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壽喜
房屋的建筑結構往往與當地的氣候條件關系密切。例如,在一些炎熱的地區,隔熱、通風是房屋宜居的最基本要求。為滿足這兩個基本要求,并考慮其他因素(如多雨或是干旱)對房屋的綜合影響,在我國及世界各地,很早就產生了既能適應炎熱氣候又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房屋。
熱帶地區終年皆夏,不僅溫度高,空氣也很潮濕,因此通風和降溫是房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太平洋中部熱帶島嶼的一些村民以樹干為支撐,以樹枝作為“傘骨”式支架,頂上覆蓋椰葉和蒲草作為房屋。這種房子沒有墻,很像我國古代的涼亭。沿房頂下掛的長葦席卷起時,四面通風,涼爽宜人;放下時,又可抵擋風雨的侵襲和陽光的灼曬。這種涼亭式茅屋雖然簡單,卻十分適合當地的氣候。
我國華南地區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秋季節,這里不僅炎熱,而且多雨,是全國降雨量最豐沛的區域,所以華南地區的房屋必須做到通風、避雨、防潮、隔熱。在南方一些城市,如廣州、廈門的老街道上,商店樓房的第一層鋪面會向后縮入一段距離,使得臨街兩側各有一條寬且有“屋檐”的行人走廊,俗稱“騎樓”。街道上有了這種“騎樓”,行人晴天可避驕陽,雨天又可免遭雨淋,商店的生意也因此少受影響。
世界上熱而多雨的地區,其房屋一般都有防水、防潮措施。南亞一些國家如泰國、柬埔寨等,人們多居住在高腳房屋中。雨季時,房屋下就是水面,人們出入需用小船。而當旱季來臨時,這些高腳屋又變成了“小二樓”,“一樓”可用作會客、儲物,能夠屋盡其用。這些地區的多數居民,其謀生手段也和居住方式一樣應合當地氣候:逢雨就捕魚;在旱季則種田。

不過,高腳屋也并非降雨量大的地區的專利。在非洲貝寧也有個水上村莊叫岡維埃,其房屋都是建在插入水底的木樁上,屋頂多覆蓋很厚的茅草,隔熱很好。而“墻”和“地板”則是用柳樹枝編成。這樣的房屋能直接與水面進行熱量和水汽交換,利于通風散熱。每座房屋都有木梯通到水面,獨木舟是當地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村中還有水上集市,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和居住者原始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許多久住高樓的旅游者前來探訪。
炎熱的干旱地區由于晴朗少云,所以白天氣溫很高,夜間氣溫則很低,晝夜溫差較大。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特點,西亞和中東地區的房屋結構常常是“厚墻”加“小窗”,也稱“阿拉伯式”或“蘇丹式”房屋。小窗的目的是使白天的通風量減少,這樣可以減少室外熱量的進入;厚墻可起隔熱作用,使得室內白天溫度可以維持在適宜居住的范圍內。
我國吐魯番盆地的夏季也是較為典型的炎熱干旱型氣候,曾出現過49.6℃的全國最高氣溫記錄。這一地區流行的“土拱”式房屋,也是“厚墻”加“小窗”樣式的,其抗熱功效類似“阿拉伯式”建筑。稍有不同的是,“土拱”的屋頂呈拱狀,可減少風的壓力和沙塵的堆積──當地風力較大。
非洲一些國家地處熱帶,夏季烈日炎炎,酷熱難熬,人居房中宛如頭頂熱鍋。在埃塞俄比亞有這樣一種建筑:屋頂上被灌滿水,以降低室內溫度。我國云南云陽縣的一些村莊也曾在上世紀利用屋頂進行雨水蓄存──云南的降水資源很豐富。這樣,在炎熱的夏季,不僅省卻了挑水的麻煩,只需用一根膠管即可將樓頂之水引入家中,而且還有效地降低了屋內溫度。
撤哈拉沙漠及其附近地區是世界上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這里城鎮中的一些老居民至今還住在傳統的無頂房屋之中。這種房屋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房屋四周有很厚的圍墻,沒有窗戶,所謂的房頂,是用海棗樹的枝葉覆蓋而成,從建筑意義上說就是“無頂”。這種“房頂”白天能遮陽,夜間屋內熱量可以通過枝葉間的縫隙散發出去,從而起到調節溫度的作用。撤哈拉沙漠地區常年無雨,也沒有什么寒冷季節,所以這種“無頂”式房屋才會流傳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