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民,李彩霞
(河北工業大學 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天津 300131)
鄉村特色景觀是由村落景觀、自然環境、民俗文化、建筑風格與社會經濟等因素構成的,是當地村民對自己村莊和周邊空間格局的適應和改造,它反映著人與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然而在近年來鄉村振興熱潮下,鄉村建設和鄉村肌理遭到破壞,再加上傳統污染產業的發展,村落景觀和村落文化內涵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探索出怎樣留住村落特色景觀、延續村落歷史文脈的營造方法,是在鄉村振興浪潮中活化傳統村落文化的有效途徑。
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規劃偏離、鄉土特色景觀缺失、房屋建設與村莊公共建設脫離等一系列的問題開始出現,主要的表現是景觀風貌圖像化,脫離了地域本真。諸多的鄉村景觀規劃有些全面效仿傳統鄉村的風格,有些簡單套用城市小區模式,這些改造都欠缺了對鄉村風貌特征及內在機制的本質把握,以致于鄉村風貌特色的營造往往停留在對建筑外觀、景觀亮點等“顯性意向”元素的塑造上,對特色產業培植、基礎設施生態化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等品質要素考慮較少。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傳統村落特色景觀的缺失,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公共空間作為人們日常聚集的地方,是人們情感交流的場所,對增進村民之間的情感和傳承本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隨著鄉村經濟發展,村落民居進行更新過程中,村落風貌和傳統建筑元素逐漸丟失,傳統民居與新建民居風貌沖突嚴重。而現有的農村公共設施不能完全滿足當地村民的現代化需求,也不能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現代鄉村公共空間的改造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觀念沖突、盲目拆遷等問題,也越來越制約著鄉村振興的發展與建設。
在近些年的鄉村改造時,圖像化式的照搬城市的現代設計手法,完全脫離了村落原有自然景觀風貌,大多都是表面工程,景觀資源利用性較弱,功能性不強,鄉村獨有的生態景觀也越發的雜亂無章。鄉村大多數是平原地區經濟活動密布,主要以農產業和傳統工業為主,平原人口密度大和工業排放的污水導致水系環境受到嚴重威脅,鄉村的傳統污染產業進一步激化了水系環境與地方產業之間的矛盾。同時許多村莊呈現村莊外部由農田綠地環繞,而村莊內部的綠化面積較少的情況,公共綠化景觀相對來說比較缺乏。
圖1 區位分析
圖2 村落布局
目前鄉村原有的生態景觀不斷被沖擊,農村生產景觀正不斷凋零,導致鄉村原有的自然文化和農牧業生產生活不斷被破壞和倒退。城市產業的盲目引入開發也帶來農產品集聚下降,土地承載力下降,生態和生產生活飽受環境和自然景觀消失的雙重壓力,農村生活垃圾和管道鋪設仍舊威脅到目前的鄉村生態環境,引發一系列安全問題擔憂。例如在郟縣有著豐富的耕地資源,但農耕區域不夠集中,村莊建設用地分包到戶,村莊沒有集體建設用地,產業發展受限嚴重,山區與丘陵地帶地形復雜,戶宅之間空閑地、零散地較多,土地很難規模化地結合旅游業發展農業休閑景觀。
鄉村風土人情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如今的社會,文化特色才是一個村落最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新農村建設”以及“鄉村振興”的熱潮口號下,最近幾年出現的新農村建設,完全偏離了當地的文化特色,改變了村莊的空間形態,脫離了當地文化和當地村民參與的主體生活世界,導致了傳統鄉村景觀的缺失,離鄉村原本的鄉土風貌越來越遠,使得當地村落的鄉土文化走向了日趨貧瘠的道路。
鄉村特色景觀營造對于鄉村整體規劃的影響和改變是巨大的,如何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打造出鄉村特色景觀,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正確道路。針對以上提出的一些問題,在鄉村特色景觀規劃中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景觀整體性原則,將各個景觀元素結合為一個整體,實現景觀設計的和諧統一;第二,景觀生態性原則,景觀設計更加體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第三,景觀互動性原則,增強農民與農業景觀的聯系,增加了鄉村休閑的娛樂功能,吸引了更多的人群,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第四,景觀傳承性原則,更加以民眾的需求為依據,加強對當地特色與場所感的營造、鄉村游憩規劃與歷史保護的研究。
1.村落選址
郟縣薛店鎮呂溝村位于薛店鎮東北方向,地處丘陵地帶,是省級貧困村、省級傳統村落。全村面積2.5平方公里,共8個村民小組,660戶,2035人。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村北臨崗,東、西部臨溝村南臨古河道。村內有四條南北方向的老街巷與主干道交匯,東部有兩處寨門,西部、南部各一處寨門,村莊東、西、北三面丘陵環抱,南面依水。(圖1)
2.景觀風貌
呂溝村文化景觀較多,如參天古樹、古井、古城門、特色墻繪,以及通過廢舊輪胎再利用而成的趣味景觀雕塑,如坦克、算盤、臺階等。村內有東西南北兩條主路全部鋪為柏油路,村內80%的道路都硬化為水泥路,先后建成7公里的環村路,升級改造村4條主干道,實施路燈亮化工程,改造提升了村文化廣場,建起了光伏發電站、村中心小學、標準化衛生室等。在街道植上了綠化樹和花草,修飾了墻壁,修補了路沿。
3.民居建筑
呂溝村村內1940年以前有瓦房集中群200余間,村內有古樹、古井、古建筑且保持良好,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幾進幾出的四合院,四合院內是院套院、院連院,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風格獨特,是遠近少有的建筑群。清代時期防御地道四通八達,地道內設有住宅,地道綿延一華里多,可通向寨外開闊地,可供村民隨時安全逃生,還有兩道寨墻壕溝的遺址等。
1.打造村落空間肌理:完善鄉村景觀規劃的整體性
一個村落的公共空間奠定了一個地域共同體的基本意義,從精神層面上強化村民的空間認同感和民族意識,使得村莊的特色景觀營造得更加顯著。傳統的村落的發展不是靠完全的對其拆除再重建,而是通過對當地歷史文化保留的建筑群進行重新規劃,把當地村莊的發展歷史和現代的發展相結合,不僅滿足了傳統村落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時保留了傳統村落的特色景觀。在呂溝村的村落空間肌理的打造中,景觀規劃始終保持著村落空間肌理的整體性,構建以文旅需求為依據的旅游特色村公共服務體系和產業振興的新思路。產業布局發展包括一核、一體、三片區、三組團的模式,具體可以表現為:一核——以旅游業為主的產業服務核;一體——以農業產品新業態為主的“花果山”田園綜合體;三片——以生態景觀為主的鑄造產業片、煙葉生產片、小麥、玉米種植片;三組團——以鄉土文化為主的畜牧產業組團、光伏產業組團、文旅產業組團。(圖2)
2.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綠水青山的生態景觀
水體污染問題得到有效的改善應從源頭上解決,加強水源地保護,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在對呂溝村景觀進行規劃時,根據呂溝村水資源分布的特點,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搞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原生態為原則,在保持原有生態鄉村田園風光的基礎上,對重要節點地區、旅游線路及旅游景區進行環境綜合整治。道路兩側景觀美化,種植經濟果木,提升景觀效果。村南側大片綠化景觀提升,重點整治垃圾清理,增添綠化種植。建筑綜合整治提升,重點美化建筑立面、周圍景觀、道路路面、標識系統等,增加鼓元素景觀小品。(圖3)
圖3 生態景觀營造
3.培育農業產品新業態:增強農民與農業景觀的聯系
呂溝村屬于比較偏傳統的農作方式,面對農村現代化的轉變,在規劃的過程中結合了當下的發展和需求,圍繞當下鄉村旅游熱潮,一方面可以建設商業配套設施和農家樂,以“核心旅游產品+”發展模式,交替發展綜合旅游產品和旅居產品,逐步拓寬市場規模。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重視“情境+體驗”,結合社群文化促進消費,拓展客源市場。另一方面利用農村的傳統民俗農村手工藝和自然生態景觀等特色資源,以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為基本形式,拓展一系列新興旅游產業。例如發展呂溝村農業優勢,生產優質果蔬農產品,打造大型采摘園的農業產品新業態等。(圖4)
圖4 新業態規劃
4.構建傳統鄉土文化體系:挖掘村落歷史文化底蘊
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自然景觀和民族特色突出的村莊,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呂溝村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動力,對于文物古跡和非物質遺產要實施保護活化工程,加強對郟縣鄉土文化的修復保護和活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設村史館、農耕文化館、宗教文化館、鄉風民俗博物館等,以“文化替換”促進文化傳承創新。對于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注重鄉村文化設施的建設,如祠堂、戲臺、村民文化廣場等。整修明清時期的傳統民居,保護古樹、古井、古橋、古寨墻、藏兵洞等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郟縣大銅器、農歷二十四節氣、民居營造、曲劇、墜子書和民間小吃、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序展示“古民居、老民俗、土特色、新民風”,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把沉睡的文化資源轉化為了文化產業,打造具有鄉土風情的特色村莊。(圖5)
圖5 節點改造
我國在目前的鄉村規劃實踐中正處于探索時期,早期的完全拆遷村子的觀點被實踐證明是簡單粗暴的做法,進一步了解到不可片面地關注經濟的增長而忽視鄉村地域性文化性的差異,這樣不僅會引發激烈的社會矛盾,也達不到前期規劃的效果。在進行鄉村景觀規劃時,不僅僅是簡單的圖像化模仿,最主要的是要堅持生態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更多的挖掘鄉村本土文化特色,保護鄉村原有的村落格局和古建筑等價值要素,結合旅游觀光、生態文明、文化建設等內容進行特色景觀營造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鄉村建設,增加村民對鄉土文化與特色的認同感,有效地恢復鄉村的價值與活力,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