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榮
摘 要:研學旅行屬于一項新型的教育模式,當前在中小學教育工作中的運用較為廣泛,它把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與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核心教育方向,非常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內容之一。本文主要是對偏遠地區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旅行的途徑和意義展開探究,希望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定的借鑒,以期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途徑;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4-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4.095
在當前中小學的教育工作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制約了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這對于培養高素質與全能型人才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在應試教育模式中,完全沒有結合社會需求以及學生現實生活來設定教學模式,這在無形中制約了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基于以上問題,在中小學教育工作中出現了研學旅行教學模式,并設定了相應的教材以及課程標準,成為基礎學科中的附加教學,幫助中小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以及認識自我,提升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之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穩固的基礎。在中小學研學旅行教育工作中,教師需要明確研學旅行的教育意義與教育途徑,結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行為特征,來科學、合理設定研學旅行方案,提高學生參與研學旅行活動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從中真正有所收獲與學習,促進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
一、偏遠地區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旅行的必要性
(一)實現跨學科的教育目標
研學旅行屬于一項跨學科性質的綜合學習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個別領域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讓中小學生獲得綜合性的學習成果。研學旅行屬于多學科的融合與交叉,并不是單獨對某一個學科開展教育活動,而是更為注重培養中小學生的綜合素養,無論是在知識和技能方面,還是在自主發展方面,都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此外,研學旅行和中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較大的聯系,能夠無限拓展中小學生的知識認知結構,讓課堂知識能夠真正運用在中小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鍛煉中小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為之后的學科學習奠定穩固的基礎。
(二)鍛煉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研學旅行教育活動能夠有效提升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研學旅行和日常課堂學習有著較大的差別,更為注重引導學生真誠交流,在團隊合作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加學生之間的日常合作,這不論對學生的學習還是生活,都能夠產生較大的幫助。在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學生能夠學會欣賞他人的成就,學生之間相互借鑒與學習,實現共同進步,這樣學生更容易認識到自身的缺點與優點,從而加以改正,不斷完善自我,成為更加優秀的人。除此之外,研學旅行能夠拓寬中小學生的知識視野以及社會視野,打破原有課堂教學中的視野局限性。在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活動中,結合多樣化的生活情境,能夠提升學生看待文化與環境的思考能力以及觀察能力,使學生擁有較強的事物辨別能力,對自己的人生發展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從而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促進中小學生的自我成長
在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不僅能夠推動中小學生的自我成長,還能夠激發中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趣味性,從而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與方法。在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中小學生會參與到實際的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中,對于遇到的問題進行自主解決,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尊和自信的品格,并在研學旅行活動中掌握多種基本生活技能,擁有較強的獨立自主能力。除此之外,在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活動中,能夠增強中小學生的人格特質,擁有較強的責任感與獨立性,能夠鍛煉他們的身體素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偏遠地區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旅行的途徑
(一)教師要掌握研學旅行原則
在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學校與教師一定要明確研學旅行教育的相關原則,這樣才能夠讓研學旅行教育活動順利開展下去。首先,一定要遵循整體性原則。其中具體要考慮到教育環境的整體性、教育過程的整體性,以及教育目標的整體性,把任何一個活動環節都要作為整體中的重要因素,這樣才能夠展現出研學旅行的整體功能效益。同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在研學旅行中提升學生整體綜合素質,促進中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協調發展,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統一化以及整體化。其次,學校與教師一定要遵循動態性的原則。在研學旅行活動中,需要不斷完善活動中的各項要素,而中小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個性化的,而學習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師一定要把學生作為研學旅行的主體對象,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學習需求,結合中小學生的學習需求變化以及學習進度變化,來科學、合理調整研學旅行教育方案,這樣才能夠讓中小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同時,教師只有遵循動態性原則,才能夠了解學生真實的內在追求與內在需求,展現出中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享受探究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趣味性。最后,教師一定要遵循開放性原則。在研學旅行活動中,教師一定要保持和外界的能量以及信息交換,共同搭建共享信息管理平臺,在多方力量的協助之下,讓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活動順利開展下去。
(二)科學設定研學旅行的教育目標
在偏遠地區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一定要實現設立相應的教育目標,這樣才能夠讓研學旅行教育活動順利開展下去。首先,無論是研學旅行活動的細節安排,還是旅行路線與研學內容,都需要結合中小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來設定,做到尊重學生與理解學生。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主設定研學旅行的主題以及內容,結合課程目標與學生整體學情來設定研學旅行的教育目標。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任何一個教學機會,照顧到中小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其次,在設定研學旅行教育目標過程中,一定要強調教育目標的責任感以及探究性,引導學生能夠更為全面地了解世界、了解社會、了解祖國,增強中小學生的情感認同以及民族認同,為將來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努力。同時,教師一定要在研學旅行目標設定中,著重體現出中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掌握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主要教育目的,注重立德樹人,以此來培養出更多具備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除此之外,研學旅行的教育目標是可變的,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變化以及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教育目標,這樣才能夠真正展現出研學旅行的教育優勢。
(三)健全研學旅行的課程體系
在偏遠地區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一定要不斷健全研學旅行相關課程體系,研學旅行只有在課程體系的支撐下,才能夠順利開展下去。首先,需要全面、認真設定研學旅行教育課程,把活動生動、立意高遠、學習高效作為課程設定目標,杜絕出現只學不旅的情況。其次,學校要設定具備較強實踐性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充分展現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以及參與性,從中真正能夠有所成長與學習。學校要結合課程體系科學安排學生研學旅行的時間。同時,在研學旅行課程體系設定過程中,一定要融入地域特色與學段特征,設立以鄉土鄉情、縣情市情為主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最后,在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設定過程中,一定要結合體驗、人文、地理、科技、自然等綜合實踐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科教育質量,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模式。除此之外,學校要關注研學旅行課程資源的獲取,結合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以及年齡特征,來分類別設定課程資源,展現出研學旅行活動的漸進性與豐富性。同時,還要注重維持研學旅行課程體系的系統性,用主題活動的模式來設定研學旅行教育互動,讓研學旅行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多多引入一些典型的研學旅行課程資源,如可以是文化資源,也可以是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對研學旅行課程資源展開深度的解讀,這樣才能夠收獲理想的研學旅行教育效果。
(四)科學設定研學旅行的教育評價
在偏遠地區的中小學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學校與教師需要科學設定研學旅行教育評價,以此來促進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多多發現中小學生的閃光點與學習潛力,提高中小學生參與研學旅行以及課堂學習的自主性,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教師要改變以往把分數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形式,而是綜合注重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習態度、學科技能等。同時,教師要多多肯定與表揚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其次,教師還可以在研學旅行活動中,讓學生之間開展評價,引導學生多多發現他人的閃光點,以此來修正自己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讓學生之間共同進步與學習。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注重開展師生之間的評價。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中,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在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過程中,能夠讓教師發現研學旅行活動的不足之處,從而進行完善與修正,為學生展現出最為理想的研學旅行方案。
三、結語
總之,在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端正自身的教育態度,對研學旅行教育持有積極的態度,結合中小學生的能力素養以及個性化學習需求,來科學、合理設定研學旅行教育方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
同時,在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教師要不斷提升中小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能夠學會運用學科知識,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不斷提升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選擇一些和學生生活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研學旅行主題,讓學生能夠在研學旅行教育活動中真正有所收獲與成長,從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志平,劉天晴.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政策評價與需求方強相關性因素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8(6).
[2]胡果.研學旅行要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教學與管理,2019(36).
[3]孟建偉.走向“科教融合”的科學教育——關于中小學“研學旅行”的哲學思考[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0(1).
[4]李勝橋,李凡,李濱.新時代研學旅行的運營模式與優化發展路徑——以云南省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0(2).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