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樣的人生
2006年5月14日,北京大學舉行“慶祝東方學學科建立六十周年、季羨林教授執教六十周年暨九十五華誕”大會。然而,季羨林卻沒有出席會議。第二天,有人向他說起了這次會議的盛況,他非常驚訝:“我就是一個普通的教授,搞這么大的場合干什么?小題大做,不值得。”
由于在學術上的杰出成就和重大貢獻,外界對季羨林給予了高度評價,但他卻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2007年,季羨林借《病榻雜記》出版,厘清了什么叫國學、什么叫泰斗,并向天下人昭告:“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學界(術)泰斗‘國寶三項桂冠摘下,洗掉泡沫,還我一個自由自在身。”其實,“文革”期間,季羨林也曾遭到打擊,但他仍能泰然處之,他說:“活下來,也許還是有點好處的。我一生寫作翻譯的高潮,恰恰出現在這個期間。原因并不神秘:我獲得了余裕和時間……”學識淵博的季羨林,卻擁有一個歸于平靜的內心:“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弘一法師在《格言別錄》中說:“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季羨林之所以能以“不喜亦不懼”的平常豁達之心對待一切,緣于他內心強大,擁有心曠神怡、寵辱不驚的境界。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