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強 高旖鑫 古智文 陳麗萍
(1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精神科,廣州,510000; 2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科,廣州,510000)
抑郁癥作為一種精神疾患,諸多患者會合并表現出睡眠障礙現象,對此進行有效治療,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意義顯著[1]。本次研究將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精神科收治的58例抑郁癥患者按照數字奇偶法隨機分組,探析分別采用經顱磁刺激方法以及采用常規藥物完成抑郁癥治療可行性,以實現抑郁癥患者睡眠質量改善、認知功能提高以及有效預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精神科收治的抑郁癥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奇偶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9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6例;年齡51~85歲,平均年齡(65.29±2.23)歲;病程0.6~6年,平均病程(3.25±1.11)年。對照組中男12例,女17例;年齡52~87歲,平均年齡(65.33±2.25)歲;病程0.7~6年,平均病程(3.27±1.12)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抑郁癥獲得有效證實者;2)對于常規抑郁癥藥物應用無禁忌證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疾病類型者;2)因為個人原因未全程參與完成研究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完成疾病治療,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展開治療,劑量為10 mg/次,頻率為1次/d;采用佐匹克隆片展開治療,劑量為7.5 mg/次,頻率為1次/d,共實施為期10 d治療;觀察組采用經顱磁刺激方法+常規藥物完成疾病治療,對于常規藥物同對照組抑郁癥患者保持相同;此外給予經顱磁刺激治療,主要利用經顱磁刺激治療儀完成,于患者右額葉背外側區進行刺激,保持1 Hz頻率,頻率為1次/d,時間為20 min/次,共實施為期10 d持續治療。
1.5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2組抑郁癥患者的睡眠質量(覺醒次數、入睡時間、總睡眠時間)、老年認知功能量表(Senile Cognitive Function Scale,SECF)評分。
1.6 判斷標準 對于2組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實施SECF評分,分值越高,對應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越優[2]。

2.1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觀察組抑郁癥患者覺醒次數、入睡時間、總睡眠時間均少于、短于、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SECF評分比較 護理前,觀察組抑郁癥患者SECF評分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ECF評分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SECF評分比較分)
臨床治療抑郁癥患者期間,運用藥物療法可獲得一定的鎮靜以及催眠效果,使患者的煩躁焦慮等情緒得到改善,但存在一定概率表現出藥物依賴現象[3-5]。有效運用經顱磁刺激治療儀,可通過刺激調節患者精神作用,充分調節大腦皮質興奮性,使患者睡眠質量獲得顯著提升。此外可對腦功能興奮性加以調節,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等,對正常睡眠加以維持。
綜上所述,經顱磁刺激方法的有效運用可使抑郁癥患者覺醒次數顯著減少,并且入睡時間有效縮短,總睡眠時間顯著延長,并提高SECF評分結果,最終實現抑郁癥患者睡眠質量改善、認知功能提高以及有效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