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風民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質量較高,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走近文本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欣賞語言的色彩、觸摸作者的心靈、感受文本的情感。學生可以自由地想,大膽地說,盡情地讀,歡快地寫,提高對文本語言的感悟能力,從而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精心導入,選準“切入點”。一節課的開端尤為重要。導語應該充滿懸念,讓學生樂于走近文本。“切入點”的選擇要注意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為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而服務。如在《觸摸春天》一課的導入環節,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春天的美景,從題目入手,抓住文本的主線和作者的情感線,帶領學生走進主人公安靜的世界,和安靜一起走進春天、觸摸春天,引導學生感受安靜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
運用策略,品讀“感悟點”。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引路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要進行有效閱讀,教師必須關注學生,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讓課堂閱讀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的過程。
于文美處感悟,感受其形。在講解《觸摸春天》一文時,我讓學生閉上雙眼,從盲童的角度,想象攏住蝴蝶、感受蝴蝶在掌心撲翅、再張開雙手放飛蝴蝶……通過想象,深入體會盲童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接著,我選取感人的段落進行閱讀的訓練,使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
于動情處感悟,感受其情。文本充滿了作者的情感。《觸摸春天》一文中,我在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攏住蝴蝶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提問“你感受到了什么”,再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深入感受文章感情。學生通過讀中悟,悟中讀,與文中人物、作者“對話”,有利于深入全面地理解文章重點句子的含義。
于點睛處感悟,領悟其神。《觸摸春天》一文在結尾處寫道:“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的世界。”教師要善于抓住這種點睛之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上下文的聯系以及運用想象等方法揣摩句子當中蘊含的道理,有助于學生讀出情趣、讀出思想、讀出境界。
讀與寫結合,深化“延伸點”。在學生領悟了觀察、表達方法后,教師還需找準讀寫結合點。教師精心設計練筆,能夠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在結束《觸摸春天》課堂學習之前,我設置了拓展練習,應用桑蘭的相關資料提出延伸問題,比如:我想對安靜說什么?我想對桑蘭說什么? 我想對自己說什么……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增強感悟的深刻性,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協調發展。
推動師生共同成長。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課堂實踐,我明白了精彩的課堂需要深深地扎根文本。教師解讀文本時,體驗、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要處理好“入”與“出”的關系:“入”就是要努力挖掘教材內容,研究學生學習的需要;“出”就是尋找相關的學習資料等課外資源,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在這一“出”一“入”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取舍,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對語言感悟的能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在感悟文本的課堂中,學生不再只是聽眾。他們通過語言文字感悟文章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一次次的文本感悟,學生能夠逐漸掌握對文本的感受、鑒別與欣賞的方法,提高對文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