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細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這項建設任務要求是在充分分析了科技強國建設的信息服務需求、科技信息安全、數字化科研模式變革、全球網絡化學術信息交流變革、國際科技合作趨勢等基礎上,結合了我國科技信息保障與服務的核心能力“短板”而提出的。旨在建設“國家高端科技信息交流平臺”,形成支撐科技強國發展的開放學術交流體系。
1? 國家高端交流平臺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舉措
國家高端交流平臺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舉措,它在科技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建設科技強國是一項系統性、戰略性、全局性工程,需要全社會多方面要素的凝聚和協同。學術交流體系一方面是科技創新的加速器,可以激發創新思維,提高創新效率;另一方面,學術交流還是創新的過濾器,在充分的學術交流中,創新的真知灼見得以保留和發揚。建設科技強國需要構建一個完善的國家創新體系,實現對全社會創新資源和要素的融合,整體支撐經濟體系。國家創新體系需要包含一個功能強大的學術交流體系,實現對創新能力的賦能,即通過這個學術交流體系完成創新成果的國際交流、知識交叉融合、知識轉移轉化等。
科技話語權是科技強國的標志之一,是科技硬實力和科技軟實力的集中體現[1],核心科技論文、重要科學理論與思想的信息傳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國際科技話語權是通過傳播學術成果、出版科技論文和科技專著,傳播科學思想、重大創新成果等形成的。實現科技重大突破和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專利、科學理論與學術思想等是科技硬實力。在科技硬實力基礎上,科技智庫、國際科技期刊、科技傳播、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國際科學組織、國家科技管理機制等就構成了科技軟實力,科技軟實力是科技硬實力影響的助推器,是國際科技話語權的主要表現形態。
科技創新與國家安全關系密切。作為科學知識的科技成果具有雙重屬性,知識作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產,具有最大的公共屬性;同時,創新知識可以給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的超額利潤,因而具有私用屬性[2]。在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時代,信息已經成為了數字經濟時代關鍵要素,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與孵化器,信息安全也就理所當然成為了國家安全的基本組成部分。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塑造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的物質技術基礎。科技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工作鏈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安全的基本表現形式。同時,通過分析科技信息,可以實現對國際科技發展戰略與趨勢、新興領域、重大項目、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產業技術等的動態監測,并及時總結評估國家科技安全狀況。
2? 國家高端交流平臺是多元、專業、開放的體系
學術交流是一個包含科研人員、科研資助者、出版商、圖書館(信息機構)、讀者、研究結論使用者的完整體系,是一個交流模式、交流內容相互融合與交織的過程[3]。在學術交流體系中,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文獻與學術信息,實現與同行科研人員的交流與知識共享,通過發表科研成果與出版商互動,通過信息查詢獲取行為與科技信息機構建立關聯,通過申請項目與項目資助者建立交流渠道。出版商通過論文發表與科研人員建立密切關系,在學術交流體系的鏈條中占據十分重要位置,并通過圖書館等信息機構與科技知識利用者建立間接或直接關系,形成了對學術信息等內容的控制能力。從學術交流與信息管理中的信息生命周期來看,學術信息都需要經過收集與評價、加工與組織、保存、查詢與利用、分發與傳遞等過程。在數字化科研環境下,處于學術交流中的學術信息還必然與科研數據、科研設施與工具等形成關聯關系。學術信息機構通過信息集成、信息評價和公平信息服務,在學術交流體系中發揮關鍵作用,成為信息發揮其價值作用的孵化器。
因此,國家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是多元化、分布式、專業性、開放性的信息系統,需要立足于科技信息的內涵、形態、交流過程等特征,依據服務需求分行業領域建設。從科技信息內涵上看,高端交流平臺需要包括科技論文數據庫平臺、專利信息服務平臺、科技報告平臺、科學數據管理服務平臺、學科與專業的數據中心等。從科技信息的組織形態上看,高端交流平臺可以包括全文科技文獻數據庫平臺、科技文摘與元數據庫服務平臺等。從平臺建設狀態看,科技信息交流平臺包括商業性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機構自建科技信息平臺、開放公益性科技信息平臺等。
期刊學術論文是科研交流的最重要形式,也是未來開放交流體系和開放交流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4]。科學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提供公開交流,經歷了300余年的發展歷程,建立了成熟的寫作規范、交流渠道和交流模式。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期刊學術論文的形態和交流模式正在發生深度變革,開放出版(open publishing)成為重要的形式,具體表現為個人學術博客(blog)、預印本發布平臺(arxiv平臺)、開放獲取(open access)、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發布等。隨著數字化科研模式的發展,數據化、計算化的科學研究成為科研活動的常態,科技論文發表還呈現出數據出版、論文出版、數據-論文關聯出版、數據存繳等多種形態。隨著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替代計量學的發展,學術界、信息機構等對科技論文質量評價、期刊質量評價、科研機構與團隊影響力評價等成為常態,各類評價性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成為了國家學術信息高端交流平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國家高端交流平臺建設要充分體現開放與融合的發展趨勢
未來科學交流展現出兩個方面的趨勢,都將對國家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建設產生較大影響。
一是開放科學交流的趨勢[5]。開放探索是科學事業發展的核心,科學理論、科學數據通過公開發表,讓科學共同體和全社會批判并完善學術理論,科學知識的自我糾正也是源于科學的開放。17世紀,英國皇家學會創辦科學期刊,引發了第一次科學開放革命。當前,互聯網為學科領域科學家和社會公眾提供了新的學術交流途徑,是第二次推動科學開放發展的革命,讓智能型開放成為學術交流的標準。第二次科學開放革命將讓科學交流模式的變革更加徹底,不僅改變了學術論文獲取、處理、存儲和傳輸的模式,也深度改變了學術論文和學術信息的呈現方式,讓學術交流更加便捷,更加具備多元化、嵌入式、立體性特點。
二是融合交流的趨勢。在開放科研和數字化科研趨勢的共同作用下,學術交流呈現融合交流特點。學術信息交流的融合特征一方面體現在交流形態的融合上,如印本、數字化、數據化學術信息交流形式的共存與融合等;另一方面體現在學術信息內容的融合上,如跨學科交流、跨界交流、數據共享等。問題驅動的科學研究模式,必將最終實現跨學科的交叉融合與集成,利用多學科的知識體系,有效解決科研難題,如沙漠研究[6]。數據化計算化科學研究模式的興起,也讓科研活動轉化為對數據的采集與處理、數據模擬與計算、科學問題的模型構建等,進而實現不同學科領域知識與認知方法的融合,如3D打印、數據科學等。
參考文獻:
[1] 劉天星. 掌握國際科技話語權[N]. 光明日報, 2017-06-22(13).
[2] 佐佐木毅, 金泰昌. 科學技術與公共性[M]. 吳光輝, 譯.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BJ?RK B C. A model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s a global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system[J]. Information Research, 2007, 12(2): 307.
[4] NOSEK B A, ALTER G, BANKS G C, et al. Promoting an open research culture[J]. Science, 2015, 348(6242):1422-1425.
[5] LAURIE G, BOULTON G, CAMPBELL P, et al. Science as an open enterprise[R/OL]. [2021-02-1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6381896_Science_as_an_Open_Enterprise.
[6] (美)朱麗·湯普森·克萊恩. 跨越邊界:知識·學科·學科互涉[M]. 姜智芹, 譯.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