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柔諭 覃悅 易韻 馬宜萱
摘 要: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平臺信息系統的持續使用意愿成為各領域研究的熱點。本文選取持續使用意愿的中文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繪制持續使用意愿的主要研究機構、學者和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等。從發文機構上看,以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以及華中師范大學主要高校為代表的研究貢獻突出。從研究作者來看,甘春梅、張艷、楊海娟等學者對國內持續使用意愿貢獻較大,但未形成核心的學術團體。由于研究對象的多樣化,研究內容也隨之多元化,其研究聚焦于影響因素、理論研究等方面。持續使用意愿研究為智慧旅游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
關鍵詞:持續使用意愿;Citespace軟件;智慧旅游;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網約導游平臺旅游者持續使用意愿研究”(S201912034012)。
數字經濟的崛起推動了持續使用意愿研究。2013年以來,中國數字經濟的基本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并逐漸走向成熟,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我國已經進入數字經濟時代[1-2]。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各類平臺涌現,平臺的持續使用意愿成為各領域研究的熱點。持續使用意愿作為多學科運用的一個理論,對該理論的知識圖譜梳理有助于研究者深入的認識和應用理論。
智慧旅游背景下,網約導游平臺是“互聯網+旅游”和導游執業自由化發展的產物。其不僅能使導游獲得業界口碑和更多就業機會,而且能更好地滿足游客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但是網約導游平臺依然存在導游監管、責任規劃、安全保障等問題。其分析持續使用意愿理論的研究熱點和演進趨勢,有助于深化網約導游平臺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
(一)數據來源
筆者在分析國內持續使用意愿研究過程中,文章以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的數據為樣本。以“持續使用意愿”為關鍵詞,進行了全部文獻檢索(截至2020年12月31日),獲取中文文獻523篇。為保證文獻具有良好的解釋力和代表性,本文主要以期刊和碩博士論文為研究對象,剔除會議文章和報紙文章,剩余實際有效論文數量為499篇,以此為研究樣本展開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的軟件是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其是一款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知識圖譜分析的計量工具。知識圖譜分析屬于科學計量學的一種分析方法,將應用數學、圖形學、信息可視化技術、信息科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以及計量學引文分析、共現分析等方法結合,用可視化的圖譜對樣本文獻進行作者、機構、關鍵詞、主題等方面的學科信息展示的一種研究方法[3]。其用圖示的方式展現一個學科或領域在一定時期的發展趨勢,還可以對研究熱點、前沿和交叉學科進行預測,揭示該學科或領域的發展狀況及未來方向[4]。正是Citespace知識圖譜的鮮明特征使Citespace軟件得到廣泛應用[5]。本文通過查閱中國知網數據庫,了解國內對持續使用意愿研究的熱點和動態,將獲取的資料進行分類和整理。
(一)研究作者可視化分析
筆者對檢索到的499篇文獻作者進行分析,得到作者之間的研究共現圖譜(圖1)。發文作者是科學研究的主體,從發文量來看,甘春梅在持續使用意愿研究發表的文獻數量為6篇。甘春梅、張敏、原薇、張艷和楊海娟等皆是杰出的學術合作者。持續使用意愿研究學者和機構相對獨立,有小范圍的學術合作,作者合作也是同一單位或機構內部形成的,不利于知識的進一步擴散和創新;當前的研究出現某幾個作者發文量獨大的情況,但并不顯著。作者構成有來自具有影響力的機構,如甘春梅(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張敏(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等。其說明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機構人員在持續使用意愿研究的重要作用,其他機構研究人員也在共同壯大研究領域實力。浙江工商大學董雪旺率先對網約導游平臺的可持續使用意愿進行了研究。未來,在持續使用意愿研究中,應該加強不同作者之間的協作和交流,更好地擴大某一領域的研究深度與廣度。

(二)研究機構可視化分析
筆者利用Citespace對樣本文獻的所屬機構進行分析,得到發文機構共現圖譜(圖2)。字體大小表示研究機構發文量多少,連線表示研究機構之間的學術合作。從發文機構的性質來看,大多為高校經管類學院,存在少數社會學院和傳媒學院,這在某些程度上與國內整體學術環境有較大關系,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團體較少,學術互動較弱。從發文數量來看,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28篇)發文最多,高于其他機構。從區域分布來看,相關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研究機構較少,這可能與西部地區發展程度較低有一定關系。從網絡中心度和合作關系來看,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表現出較高的中心性,也是發文機構合作網絡的核心,表明信息管理專業是國內持續使用意愿研究的中堅力量,旅游管理和其他學科對該領域的研究仍然欠缺。因此,持續使用意愿研究不僅需要相關領域內部的相互合作,也需要跨學科形成緊密的學術共同體,打破機構和領域壁壘,形成合作和共享的局面,共同促進學術進步,生產高質量研究成果。

(三)研究內容可視化分析
1.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文章的關鍵詞對理解該領域主題和研究熱點有較大幫助,能高度概括文章主題以及體現研究熱點[6]。關鍵詞在文章中出現次數的多少,能代表一段時間內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7]。筆者應用Citespace軟件對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可以得出國內持續使用意愿研究熱點與前沿問題。本文以“KeyWord”為網絡節點,裁剪后生成的關鍵詞共現圖譜中,共包括323個節點、452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8 7(圖3),說明該圖譜節點數量較多,分布密集,且連線較多,關聯性較強。在Citespace中進行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聚類分析可以得出Q=0.635 4,Q值落在[0,1)區間,表明聚類結構是顯著的;S=0.901 5,S>0.7,表明聚類結果是理想的,主題之間具有較高的關聯性和緊密性,側面表明持續使用意愿研究關注點比較集中。從頻次來看,頻次前5的關鍵詞依次為持續使用意愿、影響因素、期望確認模型、持續使用、滿意度(表1)。


2.時間線分析
筆者應用Citespace繪制國內持續使用意愿共被引時區視圖,時區視圖更注重于展示各研究主題的演變趨勢和相互影響[7]。將關鍵詞設置聚類,設置“timezone”生成時間線圖譜(圖4)。時區圖中的每個時間段均是該時間段的所有新出現的關鍵詞,關鍵詞的圓圈越大,代表關鍵詞出現的頻率越高。隨著時間的演變,持續使用意愿的研究不斷呈現新的關鍵詞,產生了新的分支和研究熱點,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研究深度和廣度都大為增強,體現了該研究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結合關鍵詞共現時間線(圖4),將國內持續使用意愿研究分為以下3個階段。
(1)萌芽期(2006—2012年)
此時部分學者逐漸認識到研究持續使用意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隨著網絡技術的升級和信息技術的日益滲透,持續使用行為最初來源于信息系統的研究領域,國內研究最早出現在2006發表的論文上[8]。在理論研究偏薄弱,實證研究剛剛起步的背景下,關于持續使用意愿研究日趨增多,自2009年開始,信息系統用戶的持續使用研究成為近十年研究的熱點。劉魯川、孫凱等人研究得出感知有用性和用戶滿意度是移動數字閱讀服務用戶持續使用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9];這一階段的研究得出對持續使用意向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滿意度,因此關于影響因素和領域的研究進一步得到拓展。
(2)成長期(2013—2017年)
2016—2017年相關論文數量迅速增加,在2017年呈顯著高峰。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互聯網+”上升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大量的日志、通信、社交平臺等逐漸普及的網絡行為出現越來越多信息數據,數據信息滲透每個行業并且快速增長。在這一時期,對于不同領域的發展來說,其更關心的是持續使用意愿而非僅僅是初次接受的使用意愿,研究持續使用意愿的背后機理具有重要意義,其可以幫助學科針對性地進行分析策劃,擴大用戶基數,更好地開展研究;政府制定更好地政策,促進學科進步和增強用戶使用黏性。
(3)發展期(2018年至今)
隨著研究成果的積累,學者們開始轉向微觀議題的開拓,研究熱點層出不窮。在實際建設中也受到了研究機構的積極參與研究討論,各學科領域研究已經有了成熟的結論,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相應的理論基礎之上,任何一個學科都必然經歷從誕生、發展到成熟的過程,但成熟期并不意味著學科使命的完結,也可能還存在其他因素影響持續使用意愿,在后續的研究中可以進行補充與擴展,進而得到更完整的結論。此階段,網約導游平臺的持續使用意愿被研究者關注,其是智慧旅游方面的新問題和新視角,將持續使用意愿的相關研究應用在該領域,有助于學者關于智慧旅游研究實現理論的突破。
(四)研究主題的熱點領域
從研究角度來說,按照頻次選擇的關鍵詞只是孤立地羅列出來該研究領域涉及的主題,但是無法體現關鍵詞之間的聯系,從而無法真正得出該領域有代表性的研究主題。因此,本文對選取論文的關鍵詞進行可視化聚類分析,確定8個聚類標簽(圖5)。凝練聚類主題,影響因素聚類有感知價值、持續使用、人際互動等,研究理論聚類有期望確認理論、計劃行為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等。
1.持續使用意愿影響因素
國內學者們總結了很多關于影響用戶持續使用意愿的因素,并加以實證研究,主要涉及感知有用性、感知價值、感知風險、滿意度、娛樂性、易用性、感知成本、人際關系以及期望效用等。持續使用意愿最早直接作為概念出現在Bhattacheijee構建的ECM-IT模型中,證實了感知有用性和滿意度是影響持續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10]。隨著移動App數量的急劇增長,競爭也越來越激烈[11]。如何留住新老用戶、增加用戶忠誠度,是各行業關注的焦點,研究表明,影響用戶持續使用行為最重要的因素是用戶的持續使用意愿[12]。許笑研究了社交App用戶持續使用意愿,發現轉換成本變量對持續使用意愿有前因變量和調節變量的作用,范嵐探索了微信用戶持續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發現感知有用性、感知娛樂性、滿意度分別與持續使用意愿之間存在直接的正向影響作用[13-14]。蘇帆帆通過實證研究證明移動閱讀的持續使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包括滿意度、感知有用性和自我效能、感知娛樂性、主觀規范、感知形象提升、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費用水平對于用戶持續使用意愿的形成具重要作用[15]。董雪旺對網約導游平臺的持續使用意向研究發現,有用性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并不會對使用意愿產生影響,易用性是網約導游持續使用意愿的關鍵[16]。
2.持續使用意愿研究的理論基礎
持續使用意愿研究多以技術接受模型、期望確認理論、計劃行為理論、消費決策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等為基礎,從用戶、運營商等角度,結合問卷調查、實證等方法進行研究。在期望確認理論的相關研究文獻當中,以客觀型、推斷型和感知型3種主要的度量來確認期望水平,具有高度的適用性,為提升用戶持續使用意愿提出了可參考的實現路徑。研究持續使用意愿的文獻中,大多以期望確認理論為基礎,再結合計劃行為理論、消費決策理論構建了相關領域的持續使用意愿模型。智慧旅游領域目前對持續使用意愿理論的探索還處于萌芽階段。

3.持續使用意愿研究對象
國內研究者對不同對象的持續使用意愿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多,文獻梳理過程中也能發現,學者對于用戶持續使用意愿的研究集中在移動商務、移動閱讀、移動社交、網上銀行、在線學習等相關領域,但是,對于一些新興的移動平臺如智慧旅游、掌上政務、智能家居、智能駕駛等領域研究較少。因此,探索持續使用意愿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推動信息智慧旅游的平臺服務研究,既可以豐富研究理論和成果,又能拓展研究的實踐和應用。
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持續使用意愿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分別從作者、機構、關鍵詞角度出發得出以下結論。從發文機構來看,高校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機構內學術合作緊密,但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共同體較少,學術互動表現較弱,學術合作密切程度有待提升。從發文作者來看,發文量最多的為6篇,甘春梅、張敏、張艷和楊海娟等皆是杰出的學術合作者,持續使用意愿研究學者和機構相對獨立,有小范圍的學術合作。從關鍵詞圖譜來看,持續使用意愿、影響因素、期望確認模型、持續使用、滿意度等共現頻次較多,是持續使用意愿研究的熱點話題。持續使用意愿研究取得了豐富成果,驗證了部分因素對持續使用意愿的影響,可能還存在其他因素影響持續使用行為,在后續的研究可以進行補充與擴展,可以得到更完整的結論。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完善,智慧旅游、掌上政務、智能家居和智能駕駛等相關App將會成為今后熱門的研究領域。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會有更多研究視角和研究領域的加入。我國智慧旅游信息服務平臺的可持續使用意愿會有更廣闊的研究空間。
[1] 裴長洪,倪江飛,李越.數字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財貿經濟,2018(9):5-22.
[2] 中國互聯網協會.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R].北京:中國互聯網協會,2020.
[3] 秦長江,侯漢清.知識圖譜: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新領域[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1):30-37.
[4] 于曉彤,潘雪蓮,華薇娜.知識圖譜研究中的軟件引用和擴散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19(2):19-29.
[5]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 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6] 楊朦晰,陳萬思,周卿鈺,等.中國情境下領導力研究知識圖譜與演進:1949-2018年題名文獻計量[J].南開管理評論,2019(4):80-94.
[7] 郭超華,閆守軒.美國教師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與前沿主題的可視化分析:基于《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0-2015年刊載文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7):40-45.
[8] 姚濤.基于延伸的計劃行為理論的網絡游戲持續使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1-7.
[9] 劉魯川,孫凱.移動數字閱讀服務用戶采納后持續使用的理論模型及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10):78-82.
[10] BHATTACHERJEE 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J].Decsion Support Systems,2001,32(2):201-214.
[11] 丁怡瓊,張嵩.社會化網絡服務(SNS)用戶忠誠度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2013(3):106-112.
[12] 范會珍.移動APP旅游服務持續使用意愿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5:1-5.
[13] 許笑.基于用戶體驗的移動社交APP持續使用意愿研究以:微信為例[D].濟南:山東大學,2015:15.
[14] 范嵐.微信用戶持續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20):88-90.
[15] 蘇帆帆.移動閱讀業務持續使用行為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1:5-7.
[16] 董雪旺,葉周婧,徐寧寧,等.基于TAM和TRI的游客網約導游使用意向研究[J].旅游學刊,2020(07):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