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三濤 許納納
近年,隨著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小麥優質品種的更新換代不斷升級,小麥生產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商水縣小麥生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在新形勢下,商水縣小麥生產水平還待進一步提高。筆者現就當前商水縣小麥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如下:
一、小麥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整地質量不高,播種基礎差
1.雖然旋耕機的推廣應用提高了作業速度,降低了整地成本,但也造成了耕層變淺。隨著秸稈還田面積增大,秸稈棚架現象嚴重,種子坐土不實,出現缺苗斷壟現象。
2.旋耕麥田耙地不實,土壤暄虛,易致播種過深,出苗不齊不勻,形成弱苗。暄虛麥田造成麥田透風跑墑,遇旱麥苗發黃,易遭凍害。
(二)施肥不科學,養分投入不合理
重施化肥,輕施有機肥;重底肥,輕追肥;重施氮肥,輕施磷鉀肥和微肥。造成小麥養分的供應與吸收高峰期錯位。氮肥施用過量或追肥過早造成前期旺長、苗弱、病害加重,后期倒伏或貪青晚熟。部分麥田缺硫、鋅、硼等微量元素。
(三)播種期不適,播種量不當
1.春性麥、半冬性麥播種期較早,早期形成旺長苗,凍害時常發生,且后期易倒伏。
2.播種量隨意加大。商水縣小麥一般每667 m2播種量8.0~12.5 kg,但有些每667 m2播種量超過15 kg,甚至每667 m2播種量高達25 kg,造成群體過大、個體弱、分蘗少、抗性差、成穗少、易倒伏、產量低。
(四)重產量,不重質量,小麥品質有待提高
一是農民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的意識淡薄。高品質小麥已是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不斷提高下的迫切需求。二是增施有機肥減施化肥有待普及,小麥生長環境有待改善。三是小規模土地經營阻礙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不利于小麥生產質量的提高。
(五)品種利用不當
目前,商水縣小麥種子市場化運作,品種多、亂、雜,農戶購種有“盲目求新求異”現象,不了解種性,造成小麥生產損失。
(六)效益低,管理積極性不高
糧價低,人均地少,投入成本高,生產效益低,農民種麥積極性不高。
二、對策
(一)因地制宜,合理選好品種
小麥品種要從品種特性(冬春、早中晚)、豐產性(產量潛力)、抗逆性(抗病、抗災)方面進行選擇。適宜商水縣種植的小麥品種主要有周麥32 、百農4199、豐德存麥1號、鄭麥7698、豐德存麥5號、周麥36、周麥28、煙農999、豐德存麥18號、豐德存麥21號、西農20等。
(二)提高整地質量,做到精耕細作
一是秸稈還田地塊必深耕(松),加深耕層。二是旋耕地塊必耙透耙實,避免因土壤暄虛造成麥田透風跑墑、遇旱麥苗發黃、冬季麥田受凍現象發生。三是連年旋耕地塊必隔年(2~3年)深耕(松)1次。四是不漏耕不漏耙,土壤細碎,上虛下實,底墑充足。五是逐年加深耕層,增加耕作層厚度,改善土壤結構。
(三)平衡配方施肥
小麥每667 m2產量600 kg的地塊,每667 m2總施肥量為氮16 kg、五氧化二磷10 kg、氧化鉀8~10 kg。基肥增施生物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小麥的抗逆、抗病能力。每增加50 kg生物有機肥,可減少5 kg化肥用量。注意微肥的合理應用,對缺鋅、缺硼麥田,每667 m2可基施硼砂1 kg或硫酸鋅1~2 kg。
(四)把好高質量播種關
1.種子拌種。有效防治麥田地下害蟲和生長期病蟲害。如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等殺菌劑+甲基異柳磷或辛硫磷進行包衣或拌種可防治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銹病、根腐病和地下害蟲。
2.適期播種。商水縣半冬性品種適播期為10月8—15日,春性品種適播期為10月15—25日。
3.適量播種。根據品種特性、整地質量、播種期、土壤墑情確定播種量。半冬性品種每667 m2播種量8~12 kg,春性品種每667 m2播種量10~15 kg。
4.播種技術要求。播種深度一般掌握在4~5 cm。推廣寬幅播種和無壟勻播技術,充分發揮小麥個體優勢,促進根系發育、苗蘗健壯、分蘗增加、抗性增強、畝成穗多、穗粒數增加、千粒質量增加。旋耕、耙不實的地塊,播種前播種后鎮壓,踏實土壤,防止播種過深,有利于種子附土并吸水萌發,防止土壤跑墑過快。
(五)加強技術指導與培訓
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育、職業技能等培訓項目,加強對高素質農民及技能型、服務型專業人員技術培訓,讓農民由重治輕防、重蟲輕病的傳統防治觀念向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病蟲兼治的觀念轉變,讓農民由“吃得飽”向“吃得好”的觀念認識轉變。
(六)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促進小麥規模化生產。
加強土地流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讓小麥生產真正走向規模化、集約化,有利于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