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江盼,祝東平
(廣州華商學院 創(chuàng)意與設計學院,廣州 511300)
數字化游戲主要指架筑于網絡科學技術與多媒體技術之上的以網絡、計算機、數字電視等為主要傳播媒介的游戲。有效利用好數字化游戲搭建起的虛擬游戲世界,通過設計逼真的場景、有趣的角色形象和豐富的交互手段,激發(fā)兒童的參與性。在游戲中可以讓兒童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情境再現(xiàn)的形式讓兒童沉浸其中,充分發(fā)揮他們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游戲設計師不斷創(chuàng)新游戲機制,鼓勵兒童進行自我探索和學習,培養(yǎng)他們善于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愉快的氛圍中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游戲設計師針對不同性格和年齡的兒童會設計不同類型的游戲,大多是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的。第一種,文化知識+游戲類。該類游戲以兒童不同的學科知識為出發(fā)點進行游戲設計,輔助兒童理解和掌握知識,例如游戲《兔寶寶學反義詞》《跟朵拉學外語》《數學科學運算》等。第二種,技能+游戲類。培養(yǎng)兒童的興趣愛好、動手能力、生活技能等,例如游戲《泡泡兔整理房間》《樂高積木島》《打電話》等。第三種,益智+游戲類。主要是發(fā)散兒童的思維,強調娛樂性,兒童通過體驗游戲得到身心放松,例如游戲《益智國際象棋》《開心消消樂》《憤怒的小鳥》等。
1.教育性。傳統(tǒng)的游戲可以增強兒童的身體協(xié)調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數字化游戲的發(fā)展相較于傳統(tǒng)游戲的教育方式來說,讓孩子們的學習氛圍更為輕松,讓知識和技能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有趣。
2.趣味性。通過兒童喜歡的動畫、游戲等形式,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兒童寓教于樂的數字化游戲要根據情景選擇合適的主題進行游戲設計。例如,學校的設計以學科知識為主,通過將課本上的知識點和游戲相結合的方式來展示和講解,讓兒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博物館的設計以教育為主,融入歷史、科普知識等,讓文物和歷史動起來,鮮活地呈現(xiàn)在兒童的眼前。
3.豐富性。針對兒童設計的游戲數不勝數,傳統(tǒng)的實體玩具和項目為兒童提供了一定的游戲樂趣,但是傳統(tǒng)游戲并不能滿足當下孩子們更多樣的需求。在傳統(tǒng)玩具和娛樂設施的基礎上,添加數字化游戲,并為游戲設計豐富的畫面內容和效果,培養(yǎng)兒童的注意力、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4.風格化。根據兒童的喜好,再結合藝術家的審美,做出具有風格化的游戲美術,在兒童體驗游戲的同時,融入具有較高審美水平的藝術風格,提升孩子們的審美水平。同時也可以融入3D效果,讓畫面富有立體感和科技感。在娛樂的同時也讓孩子們在潛意識里提升綜合素質,享受藝術和科技結合所帶來的新的游戲體驗。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兒童接觸數字化游戲的媒介和場所不斷增多,從大型街機游戲到智能手機、電腦、iPad再到手柄、VR眼鏡、視頻識別、動作識別等,從室內到室外等。“觸動童趣”交互游戲是針對公共場所設計的一款兒童角色扮演類的體驗游戲,兒童通過扮演游戲中的角色,體驗大自然四季變化帶來的樂趣,感受不同的運動和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美好。
圖1 用戶調研
圖2 游戲的四個啟動界面
圖3 數字游戲交互過程和電子屏幕的畫面顯示
圖4 與自然互動特效
“觸動童趣”致力于打造兒童寓教于樂的游戲體驗方式,兒童沉浸在游戲交互過程的同時,觀察和理解自然界的自然現(xiàn)象和氣候變化,不同季節(jié)會有不同的天氣變換和運動方式。通過游戲里的自然景色,讓更多兒童觀察自然、熱愛自然,同時讓他們體驗游戲中的運動方式,使其對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給出的兒童定義是較幼小的未成年人;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規(guī)定是0~18歲;醫(yī)學界以0~14歲的兒童為兒科的研究對象。根據兒童心理發(fā)展劃分為:乳兒期(0至1歲)、嬰兒期(1至3歲)、學前期或幼兒期(3至6歲)、學齡初期(6至12歲),學齡中期或少年期(12至15歲)、學齡晚期或青年期(15至18歲)。按照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0~2歲的嬰兒基本沒有語言和思維,主要靠感覺和動作探索周圍的世界。幼兒期的兒童從開始認知世界到不斷理解世界,從表象思維發(fā)展到邏輯思維,所以游戲的目標人群主要定位為幼兒期的兒童。
這款交互游戲“觸動童趣”主要是針對兒童設計的在公共場所玩耍的數字化游戲,通過調研把目標群體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和匯總。(圖1)
通過前期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兒童對游戲類型或者身邊事物的喜歡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兒童對自然界的要素比較感興趣,喜歡花草和動物,如果屏幕上出現(xiàn)大量的自然元素,會在第一時間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和注意力。孩子們也喜歡和大自然進行互動,想要參與到與自然界相關的運動中。第二,孩子們對顏色鮮艷、造型簡潔的圖畫比較偏愛,覺得這樣的形式是最美麗的。設計師不應該一味地用成年人的審美和畫面效果去進行游戲界面設計,而是應該面向兒童的需求進行設計,這樣才更加容易讓孩子們接受。第三,兒童具有好奇心理和探索精神,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新事物的出現(xiàn)能夠讓他們花費時間去琢磨。與傳統(tǒng)的游戲相比,數字化游戲對兒童來說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公共場所交互游戲的出現(xiàn)會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孩子們會駐足停留,并進行交互嘗試。
1.娛樂與學習相結合。“觸動童趣”的游戲設計主要是以兒童為受眾群體,讓兒童參與游戲互動并與游戲中的角色共同完成一系列認識自然的活動,體驗游戲的同時也為他們增添了趣味性和科普性。該游戲設計了四個關卡,分別是:春天在林間騎腳踏車踏青,夏天在森林里打傘聽雨,秋天在田野上放風箏,冬天在山谷中滑雪。該款游戲設計的初衷主要是讓兒童們在四季變化中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該游戲提高他們走進自然和了解自然的積極性。(圖2)
2.多方面的交互方式設計。當兒童或者陪同家長注意到游戲動畫界面首先會停下觀看,攝像頭會第一時間感應到人像距離的變化從而將信號傳遞至電腦中,此時就會觸發(fā)程序讓游戲中的人物形象出現(xiàn)并開始運動。當兒童與之互動時,游戲中的場景元素會交替更換,為兒童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運動畫面。交互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距離與交互,當兒童與顯示屏處在不同的距離時,畫面中的場景和人物會有不同的運動變化。第二種是手勢與交互,當兒童用不同的手勢交互時,畫面中的人物和場景會有不同的運動變化。(圖3)
3.模擬真實自然界的互動效果。“觸動童趣”游戲設計力求做到聲音和畫面的統(tǒng)一,不同場景中聲效的使用是不同的,要求做到足夠真實,讓兒童能充分感受畫面中的氣氛,感受自然的魅力。以春天在林間騎腳踏車踏青的場景為例說明游戲的聲效設計,當游戲畫面開始運動便會同時響起風聲、鳥叫聲,如同在林間小路上與自然界的“風婆婆”和歌唱的鳥兒們在一起。同時,場景的特效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變化,兒童在騎行過程中天空會飄落花瓣,地上的花草也會隨風一起搖擺,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在林間騎行的樂趣和幸福。(圖4)
通過以上的設計原則和內容,讓兒童感受到不同季節(jié)自然界所呈現(xiàn)的不同美景。不同年齡的兒童參與體育活動時會表現(xiàn)出不同形態(tài)、身體協(xié)調能力和心理特征,體育活動對兒童的思維能力、協(xié)調能力和心理發(fā)育等都有益。在游戲中讓孩子們體驗不同運動的魅力,開啟他們對運動的熱愛,從而養(yǎng)成運動習慣。例如春天在林間騎腳踏車踏青的場景中,騎腳踏車既可以提高兒童反應的靈敏度,又可以提高孩子運動的速度和平衡能力等。在日常生活中騎腳踏車還可以發(fā)展孩子腿部、足部肌肉的力量。同時,不同的交互方式和互動效果也可以鍛煉兒童的思維邏輯能力和對圖形圖像變化的分析能力。不同交互方式的交替使用和游戲畫面特效、聲音的疊加會讓孩子們的興趣持續(xù)下去。
“觸動童趣”游戲根據前期的調研進行了畫面效果的設計。兒童在幼兒期主要是以符號性的、零散的和簡單組合的圖形認知為主,所以游戲畫面以簡潔的插畫風格為主,將風景與人物角色進行了簡化提煉,高度概括為簡潔的圖形和線條,色彩以純度高、明度高的顏色為主,呈現(xiàn)較強的設計感和趣味性,是兒童能夠輕松接受的形式。
游戲中的山川、樹木和花草等都源于自然但又不同于自然。游戲場景中的自然元素顏色搭配大膽、造型獨特,這種圖形圖像的處理方式更加適合兒童的認知水平。(圖5)
圖5 美術風格呈現(xiàn)
當人物靠近該游戲設備時,人物捕捉的優(yōu)先級:屏幕左側第一個走進的人物自動識別,一旦識別到了人物,游戲就開始了。識別時間僅需要1~3秒,兒童們不需要等待太長時間,具有良好的互動性。
目前公共場所的電子設備尺寸不一,設計師可以針對不同尺寸的電子屏幕來調整游戲畫面的大小,讓游戲畫面適配相應的電子顯示屏,盡量避免出現(xiàn)游戲畫面在電子屏幕顯示過大或者過小的情況,影響兒童的體驗感。(圖6)
圖6 電子設備處于不同場景中的效果
時代在發(fā)展,傳統(tǒng)游戲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寓教于樂的方式,但是越來越多的兒童更加喜歡在數字化游戲中尋找新的體驗。數字化游戲在讓兒童娛樂的同時,更加注重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兒童學到新鮮事物和技能。針對不同的兒童需求,設計師應該從具體的情形和角色出發(fā),充分考慮他們的特點來設計游戲,讓孩子們的娛樂和教育方式更加多元化。
1.做好用戶調研
需要做大量的用戶調研,精準分析受眾群體的興趣和需求,以達到最佳效果。需要重點調研幼兒期的兒童,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感興趣的游戲類型。根據用戶調研可以劃分不同性格的孩子們所感興趣的游戲內容,讓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更好地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
2.注重文化多樣性教育
游戲中寓教于樂的體驗方式,可以充分應用在不同的教育方面,可以分地區(qū)、分門類、分技能等進行設計,讓兒童的游戲類型更加豐富。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qū)和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設計師可以設計相關的科普類游戲,讓兒童在娛樂的同時能更好地了解當地的社會風俗和傳統(tǒng)文化;針對不同的學科知識,充分發(fā)掘游戲和知識點內在的聯(lián)系,讓兒童在游戲中更好地學習和吸收知識,讓游戲發(fā)揮好教育的作用。
3.分析游戲體驗反饋
根據兒童和陪同家長的用戶體驗情況,及時通過游戲后臺查看他們的反饋信息并對游戲進行調整。游戲上線運行并不意味著設計的結束,后續(x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及時分析玩家的游戲體驗信息,找出存在問題的部分從而進行改進,對游戲進行再次迭代。
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高質量的數字化游戲,其不僅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對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和個性形成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游戲設計師應該充分考慮兒童的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具有趣味性、娛樂性、啟發(fā)性、教育性的游戲,讓更多的兒童在娛樂中愉快地接受知識,同時也讓兒童和家長可以選擇更多的游戲方式共同度過歡樂的親子時光。數字化游戲也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突破現(xiàn)有的呈現(xiàn)方式,用更加具有創(chuàng)意和人性化的設計服務于兒童的寓教于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