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珂
根據鄉村人才振興需求和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培育高素質農民,根本目標是服務現代農業強省建設,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簡而言之,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就是教會農民科學種養的技能,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遨游市場的本領。因此,必須堅持以滿足農民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重點,以精細精準、扎實務實為基礎,審時度勢,行穩致遠。
實踐證明,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是一項關系到“三農”發展的基礎性、長期性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應堅持把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工程、基礎工程、重點工程,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培養方式、拓展培養渠道、完善培養機制,為廣大農民文化知識更新和生產經營管理綜合素養提升提供持續不斷的教育培訓。只有讓高素質農民成為最富活力的現代農業建設者,才能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使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使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一、遵循上級頂層設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廣大農村地區這一矛盾更為凸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為農業農村發展尋找新動能,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要位置。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又對河南省提出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業強省的目標。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新發展格局,落實落細中央決策部署,加強頂層設計,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高質量發展;要面向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培養人,打造新階段高素質農民培育主陣地;要堅持以農民為中心,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從任務型向服務型轉變,從農民需求出發拓展培訓內容,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實現線上線下融合,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真管用;要構建農業科研院校、農業龍頭企業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高素質農民培育事業加快發展。
二、突出本地特色優勢
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要立足本區域特色,準確把握促進產業興旺目標任務,聚焦本區域糧食生產、產業興旺、綠色發展、農民增收等重點工作,與本區域涉農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統籌謀劃,向本區域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傾斜。抓住高素質農民培育提質增效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圍繞發展本區域特色產業、打造特色品牌等主要內容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大力培養生產經營服務主體帶頭人、創新創業帶頭人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進一步補齊農業農村政策短板和知識短板,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帶動能力,推動從一產為主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有效促進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為本區域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增進情懷責任擔當
如今,河南省已經有一批高素質農民正在成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社領辦人,正在讓種田這份“土事業”變得一天比一天現代化。這種“新農人”的大批出現,意味著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三農”領域必將成為各路有頭腦、有遠見、有闖勁的有志之士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因此,我們應在培育工作中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農業養育了中華民族,農業文明孕育了中華文明。中國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在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的任務單中,“三農”工作仍然是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提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愛農業,是高素質農民的首要特征。高素質農民首先是農民,必須對農民有認同感、對農業有親近感、對農村有歸屬感。只有心中有農、甘愿為農,以農為樂、以農為榮,才會有更多的人才在農村用得上、留得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才會更扎實、更有效。高素質農民承受著農業發展方式和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的變革、農業新技術發展的挑戰,承擔著助力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職責,承載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光榮使命。因此,必須把愛農情懷作為一種深厚力量,源源注入到每名高素質農民身上,作為一個精神標識,深深印刻在每名高素質農民心中。
四、提升素質技能本領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明確要求:“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與傳統農民不同,高素質農民不僅僅要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具備科學種養能力,能夠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還要有為市場提供多樣性商品的能力。因此,要把知識技能作為一項核心內容貫穿培育工作始終,優化知識結構,豐富“三農”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同時,將現代農業理念、產業發展模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先進生產方式、文明教化和生活方式引入其中,不斷引導高素質農民大膽嘗試,始終保持專業精神和創新精神,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挖掘增收新潛力、拓寬增收新渠道、擴張增收新動能,努力讓高素質農民成為產業發展、經營管理、生產服務的行家里手,成為新時代農業農村從業者的優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