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梨
(廣東省臺山市水步鎮中心小學,廣東 臺山 529262)
所謂“畫”就是作線段圖。線段圖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起著巧妙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形象、直觀地看出各種數量關系,使難題可以從容以對,課堂氣氛變輕松、愉快。
如在教學習題,“工廠要運一批水泥,第一天運了總數的1/5,第二天運了剩下的5/8,還有36 噸沒有運,這批水泥一共有多少噸?”
很多同學一看題目都有點暈,因為1/5 對應的單位“1”是水泥總噸數,5/8 對應的單位“1”是剩下的噸數,單位“1”不一致,學生頭腦中沒辦法一下子形成清晰的表象,無法解答。這時,就需要老師利用線段圖幫助他們理清題意,理順思路,建立起想象。

引導學生用還原法先求出剩下的噸數這個單位“1”,再求出總噸數這個單位“1”。當老師點拔清誰為單位“1”這個“睛”之后,學生頓時豁然開朗,化難為易,題目就解了出來。
所謂“做”就是操作,操作是小學生才能的泉源和思維的起點,小學生好動,人所皆知。上課時,教師需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完整的動手操作材料,大膽放手讓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調動起他們的眼、耳、口、鼻,通過他們的操作、思考、比較、建構、驗證,使具體的事物形象刻畫在學生的腦海中,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時,我為學生準備了一些需搭建的學具,要求四人一小組合作拼一個長方體模型和一個長方體框架出來。學生在拼搭過程中不停地經歷討論、嘗試、失敗、再試的過程,我讓完成作品的小組上講臺介紹經驗、總結方法,得出“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沒完成作品的同學立刻恍然大悟,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組的作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長方體的特征印在了大家的頭腦中,這個比老師強行灌輸概念,死記硬背強多了!
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講解幾何知識是一個難點,因學生自身的空間想象能力有限,單憑老師三寸不爛之舌是很難讓學生理解其中的重點難點,這時就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把幾何圖形在動態中進行講解,把學生帶進動畫的、活潑的、色彩繽紛的數學學習情境中,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想象能力。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時,如果只看書上的圖片,單憑老師的一張嘴巴的解說,學生很難理解這個圓到底是怎樣拼成長方形的呢?我們必須借助我們的平臺和課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個圓和2 道思考題:①圓可以轉化為一個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②轉化之后的圖形跟圓有什么關系?經過各小組的思考和討論之后,我在多媒體上播放把圓分成16 份、32 份、80 份……去拼成一個長方形。

長方形的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等于圓的半徑。
圓的面積=πr×r =πr2
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能有效促進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可以輕松地形成空間概念。
總之,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長期培養才出效果的。只有我們持之以恒地把這個理念貫穿于每一節課上。學生的想象能力才會有較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