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延

2013年全運會后,張晉康從北京羽毛球隊正式退役。剛退役的那半年,她曾到過企業,過著規律的坐辦公室的生活,但對于動了十幾年的羽毛球運動員來說,顯然單調乏味;她也和搭檔王萌妍用了近一年時間,建立起當時在北京頗具名氣的羽毛球業余俱樂部——京羽堂,但運營俱樂部的瑣碎和自己對羽毛球的專注漸漸讓她感到力不從心。
2014年,她通過考試成為北京市西城區少年兒童業余體校教練,終于遇到了她目前為止最理想的工作節奏。西城少兒業余體校訓練地點一開始只在廣安門體育館,起初只有兩片場地,人也不多。張晉康雖然是剛從專業隊退役不久,身上還是有著濃重的追求專業好球的特性,但通過中間一年的社會歷練和京羽堂的經歷,她慢慢學著下沉自己,融入業余羽毛球圈。
西城少兒業余體校的孩子大部分是上小學的年紀,孩子到了11歲以后,要么升學,要么被輸送到什剎海體校,也就是北京羽毛球隊。來少兒業余體校訓練的孩子不乏零基礎的,只是因為家長喜歡羽毛球才讓孩子來學球,張晉康也在這類孩子身上碰過壁,就是她怎么說,孩子都聽不懂、學不會。
遇到這些問題后,張晉康開始自己琢磨,慢慢摸索教孩子的門道。上課時,她的講解開始從自己作為專業運動員的“這個動作應該怎么做”轉變為“新學的孩子怎么做會更舒服”。課上,她開始減少專業術語,把這些詞語變為大白話。比如說,“高吊”變為“打到網前”,“接殺”變為“打回去”,“緩沖”變成“輕一點”,諸如此類。
經過幾年的發展,西城少兒業余體校得到發展壯大,成績也開始冒尖。近幾年,西城少兒業余體校在北京市少兒錦標賽上一直包攬前三名,慕名而來的家長越來越多,遠至通州、回龍觀的都有。現在,隊伍同時在西城廣安門體育館和豐臺二商體育館開展訓練,全部隊員達到七八百人,教練團隊也超過十人。
有些孩子每周會來訓練三四次,平時是晚上,周末是上下午。每次訓練的人數都在四五十人左右,在八片場地上浩浩蕩蕩的。而且每位隊員又有家長陪同,“1+1”模式使場地很是熱鬧。采訪當天正好是石景山業余體校來到二商體育館和隊伍打交流賽,這讓到場的孩子數目成了雙倍。加之是比賽,且是周末,很多父母同時到場給孩子助威,整個場館仿佛大型親子活動現場,熱鬧至極。
雖然已經發展起來,但作為主教練的張晉康一直堅持只做少兒培訓,盡管孩子們都很怕她。“我很兇,特別兇,他們都很怕我,特別怕。”這可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張晉康的自評原話。孩子們往往正鬧著,一見到張教練,就馬上嚇得站好,渾身不自在。
其實,“兇”的特質也不是張晉康要故意裝出來的。在她看來,練體育是不能松懈的,必須嚴格要求。努力了達不到,沒關系,但態度必須端正。她坦言,現在的孩子真的很聰明,能從你的態度和語氣中讀懂自己是否有可以商量或偷懶的空間,所以自己要在水平和氣勢上都拿住小徒弟們。
不過,張晉康自己透露,她也不是鐵面教練,她也是會笑的,只是比較少而已。
隊伍慢慢發展壯大,張晉康還經常帶隊到外地參加比賽,隊伍的裝備和衣服的整齊度逐漸成為問題,張晉康想起了尤尼克斯公司。張晉康在國家隊效力時,中國羽毛球隊的裝備贊助商是尤尼克斯,她也一直很喜歡和信賴這個品牌,溝通之下,張晉康和尤尼克斯公司一拍即合。
近期,屬于西城少兒業余體校的專屬隊服出爐,服裝有紅色和藍色兩套,隊伍直接就向尤尼克斯公司下了一千件的訂單。對于小朋友而言,原來感覺專業隊哥哥姐姐們的專屬服裝離自己是那么遙遠,但現在自己都可以穿在身上,并印上了自己的名字,比賽時的投入度不自覺地都提升了幾分。
在主教練的崗位上,張晉康有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近幾年,她為北京隊輸送了超過二十位苗子,最大的已經15歲了,到了該成長為隊伍青年新秀的時刻。除去訓練,張晉康的時間相對自由,平常白天不用帶訓練時,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健身、打拳。
2017年之前,張晉康一度酷愛滑雪,幾年里便實現了從“小白”到能“滑s彎”的地步,她還帶著老搭檔陳智賁體驗了他的第一次滑雪之旅。但由于腰部有傷,張晉康在2017年做了一次手術,腰部被打進了鋼釘,之后便再沒敢滑雪了。
走過一小段過渡路程后,張晉康找到了自己更想做的事情。她坦言現在的生活節奏特別理想,特別喜歡。她對著隊員們兇兇的,自己也是酷酷的,充滿個性,因為她在自己理想人生的節奏下延續著羽毛球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