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根據國內外心理學家對兒童的研究顯示,智力超常兒童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群體,約占同齡兒童的1%-3%。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目前14歲及以下兒童約有22132萬人,如果依比例計算,超常兒童的人數大約有660多萬。
為了發掘國家強盛和國際競爭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自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聚焦于這一遺傳素質優異、頗具發展能量的兒童群體,改革教育方式以尋求激活人才富礦之法,渴望打造一批創新領軍人物。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成立少年班,中國超常兒童教育正式起步。在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及相關法規保障的背景下,一切嘗試和探究都在摸索中進行。
發展至今,超常兒童教育已在坎坷中前行了40余載。于試錯與改進的循環往復中,收獲過驚喜與碩果,也喟嘆過天才兒童最終“傷仲永”。
2021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秦和在兩會呼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切忌半途而止”。她提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鏈條,要從學前抓起,并延伸到整個高等教育階段,學校要發揮主體作用,遵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規律,打破僵化的“一刀切”管理模式。毋庸置疑,在某些方面顯示出過人之處的超常兒童,潛藏著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更多可能性。如果未經適合的教育,超常兒童并不能獲得相應的發展,最終很有可能被埋沒。不久前,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接受采訪時提及,為了促進特殊教育發展,要“探索超常兒童特殊教育途徑”。如何發現更多孩子身上創新創造的潛質、按照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使其真正具備迎接未來、掌握未來的能力,是超常兒童教育發展未來面臨的重要思考。
超常兒童究竟如何界定?超常兒童是否一定能成長為天才?超常兒童教育發展的理想路徑是什么?厘清這些,或許能為在爭議中前行的超常兒童教育提供一些思路,也能使家長在教育之路上多一分冷靜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