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孟媛
〔摘要〕心理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育學生積極健康心理品質的重要陣地,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否有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基于心理授課經驗,利用提前調查學情、明確課程設置、規范課堂紀律、轉化抽象知識這四項規則能夠提升心理課堂的專業性,促進后續心育活動順利開展。
〔關鍵詞〕心理教師;心理課;專業性
在大多數中小學里,心理課一直被視為一門輕松有趣但難以上出“心理味”的課程。教材缺乏系統性、兼職教師專業性不強、課程定位不準確等原因,都容易讓心理健康教育課脫離“普及心理健康專業知識”“提升心理調節能力”“培育學生心理健康品質”的多重目標,淪落成課堂上“活動搞搞,學生笑笑”,下課后學生遇到心理困惑仍然不知如何解決的空殼子課程。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在上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就缺乏全局意識,沒有向學生明確心理課的課程意義與目標、活動內容與形式、課堂紀律與要求,使得學生雖然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充滿興趣,希望從中學會提升心理品質的技巧和方法,卻因為心理課堂過于隨意或拘謹而逐漸對其喪失參與感,甚至出現在心理課堂中看課外書籍、寫其他科目作業等情況。基于此,如何用好心理課的“首因效應”,精心設計好第一堂心理課,讓學生能夠在規則中感受到心理學的魅力、心理課的有趣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值得每一位學校專、兼職心理老師耐心思考。
規則一:提前調查學情,彈性調整內容。
班主任在接手新的班級前詳細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性格特征及家庭背景等情況,才能更好地把握班級管理的重點,洞悉學生心理,從而因材施教。同樣,作為心理老師,在第一堂心理課前也應該用好新生心理普查、學生心理檔案、班主任訪談等資源。
一方面,心理教師應把握各學段學生面臨的共同困惑,例如進入中學的環境適應、同伴交往的困惑、情緒調節的煩惱等。既可在第一堂心理課中貌似無意地引出這些主題,讓學生感受心理課堂中的認同和理解,拉近師生距離,為后續的心理輔導打下基礎,也可以將其作為后續課程資源,使心理課程的主題高度符合學生的需要。
另一方面,心理教師應該留心關注班級內的“特殊學生”。這一類學生大多敏感而內向,不擅長與老師溝通,有些還會因為過往失敗的師生交往經驗而拒絕老師的關心和幫助。他們往往學習成績不佳,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也容易表現出攻擊性,難以融入群體。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類學生往往內心感覺不安,缺乏歸屬感,自尊心過低。因此,從第一堂心理課開始就可以循序漸進地促進特殊學生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的融入,慢慢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課前的學情調查還應該涉及班級建設情況,包括班級小組的構建、班干部成員、班級輿論氛圍等。在心理課堂較為寬松的氛圍下,這些班級真實的現象總會慢慢顯露出來,提前了解能夠幫助心理教師在課堂內容的設置上做適當調整。例如,有些班級在開學初就雷厲風行地開展班組文化,選舉班干部,規劃班級黑板報,班級的凝聚力就能夠很快提升,開展小組討論時基本可做到全員參與,小組討論或其他活動形式往往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而有些班級節奏較為緩慢,開學兩周后還沒有建立成熟的班級管理制度,班級組織松散,紀律性弱。在第一堂心理課上就應該相應調整活動內容,適當增加講授性內容,先培養尊重、傾聽的班級氛圍。
規則二:明確課程設置,激發學習興趣。
第一堂心理課應該講些什么內容,通常是心理教師考慮的第一件事。是直奔主題,根據教材教授固定主題,開展課堂活動,還是循序漸進,先介紹課程規劃,樹立心理健康理念?根據目前中小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普及情況[1],后一種考慮更有利于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持續推進和學生科學理性的心理健康觀的形成。
以我設計的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課為例,課堂上通過“什么是心理學”“什么是心理健康”“為什么我們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課”“我們怎么上心理健康教育課”這四個問題作為支撐點進行發散。其中“我們怎么上心理健康教育課”從課時設置、課程主題、活動掠影幾個角度為學生展現了心理課上可能涉及的內容,并且用以往活動時拍攝的精美照片制作PPT進行展示,激發學生對心理課的好奇心。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積極熱烈的情緒渲染下,后續心理輔導活動的開展將更加順利。
許多心理教師在心理課實踐的過程中總有“不夠正式”的感覺,一方面是由于各學校使用的教材不統一,心理課的課程主題靈活性極強,新聞事實、社會百態、日常生活都能成為心理課的絕佳素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相對其他學科,中小學的心理備課力量薄弱,一般情況下一個學校只有一位專職心理老師,而缺乏專業基礎的兼職老師對心理課的形式不太了解,難以給出有價值的建議,中小學里常見的“師帶徒”式的成長渠道不適合年輕心理教師的快速成長進步。
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的心理教師們常有挫敗無奈的感受,甚至自我否定,對心理課也缺乏應有的儀式感,從而影響到學生對心理課的正確認識。要解決這一問題,在第一堂心理課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勾勒課程規劃、描述宏觀目標、強調學生在心理課程中的參與感具有重要意義。
規則三:規范課堂紀律,巧用獎勵機制。
由于課時量較少,課堂氛圍較為輕松,班級紀律時常成為心理教師的一大難題。如果過于強調課堂紀律,勢必會阻礙心理課堂中寶貴的交流分享,讓心理課成了空有皮囊的政治課。然而絲毫不加約束又會讓心理課變得浮躁膚淺,難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正面管教理論認為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養者應該先充分共情學生的情緒感受,通過坦誠平等的交流分享來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在滿足情感需求之后再尋求問題的解決[2]。因此利用第一堂心理課,借助正面管教原理,明確特殊的心理課堂規則尤為重要。
同樣以我設計的第一堂心理課為例,在簡單介紹完授課教師之后,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心理課堂的“3+2+1”原則。“3”即三條課堂紀律,分別是“尊重:傾聽而不作評判”“真誠:坦誠表達觀點”“參與:積極思考感悟”;“2”即體驗和分享這兩條活動要求;“1”是在活動中如聽到教師拍掌就必須馬上停止的“一條最高指令”。
其中第一條“尊重”的課堂紀律是在心理課堂中需要反復重申的,打斷發言和主觀臆斷都是心理課堂討論中學生常常出現的現象。初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劇烈變化的時期,埃里克森認為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必須經歷探索自我的種種挑戰,例如我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我具備什么能力、別人如何評價我等,才能達到“自我同一性”的目標[3]。在自我覺醒的重要時期,是否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和積極評價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至關重要,而心理課堂正是一個提供同伴交流和分享的平臺。因此如果不事先跟學生明確尊重、真誠和參與的課堂紀律,體驗和分享的課堂要求,以及認同教師管理的指令,就容易導致偏激的班級輿論氛圍,很難達到后續課堂中積極的朋輩互助效果。
獎勵機制是在第一堂心理課中同樣非常有效的設置,尤其是針對初一年級學生和本身正在進行小組合作競爭學習模式的學校。使用教師自己設計或網上購買的積分卡片,獎勵給課堂中表現良好的學生,期中或期末時統計得分較高的若干位學生可以利用積分換取小禮物,從而起到活躍課堂氣氛、強化良性行為的作用。對于剛剛走進課堂的新教師來說,適當的獎勵也能很快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規則四:轉化抽象知識,啟發應用思維。
盡管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初中后才會接觸到人生第一堂心理課,但在此之前他們已經通過網絡、電視、書籍等渠道積累了一定的先驗知識。然而由于信息獲取渠道不夠規范,加上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青少年對心理健康的理解還是相當片面的,更不用提對自我心理品質的建設。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指出,心理課要注重引導學生心理、人格積極健康發展,最大程度預防學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4]。因此,在第一堂心理課上就應該糾正學生對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誤區,普及心理健康觀念。將遠離學生實際生活的抽象概念用直白易懂的方式進行轉換,尤其是要充分展現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心理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以上文中提到的我在第一堂心理課中設計的兩個問題(“什么是心理學”和“什么是心理健康”)為例,課堂中首先請學生自由發言,根據自己以往的經歷談一談對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的理解。通過學生的回答,心理老師自然可以觀察到學生主要從哪些渠道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目前的認知中存在哪些盲區,對什么樣的心理話題感興趣等重要信息,再給予恰當的回應。
要想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心理課中,課堂上知識和技能的實用性是重要的考量標準。初中階段學生常見的困惑來自自我認識、學習或考試焦慮、情緒表達與調節、人際交往、親子溝通這幾個方面。如果心理課能夠從這些常見的青少年發展性問題的角度提供實用性強的方法技巧,心理課的開設就能真正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因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回答“我們為什么要上心理課”這個問題時,我從認知、情緒、行為三個角度,在注意保護當事人私人信息的前提下,講述了以往接觸的案例。借心理教師之口傳授同齡人的經驗,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心理學的應用性,同時也將心理輔導的概念大眾化,避免心理輔導污名化。
心理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教師的主要陣地。建立規則感,提升專業性,才能耕耘好這一畝三分地,讓心理課堂中的“心理味”越來越濃。
參考文獻
[1]梁超,常若松.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教育科學,2020(3):46-51.
[2]迪娜·安瑟,如月.教室里的正面管教[J].中小學德育,2015(7):74-76.
[3]王家軍.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與兒童健康人格的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2011(6):37-4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212/145679.html,2012-12-7/2020-9-10.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00)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