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樺
(上海市青浦區中醫醫院泌尿外科和肛腸外科一病區,上海,201700)
混合痔是肛腸類疾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臨床表現為便血或肛門部腫物,常出現肛門墜脹感、異物感或疼痛[1]。病情較輕時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嚴重者則需借助手術進行剝除,而現行手術通常會出現強烈疼痛、肛門腫脹、排尿困難、睡眠障礙等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的并發癥[2]。其中排尿困難與因各種不適導致的睡眠障礙最為常見,很大程度影響了患者心理、生理狀態,造成預后不良,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方法改善患者排尿與睡眠等問題十分必要[3]。有關研究指出,電針可有效恢復痔瘡患者術后排尿障礙等問題,但針對混合痔術后患者睡眠狀態與恢復進展等的改善效果有待進一步明確[4]。因此,本研究為探究電針聯合集束護理對混合痔術后并發排尿困難患者,睡眠質量及恢復進程的影響,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上海市青浦區中醫醫院收治的混合痔術后排尿困難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20例,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37.85±10.39)歲;觀察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39.89±9.87)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根據混合痔臨床診斷標準確診;2)均進行微創痔瘡手術(PPH);3)術后均有排尿困難;4)年齡≥18歲。
1.3 排除標準 1)嚴重機體系統與功能障礙者;2)確診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3)合并其他肛腸疾病者;4)患者處于哺乳期、妊娠期或月經期。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行集束護理,措施如下:1)術后臥床體位:手術完成6 h內采用去枕平臥方式休息,之后以自主臥位休息。2)飲食:手術結束6 h后方能進食米糊等易消化易排泄的少量半流食,手術12 h后需進食火龍果等促進排泄的食物。3)換藥:術后72 h內,患者肛門部位進行用藥浸敷,換藥時清洗患者肛門,讓患者左側臥取90°疊髖折膝體位并放松括約肌,將浸潤藥物的紗布輕輕推入肛門上藥,并記錄患者傷口恢復情況,換藥后用半導體激光照射3 min加快傷口恢復速度。4)溫水坐浴:肛門部位浸敷藥物取出后,進行45 ℃、20 min、2次/d的溫水坐浴。5)心理輔導:巡房醫護人員對患者生理疼痛與心理擔憂進行人為安慰,緩解其壓力,幫助患者安心休養恢復。6)定期熱敷膀胱區,溫度55 ℃,時長延續至患者可自行排尿為止。
觀察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上進行電針刺激干預,具體內容:讓患者取平臥位,取氣海、關元、中極、石門穴位,接入電子針療儀(型號SDZ-III)導線,脈沖頻率取100 Hz連續波給予電刺激20 min,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肌肉收縮頻率調節治療強度,電針30 min后觀察排尿情況。2組干預時長均為4 d。
1.5 觀察指標 1)2組患者護理前后尿動力學參數[5]比較:最強尿流率(Q-max)與最多膀胱尿容量(VMCC);2)2組患者術后首次自主排尿時長與首次排尿排出量比較;3)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與疼痛情況比較:匹茲堡睡眠指數(PSQI)[6]評分(0~10分,得分越低睡眠越好),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評分(0~10分,得分越高越疼痛);4)2組患者護理后恢復進程比較:具體內容為肛周水腫恢復時長、創面愈合時間、排便時長、脫核時長等。

2.1 2組患者護理后尿動力學參數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Q-max與VMC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患者Q-max與VMCC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患者Q-max與VMCC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后尿動力學參數比較
2.2 2組患者排尿時間、排出尿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自主排尿時長明顯低于對照組,首次排尿排出量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排尿時長、排出尿量比較
2.3 比較2組睡眠質量以及疼痛情況 護理前,2組患者PSQI評分以及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患者PSQI評分以及VA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PSQI評分以及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PSQI評分以及VAS評分分)
2.4 2組患者恢復進程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肛周水腫恢復時長、創面愈合時間、脫核時長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排便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恢復進程比較
隨著醫學不斷進步發展,新的醫療護理方法漸漸被相關學者引進應用,并整理出合適標準參數投入到臨床治療中,大大增加了患者痊愈的可能性,也改善了術后恢復困難的難題,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8]。電針[9]是針灸醫學進程中的新科技新治療,其通過有規律的微量電流脈沖波刺激混合痔術后患者相應穴位肌肉,活躍經脈,提高肌肉活力與機體功能,增強免疫力,且不影響危害人體各組織或正常生理功能。有關學術成果顯示,電針配合積極有效的護理可顯著改善混合痔患者術后排尿困難,減輕術后疼痛及提高生命質量[10]。本研究通過對混合痔術后并發排尿困難患者進行電針聯合集束護理,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護理后Q-max與VMCC以及首次排尿排出量明顯更高于對照組,術后首次排尿時長、PSQI及VAS評分明顯更低,且肛周水腫恢復時長、創面愈合時間、脫核時長均明顯更低,且排便情況改善更明顯,上述結果與吳蘭珍等[11]的研究報告相符,均證實了電針聯合集束護理確實可有效改善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排尿、睡眠等問題,究其原因,電針能夠有效刺激穴位神經,改善神經傳導功能,調節相關泌尿神經中樞,恢復膀胱正常排尿功能,緩解術后疼痛感,也可刺激迷走神經,通過神經之間傳導,促進分泌褪黑素,改善睡眠狀態,增強修復能力等。同時集束護理從體位、飲食、用藥、溫水坐浴、心理等方面展開,針對性強。
綜上所述,混合痔術后患者進行電針聯合集束護理,可有效恢復其排尿功能、睡眠質量,并加快患者傷口愈合,降低了患者痛苦程度,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擴展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