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娟
一、工作措施
(一)制定綠色防控實施方案
信陽市植保植檢站按照每個示范區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和耕作制度,明確每個綠色防控示范區的主推技術和工作目標,制定周密細致的實施方案,全程指導防控工作。
(二)積極動員,強化宣傳
信陽市植保植檢站在每個示范區樹立一塊展示牌,標明每個示范區的綠色防控內容。印發綠色防控技術資料2萬份,分發到示范區和周邊輻射區,廣泛宣傳綠色防控的好處,形成重視和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的社會氛圍。
(三)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科學指導綠色防控
信陽市植保植檢站根據示范區的農田生態特點、耕作制度、氣候條件和病蟲害發生規律,及時監測和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向示范區的合作社及農戶發送手機短信,適時指導,跟蹤防控措施的落實。
二、技術措施
(一)安裝頻振式殺蟲燈
2020年6月5日,綠色田園合作社和鄢崗民意農業合作社各安裝大陽能頻振式殺蟲燈10臺。設置空白對照區,對照區距示范區500 m以上,面積0.03 hm2。不針對靶標害蟲采取防治或兼治措施,可防治病害。
(二)放置飛蛾誘捕器
2020年5月5日,民豐合作社有機稻基地放量誘捕器誘捕越冬代蛾;7月8日綠色田園合作社布置性誘劑殺蟲平臺,同時更換民豐合作社誘捕器內誘芯,每667 m2均勻放置1個干式飛蛾誘捕器。誘捕器設置高度:稻田誘捕器底端低于植株頂端10~20 cm,隨植株生長進行調整。每個誘捕器按設計要求安裝1個誘芯,誘芯每隔30 d更換1次。處理區沒有針對靶標害蟲采取藥劑防治幼蟲措施。
(三)釋放生物“導彈”
2020年7月13日和8月20日是二化螟螟蛾和卷螟螟蛾高峰期,釋放稻螟赤眼蜂(攜帶病毒),每667 m2放置3個蜂卡。設置空白對照區,對照區距示范區200 m以上,面積0.03 hm2。不針對靶標害蟲采取防治或兼治措施,可防治病害。
(四)優先使用生物農藥
水稻害蟲嚴重發生時,選用BT制劑和甜核·BT制劑防治害蟲。病害侵染和發生期,根據病害種類和發生規律,用井岡霉素等生物制劑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
(五)稻鴨共育
粳稻移栽后10 d,于2020年6月20日,每667 m2稻田放養15日齡鴨15只,于8月25日收鴨。示范區設置避障網,釋放秧田后讓鴨自然覓食,不再人工喂養。通過鴨子的取食和活動,可減輕紋枯病、稻飛虱和雜草的發生。稻鴨共生處理區內,拉網封閉0.03 hm2,防止鴨子進入。不施除草劑,作為空白對照區。
三、綠色防控效果
(一)社會效益
2021年開展水稻綠色防控成效顯著,病蟲害明顯輕于空白對照區,優于群眾自防區,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群眾的好評,為今后進一步開展綠色防控工作莫定了基礎。
(二)經濟效益
1.防效顯著。示范區主要病蟲害均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其中,螟蟲平均枯鞘(心)率控制在1.7%以下,防效達90.1%。二化螟二代造成的白穗率控制在1.4%,二化螟三代造成的白穗率控制在2.7%(稻鴨共生稻田偏高),平均防效達85.7%。卷葉螟造成的卷葉率控制在2.4%,平均防效達82%。稻鴨共生示范區沒有施用化學除草劑,完全依賴鴨子的覓食控制,沒有發生草荒現象,除草效果明顯。
2.產量增加。通過測產和實收調查,示范區每667 m2產量598 kg,群眾自防區每667 m2產量517 kg,比自防區每667 m2產量增加81 kg。
3.成本降低。采用綠色防控措施可以明顯減少施藥次數。2020年綠色防控示范區一般施藥2次,比群眾自防區噴藥減少2次,農藥費用減少25元,農藥施用量降低60%。盡管購置殺蟲燈和誘捕器所需的前期投入較高,但可以循環多年使用,折舊成本不高。
4.經濟效益顯著。示范區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測產數據顯示,示范區平均每667 m2產量達598 kg,所產的稻谷綠色無污染,口感好,價格高,按3.6元/kg計算,示范區平均每667 m2產值2 152.8元。農民自防區平均每667 m2產量517 kg,稻谷價格按2.8元/kg計算,自防區平均每667 m2產值1 447.6元。示范區比自防區每667 m2增加效益705.2元。示范區殺蟲燈、生物農藥、性誘劑等綠色防控費用平均每667 m2投入71元,減去少使用2次農藥的費用25元,實際每667 m2增收節支659.2元,投入產出比為1:9.28,經濟效益顯著。
(三)生態效益
示范區實行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減少了農藥施用次數,降低了農藥施用量,通過推廣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了環境污染,優化了農田生態環境,稻田天敵得到了有效保護,農田生態系統的害蟲天敵數量增加,依靠天敵控制害蟲效果明顯提高,從而保證了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