊1(圖4)可以看出, Acidobacteria GP4與Chloroflexi之間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說明這兩類細菌可能生態位相似, 因而存在競爭關系。 相似的是, Acidobacteria GP4與Chloroflexi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也出現在玉米輪作的土壤中[38], 這是因為Acidobacteria GP4等通過產生抗菌劑或增強了植物內生細菌對植物病原體的拮抗作用成為益生菌, Chloroflexi不能固定氮, 與植物爭奪氮資源成為病原菌。而植物的發病機制是病原菌和益生菌相互競爭的過程[39], 因此, 二者之間的競爭關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會仙巖溶濕地植被的健康程度。此外, 除OTU613 、OTU21和OTU272外, 模塊1中的其他微生物之間均為正相關關系, 如Proteobacteria(OTU17)與Acidobacteria GP6(OTU48、OTU58和OTU56)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roteobacteria的細菌在有機物分解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該類菌能利用纖維素酶、幾丁質酶和淀粉酶等產生大量低聚糖和芳香醇, 而這些低聚糖和芳香醇可以被Acidobacteria的細菌作為碳源[31], 表明Proteobacteria與Acidobacteria GP6這兩類微生物可能協同作用, 促進了土壤中大分子有機物的降解。

3.3 濕地系統關鍵微生物及其對模塊化的影響

古菌內部群落的關鍵類群是隸屬于Bathyarchaeota和Nitrososphaeraceae的7個OTUs, 細菌內部群落共現網絡關鍵類群隸屬于Pyrinomonadaceae、Acidobacteria subgroup 6和Methylomirabilaceae的3個OTUs。這些關鍵類群對于維持會仙濕地微生物生態網絡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另外, 本文研究發現古菌內部和細菌內部的關鍵類群均出現在各自得分較高的模塊中, 這與馬泊泊等[40]的關鍵類群出現在得分較高的模塊中的結論一致。這是因為微生物的聚集是以功能決定的, 關鍵類群在決定微生物群落功能上也有重要作用, 因此功能微生物之間共存網絡值得進一步研究。

4 結 論

(1)會仙濕地系統土壤的優勢古菌門為Thaumarchaeota、Bathyarchaeota和Euryarchaeota, 但Thaumarchaeota在稻田撂荒地豐度較高, Bathyarchaeota在湖泊濕地豐度較高。另外, 濕地系統土壤的優勢細菌門為Chloroflexi、Acid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影響古菌群落的主要環境因子是pH、C/N和DOC。

(2)關鍵的古菌隸屬于Bathyarchaeota和Nitrososphaeraceae, 關鍵的細菌隸屬于Pyrinomonadaceae、Acidobacteria subgroup 6和Rokubacteria, 影響古菌細菌之間相互作用的關鍵微生物隸屬于Bathyarchaeota、Nitrososphaeraceae、Anaerolineaceae、Holophagae Subgroup 7和Pyrinomonadaceae。

(3)古菌細菌、古菌和細菌的共現網絡均表明古菌細菌、古菌和細菌的相互促進作用大于相互抑制作用。影響古菌細菌共現網絡關鍵類群的主要環境因子是pH、C/N和DOC。

猜你喜歡
關鍵
硝酸甘油,用對是關鍵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48
高考考好是關鍵
買酸奶,這幾個關鍵不能不知道
保健醫苑(2020年1期)2020-07-27 01:58:24
2020年關鍵流行色組——自然暢游
流行色(2020年9期)2020-07-16 08:08:32
走好關鍵“五步” 加強自身建設
人大建設(2019年9期)2019-12-27 09:06:30
2019年如何靠小龍蝦發家致富,關鍵看這幾點
當代水產(2019年1期)2019-05-16 02:42:14
獲勝關鍵
NBA特刊(2014年7期)2014-04-29 00:44:03
蔣百里:“關鍵是中國人自己要努力”
傳記文學(2014年8期)2014-03-11 20:16:54
生意無大小,關鍵是怎么做?
中國商人(2013年1期)2013-12-04 08:52:52
內燃機的關鍵零部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熟妇丰满人妻| 噜噜噜久久| 欧美精品在线看| 91青草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欧美|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日韩| 伊人久综合|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综合色天天|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老色鬼欧美精品|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123欧美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超碰色了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亚洲第七页|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蜜桃视频一区|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日本日韩欧美|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午夜毛片福利|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久久男人资源站|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国产喷水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2021| 亚洲天堂.com|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无码在线激情片|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一级在线|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