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響
(宿遷學院體育部,江蘇 宿遷 223800)
高校體育選項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發揮學生特長、培育學生個性、增強學生體質的重要手段。目前,普通高校學生因面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和考研、就業等方面的壓力,而大幅減少甚至放棄了體育運動,導致體質下降。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實施體育核心素養教學,在加強學生與人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培養、全面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升心理健康等方面都發揮著良好的作用。
關于核心素養的認識見仁見智,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體育教學中的體育核心素養進行了探討。吳向寧在《體育核心素養:高職院校的現實缺失與解讀拓新》中指出:體育核心素養包括體育意識、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體育行為、體育品德和體育娛樂;在高職院校中體育核心素養長期處于現實缺失的狀態,而且沒有意識和感悟到體育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理念是解決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現實突出問題的重要路徑和關鍵策略,為此,喚醒高職院校的體育核心素養意識;通過體育核心素養來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進行深層次的詮釋;高職院校的體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和領悟體育核心素養的地位與作用;消除高職院校學生對體育核心素養的誤解與錯覺。俞福麗在《體育核心素養發展中體育課堂教學作用的Logistic回歸分析》中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體育課堂教學對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影響。提出應從重視體育課堂教學中運動能力的獲得、健康行為的養成、體育品德的習得等幾個方面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蔡清田在《論核心素養的評價》中指出,核心素養之評價可考慮學生的生活背景與日常經驗或問題,有效利用資源,豐富“真實評價”工具類型,靈活運用測驗、觀察、問答及面談、檔案袋等多元工具,兼顧整體性和連續性,尤其應重視核心素養運用于實際生活之檢核,以反映學生的學習情形或運用之成效,并進行有效評估與回饋。
已有的研究成果雖然從多方面多層次對體育核心素養進行了深刻地探討,但對于體育選項課中如何設計教學內容、確定哪些教學目標、如何運用教學組織實現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等方面的研究比較缺乏。為此,本課題以蘇北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普通高校實施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前后的課堂教學實踐,分析驗證其合理性、有效性,為進一步完善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體育核心素養培養模式提供參考依據。
蘇北5所普通高校大一、大二學生。
1.2.1 專家訪談法
走訪長期從事學校體育教育的專家教授,就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教學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存在的問題與影響因素進行了訪談,并對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的構想以及模式的構建進行了咨詢。
1.2.2 問卷調查法
共發放調查問卷1500份,回收1446份,回收率為96.40%,其中有效問卷1338份,有效率為92.53%。其中,男生544人,占40.66%;女生794人,占59.34%。大一學生711人,占53.14%;大二學生627人,占46.86%。本次調查的5所蘇北普通高校中,有綜合類高校2所,理工類高校1所,師范類高校1所,醫藥類高校1所。
1.2.3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分類,對所需數據進行編碼、錄入,運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調查顯示,蘇北普通高校體育課選項教學中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的總體認同率為93.63%,認同程度較高。從性別因素來看,P>0.05,無顯著性差異;從年級因素來看,P>0.05,無顯著性差異;單純從地域因素或高校類型因素來看,P>0.05,無顯著性差異;但從開展項目來看,P<0.05,有顯著性差異。根據認同程度的高低對開展項目進行聚類分析發現,認同程度“高”的項目有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認同程度“中等”的有排球、毽球、健美操、瑜伽;認同程度“低”的有太極、散手、越野行走、跆拳道。各組多重比較結果顯示,P<0.01,差異非常顯著,說明聚類分析合理有效。這可能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前期基礎以及項目的普及情況有關,也可能與教師的人格魅力有關。
所謂運動能力,是指體能練習和體育運動基本技戰術等多方面身體活動的綜合表現,包括對體育基本技戰術、體育運動理論知識和體育比賽的理解以及體能健康情況等。運動技能是運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動能力的關鍵要素。運動技能即“動作技能”,是指人體在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普通高校選項課教學中把運動技能培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運動技能既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也是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衡量指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
某項體育技能水平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運動技能水平“一般”的學生有1066人,占79.67%;認為自己運動技能水平“很好”的只有177人,占13.30%(見表1)。可見,調查群體總體處于一般體育運動技能水平,同時也反映出調查群體運動技能的前期(中小學階段)儲備不足。選擇選項課的原因調查顯示(見表2),68.14%的學生是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項目的;24.64%的學生是基于自己有一定的基礎和特長而選擇的,兩者之和超過了90%,這進一步驗證了調查群體運動技能的前期儲備不足。依據運動生理學有關運動技能形成的觀點可知,運動技能的掌握和熟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由于受運動時間、參與次數、練習密度、練習場地等因素的影響,單純依賴大學體育選項課教學很難實現達到培養學生熟練和鞏固運動技能這一體育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因而,通過高校體育課選項教學來規范學生的技術技能、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促進學生的課后體育參與,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習慣顯得尤為重要。

表1 某項體育技能水平的自我評價

表2 選擇選項課的原因調查
除了運動技能的練習,運動知識也是運動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標,運動知識的豐富性與深刻性直接關系到學生對運動文化內涵的理解是否透徹。調查顯示,83.70%的學生認識到了解和掌握所選項目理論知識對提高運動能力的重要性(見表3)。可見,調查群體對運動項目理論知識非常重視,這既與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中理論知識的教學安排有關,也與大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發展有關。

表3 學生對所選項目重要性認知
學生的健康行為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生理健康是學生健康的外在表現形式,主要表現為身體強壯、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等;心理健康是學生健康的內在表現形式,主要表現為對體育運動的心理承受力和情緒控制。學生健康行為的產生和保持,離不開對體育運動心理滿意度、幸福感等情感因素的驅動。

表4 學生對學校開設的體育選項課的滿意度

表5 學生在體育選項課中是否獲得身心愉悅感

表6 學生對體育選項課的喜愛程度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學校開設的體育選項課的滿意度較高,表示“滿意”的學生占64.39%;表示“比較滿意滿意”的占34.03%,兩者之和超過98%(見表4),這說明蘇北普通高校學生對學校開設的體育選項課總體較為滿意。學生在體育選項課中獲得身心愉悅感較高,認同率達95.31%(見表5)。另外,學生對體育選項課的喜愛程度的調查顯示,只有1.05%的學生表示不喜歡(見表6)。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學生對學校開設體育選項課的滿意度上,還是學生在體育選項課中獲得身心愉悅感上,或是從學生對體育選項課的喜愛程度上,學生的認同程度都較高,這為在普通高校體育課選項教學中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健康行為提供了內在驅動力。
體育行為的產生與保持,除了受滿意度、身心愉悅感、體育意識(見表7)等內在的心理因素影響之外,還受場地器械、天氣、自由支配時間等因素的制約。普通高校大一、大二學生由于面臨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等繁重的學業任務,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相對不多。調查發現,每周參加體育鍛煉1-2次的學生占60.54%;3次以上的占38.86%;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占0.6%。可見,蘇北普通高校大部分學生每周鍛煉1-2次,不鍛煉者極少。

表7 學生對體育意識的認知情況
體育品德是體育運動中應對遵循的行為規范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對維護社會規范、樹立良好社會風尚具有積極作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公平競爭的意識和行為、自尊自強的心理狀況、克服內外困難的能力、挑戰和追求卓越的態度和精神等。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體育品德的概念及內容“非常了解”的占0.97%;“一般了解”的占77.50%;“不了解”的占21.52%。調查還發現,有較多學生不了解體育品德的概念及內容,大部分學生認為體育品德概念和內容僅僅是遵守比賽規則、尊重對手,以及了解體育禮儀和體育精神等;對體育品德的概念與內容認識比較全面的學生較少(見表8、表9)。

表8 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是否遵守體育規則

表9 學生對體育禮儀和體育精神了解情況
體育選項課教學中的體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蘇北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中,學生對體育核心素養總體認同度較高;除了項目類型對選項課體育核心素養有顯著影響外,學生性別、年級、地域等因素的影響不明顯;學生選擇體育選項課總體上是基于興趣愛好和特長,但仍然存在前期技能準備不足的情況;學生對學校開設的體育選項課滿意度較高,喜歡選項課教學,但課余體育鍛煉參與頻率不高;學生對體育品德的理解不夠全面。
應加強學生中小學階段的體育核心素養教育。高校應建立健全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鼓勵制度,提高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頻率。教師在提高自身體育核心素養同時,做到課內外相結合,為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提供技術指導;有針對性地加強體育理論教學,強化學生體育品德、體育規則、運動項目禮儀等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