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娟

評價監測體系是規范引導、監督控制、改善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重要管理舉措,是學前教育管理的基礎性制度,也是現代學前教育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草案》)的出臺,為建設完善的學前教育質量評價監測體系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有利于深化學前教育評價監測制度的改革創新,促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切實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權利,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學前教育的期待。
明確政府職責
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社會各系統圍繞治理模式轉型和政府職能轉變進行了全方位改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明確各級政府責任,規范學校辦學行為,促進管辦評分離”。《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政府、學校、社會權責邊界,對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提出了若干意見。《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堅持放管服結合的原則,建立標準健全、目標分層、多級評價、多元參與、學段完整的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在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的背景下,推動管辦評分離、重構教育評價制度是新時代各級各類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目前,鮮有地方政府真正推動管辦評分離,實施學前教育質量的第三方評價監測。一個重要障礙在于已有政策規定未能清晰界定政府在學前教育質量評價中的職責。《草案》第六十條對此作出了回應,指出政府在學前教育質量評價中的三項職責。一是標準制定。幼兒園質量評估標準反映的是特定社會在一定歷史時期對理想幼兒園教育的期望,涉及培養什么兒童、如何培養、為什么培養等基本問題的價值取向。由政府制定幼兒園質量評估標準才能確保幼兒園教育符合我國社會的發展需求和價值觀念,維護教育與文化領域的國家安全。二是制度設計。在新型社會治理模式下,政府主要職責在于宏觀管理。由政府主導構建幼兒園質量評估監測體系,通過制度設計進行宏觀的學前教育管理,既符合我國政治經濟制度改革的要求,又符合當前國際學前教育質量評價政策與實踐發展的趨勢。三是信息發布。信息發布是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監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參與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監測的有力保障。政府作為信息發布的主體有助于確保信息的公正客觀、科學權威。《草案》對政府在學前教育質量評價監測中的角色做出了明確界定,為地方政府推動學前教育的管辦評分離,構建政府、市場、幼兒園和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提供了法律依據。
完善評價監測體系的構成要素
科學合理的幼兒園質量評價監測體系能有效實現以評價督管理、以評價促發展的根本目的,推動構建政府宏觀管理、園所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學前教育治理格局。《草案》第六十條明確要求健全幼兒園質量評估監測體系,在法律層面肯定其重要地位,為我國學前教育評估監測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
信息公示是評價監測結果的一種應用途徑,可以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并影響幼兒園的聲譽和資源,是評價監測體系的關鍵構成要素。當前,我國幼兒園質量評價監測結果公示制度尚不完善,未能以多種途徑向公眾發布評價監測結果,未能對公眾進行評價監測體系的宣傳和教育,這使公眾不理解質量評價標準和結果的含義,也難以便捷查詢園所質量等級,嚴重制約了評價監測體系的作用發揮。《草案》第五十八條將保育教育質量納入公示信息范圍,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建立信息公示平臺并定期向社會公布。第六十條再次強調向社會公布幼兒園質量評估結果。《草案》的規定將有力地推動幼兒園質量評價監測信息公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切實增強評價監測體系對幼兒園的約束效力,方便家長選擇和社會監督。
除評價監測結果公示之外,幼兒園質量評價監測體系還包括問責與激勵等評價結果應用機制、評價人員管理制度等重要組成部分。問責與激勵機制的核心是依據質量評價結果進行資源分配,從而調動各類幼兒園積極參與質量評價監測,能夠有力增強評價監測的規范和引導作用。評價人員的專業性是保障評價監測過程和結果科學有效、公平公正的基本前提。為此,制定評價人員資格標準,構建資格認定、遴選任用、考核監督等評價人員管理制度至關重要。為真正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幼兒園質量評價監測體系,需要深入研究中國背景下幼兒園質量評估監測體系的構成要素、特征及運行條件,出臺法律解讀細則。
構建全覆蓋的評價監測體系
我國在努力擴大學前教育資源、解決起點公平問題的同時,應追求更高層次的過程公平,監督并保障所有幼兒園向幼兒提供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當前,由于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制度設計的內在缺陷以及地方政府管理思路和管理能力的局限,許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僅僅重點評價監測公辦幼兒園的質量,非公辦幼兒園的質量控制主要依靠家長選擇和市場競爭的調節作用。然而,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家長選擇非理性等問題,這導致非公辦幼兒園長期處于質量監管的盲區,不同類型的幼兒園教育質量良莠不齊,造成事實上的學前教育不公平,背離了學前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
為全面監測和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保證學前教育公平,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都強調將各類幼兒園全部納入質量評估范疇。目前,僅有少數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響應這一政策要求,調整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制度的面向對象,將所有幼兒園納入質量監管范圍。例如,201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前教育管理的意見》,要求加強對各類幼兒園的管理,構建全覆蓋的幼兒園質量評價監測體系。
《草案》規定“將各類幼兒園納入質量評估范疇”,在法律層面提出強制性要求。這一規定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各類型幼兒園都有義務接受質量評價與監測,確保提供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二是政府有責任監管各類型幼兒園的質量。為實現這一規定,地方政府需要提高學前教育治理能力,創新學前管理體制機制,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等方式實現對各類型幼兒園的質量評價監測。此外,地方政府要構建完善的評價監測結果應用機制,依據評價監測結果來分配資源,調動各類幼兒園參與質量評價監測的熱情,增強評價監測的激勵作用和約束效力。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系)】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