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文 張波
(1 安徽中醫藥大學,合肥,230038; 2 安徽省中醫院,合肥,230031)
情志,即喜、怒、憂、思、悲、驚、恐等7種情緒,泛指精神、情緒、思維等心理現象和過程[1]。不寐現代稱失眠。失眠又稱睡眠障礙,表現為持續相當長時間睡眠的質和(或)量不佳,主要包括入睡困難、經常轉醒、似睡非睡、多夢等[2]。情志型不寐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失眠癥的發生、發展、轉歸與情志有密切關系。
情志,在現代心理學上又相當于情緒。從進化論角度來看,情緒最初起于外界刺激,生物體接受外界刺激,然后經過中樞神經系統的評估,得出一個反應指令,我們隨之做出反應,這是基本的生命調控過程,這其實也就是情緒的過程。情緒本質上是一系列復雜但有序的行為反應程序,這里的行為是廣義的,包括認知的,生理的,行動的,進化學家稱之為“超級認知程序”,神經學家稱之為“上位神經程序”,其本質上都是一種整合性的適應性反應。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從進化的角度看,情緒是一種經過自然進化檢驗,并被固化到我們基因中的自動化的“趨避”反應策略,在面對特定的刺激時,讓我們能夠不假思索的、又快又好的做出適應性反應,這也就是情緒的“超級協調理論”:從神經層面看,情緒本質上是“超級認知程序”,“上位神經程序”,幫助我們大腦協調各個模塊,通過激活一些模塊,抑制一些模塊,整合一些模塊,從而讓我們大腦有序地應對外界環境的刺激。情緒會在短時間內猛烈地改變我們的生理狀態、行為狀態、認知狀態,有哲學家稱之為“生理的暴亂”。因為情緒反應是非??焖佟×业?,所以,情緒反應很消耗能量,因此,過度的情緒反應會讓我們精疲力竭??謶帧嵟@些情緒比較極端,通常會有外部行為反應,其他溫和一些的,比如焦慮,傷心,很少有直接的外顯行為,更多是生理的改變,如心跳,表情的改變,認知的改變,內分泌的改變,通過這些改變,身體、認知的內部改變,讓我們為實際的行為反應做好準備。其中,生理狀態的改變為失眠埋下了種子。
中醫歷來重視情志對睡眠的影響。吳澄《不居集》認為“憤怒太過肝氣上逆,內邪蘊滯頗擾不寐”。這是怒氣傷肝,肝火上擾所致不寐[1]。吳昆《醫方考·虛損癆瘵門》說:”憂愁思慮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夜不能寐?!边@是悲傷和思慮致不寐的記載?!峨s病源流犀燭·不寐多寐源流》則曰:“有心膽俱怯,觸事易驚,夢多不祥,虛煩不寐者?!薄渡蚴献鹕鷷げ幻隆氛f:“心膽俱怯,處事易驚,夢多不祥,虛煩多眠?!边@是驚致不寐?!毒霸廊珪げ幻隆吩弧八紤]過分,火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3]。《類證治裁·不寐》說:“思慮傷脾,脾血虧虛,經年不寐。由此可見思慮過度對睡眠造成了不良影響[4]。
中醫學對于情志失調導致失眠的論述式常從郁怒傷肝、思慮傷脾或者驚傷心膽來論述不寐的??梢?,情志可以通過引起臟腑的氣血異常而造成不寐。
中醫喜、怒、憂、思、悲、驚、恐等7種情志中,怒、憂、思、悲、驚、恐對不寐影響較大。這6種情志在現代心理學可概括為4種基本情緒:敏感(驚和恐),焦慮(憂和思),憤怒(怒),抑郁(悲)。這4種基本情緒在進化中有著獨特的價值。敏感,指的是對于外界信號、刺激的敏感度,擔憂、警惕外界的威脅,它提升我們對威脅的感知覺,探測、警惕環境的危險。它相當于中醫情志中的“驚和恐”。焦慮,本質上就是提示即將到來的威脅,讓我們提前思考對策,所以,焦慮對應的是思考階段,也就是心智的信息加工階段,讓我們提前預演潛在的危險,思考解決應對之道,所以焦慮時,我們不自覺的在大腦中思考怎么辦、怎么辦。它相當于中醫情志中的“憂和思”。憤怒,指的是對威脅的反擊,很顯然,憤怒是行動階段,憤怒讓我們怒發沖冠,體型增大,雙拳緊握,通過這樣的整合,更好的威懾對手,提升我們的行動效果。它相當于中醫情志中的“怒”。抑郁,是努力嘗試之后仍然失敗的一種無能為力的反應,所以,抑郁對應的是反饋階段,在收到行為努力無效的反饋后,抑郁讓我們停下來,停止無效的嘗試,重新恢復能量,思考新的解決之道,或者調整目標,轉換賽道。它相當于中醫情志中的“悲”。
雖然這4種情緒有正向價值,但它們都有讓我們身體高度覺醒的不良反應。而多項證據表明,失眠通常與高度覺醒狀態有關,包括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和睡眠自我穩態驅動減弱等多種改變[5]。從本質上說,他們認為失眠是一種在感知威脅環境下的適應特征。為了支持睡眠可以根據感知到的威脅進行調整的觀點,對失眠癥患者的研究顯示,與剝奪無失眠者睡眠的不良后果比較,他們白天的困倦程度相對較低,睡眠剝奪的認知成本也較低[5]。這表明,個體可能會犧牲認知功能的小幅下降,以提高對感知到的威脅的整體警惕性。被診斷為失眠癥的人可能會抱怨白天活動障礙,然而自然選擇作用于促進自我和親屬生存所帶來的生殖利益。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當威脅存在時,比如捕食者或同種競爭對手出現時,抑制睡眠需求的機制進化是很有意義的[6]。然而,在今天的社會中,這些威脅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那么常見了。由于考試前或其他壓力事件前的焦慮而導致的睡眠不足,很難像對身體威脅需要警覺時那樣有用。因此,我們面臨著一種不匹配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我們祖先過去的潛在適應性解決方案對今天生活在安全環境中的許多人不再那樣有效。從臨床角度來看,這強烈表明醫生需要減輕焦慮和壓力的來源,才能有效治療失眠,或者在感知到的威脅無法解決時,教授患者有效的應對策略。對于患者來說,了解這種障礙的進化驅動因素,也可能有助于患者克服失眠。
現在社會,不寐正越來越成為了一種流行病。不管是中醫學還是現代西醫都認為,情志是影響不寐的重要因素。不寐已然影響了很多人的身心健康。中醫關于不寐的經典理論固然重要,但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吸收當代各學科先進理論。從進化論角度闡述情志致不寐機制,將會進一步促進中醫不寐學說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