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 寧宜漢
摘 要:現代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是互通互融、互相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東西湖區城鎮化建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探索適合東西湖區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符合該區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際需要。筆者認為東西湖區旅游業發展存在規劃不夠完善、特色不夠鮮明、配套設施滯后、信息化水平低、人才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從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實施全域旅游、提升旅游服務的智慧化能力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改進策略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旅游;東西湖區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武漢市市屬高校產學研結合項目“現代旅游業主導下武漢東西湖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CXY201409)。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特定背景下,新型城鎮化除了具有城鎮化的普遍特征和功能之外,也包含著城鄉融合發展、居民共同富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重要取向[1]。是有利于集約、低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如何實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重要研究方向。
現代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是互通互融、互相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2]。城鎮化是旅游業最有效的依托,能為旅游業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同時,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活躍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促進了新型城鎮化的進程[3],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合城鄉發展之間的差距,能有效地實現新型城鎮化的最終目的。當前,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協同發展是區域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4]。因此,無論是新型城鎮化的繼續推進,還是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都在積極謀求一條綠色、低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武漢市是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之一,2020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武漢市整體城鎮化率達到80.49%。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是武漢市極具特色的新城區,既有發達的食品加工物流業,又有相對成熟的現代農業,還有網絡安全和大數據、新型顯示和智能制造等多個極具潛力的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據2020年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東西湖區常住人口60.13萬,其中城鎮人口39.47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5.64%,這個數據略高于全國的60.60%,但顯著低于武漢市整體的80.49%[5]。因此,東西湖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截至2020年,東西湖區共有4A級景區1個(武漢極地海洋世界)、3A級景區2個(石榴紅村、郁金香主題公園)、旅游名村1家(石榴紅村)、國家級濕地公園2座(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金銀湖水利風景區)、5家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吉農田間超市、宏華農業觀光園、如意生態觀光園、兆豐草莓園、石榴紅村)、3家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金龍魚、蒙牛、TCL)和65家星級農家樂、按五星級標準建設酒店1家(歐亞會展中心)、4星級酒店1家(紐賓凱金銀湖國際酒店)、3星級酒店1家(子都大酒店)。旅游信息咨詢中心2個。各景點近年來旅游接待人次與旅游綜合收入逐年遞增,2019年實現旅游接待人數1 444.7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4%,旅游總收入154.50億元,增長13%。旅游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與日俱增。
(一)旅游行業規劃不夠完善,缺乏旅游發展支持政策
從相關資料上看,東西湖區旅游發展規劃的產業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不能有效地指導旅游業發展,旅游產品的開發方向、特色和主要內容跟不上市場的快速發展變化,缺乏對規劃區域的資源和客源市場的準確分析和預測。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旅游行業,省、市相繼出臺了加快推進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支持政策,但東西湖區關于旅游業發展的激勵措施及相關政策較少。東西湖區作為一個工業大區,政府對旅游業的發展不夠重視,旅游業在全區社會經濟中的存在感較低。
(二)旅游資源分散,產品形式單一,特色不夠鮮明,缺乏旅游精品
東西湖區現已形成生態觀光游、文化古鎮游、食品工業游、循環經濟游、科普研學游、鄉村休閑游和浪漫賞花游等系列產品,基本構建了較為完整的旅游產品和服務體系。但旅游項目建設相對較為粗獷,仍存在旅游資源分散、發展水平失衡、亮點不突出等問題,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在旅游產品開發上,體驗型旅游產品的形式單一,體驗深度不夠,傳統觀光型旅游產品同質化重,特色不夠。這些導致缺乏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旅游精品項目。
(三)對產業重視不夠,旅游旅游項目建設緩慢,旅游配套設施滯后,
東西湖區是傳統的工業區,重點分布在食品煙草、日用輕工、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等領域,受各方面因素影響,部分傳統工業企業的增長乏力。而近年來寄予厚望的葛洲壩裝備制造、中興高能、弘芯半導體、京東方等久聞其名的大中型企業因各種原因未竣工、未投產或未達規模,投入了大量資源但又不能在短期內及時提供經濟增長點,全區經濟面臨著較大的壓力。除此之外,區政府對旅游產業重視不夠,還受土地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導致東西湖區在旅游招商、旅游項目落地建設上進展緩慢,武漢水鄉旅游城、柏泉古鎮等項目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武漢水鄉旅游城項目更是簽約14年未動工。
(四)旅游互聯網信息化平臺建設缺失,信息化水平不夠
東西湖區旅游信息化程度不高,新媒體宣傳方面的平臺建設工作較為滯后,旅游推介和宣傳工作的主動性不夠,內容更新緩慢,多以簡單發布信息為主。營銷方面的營銷手段跟不上散客化、個性化、移動化的休閑旅游新時代,缺乏移動自媒體等推廣平臺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區旅游產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五)旅游專門人才短缺
對于旅游行業來說,完善的基礎設施,特色的旅游資源和專業的旅游管理人員,三者缺一不可,而且旅游專業人才隊伍是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當前旅游者對于旅游產品的服務品質和旅游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管理部門更偏好把經費投向硬件設施建設,這在短期內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明顯,同時也意味著用于回報周期長的人才隊伍建設的經費比較有限。加之東西湖區并未足夠重視旅游業,旅游業發展受到遠離城區且交通不便、鄉村旅游經營業主缺乏專業培訓等條件的限制,東西湖區目前的旅游專業人才數量整體仍然偏少。
(一)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目前東西湖區城鎮化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與全市整體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應注意落實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從頂層設計上發力,加大對旅游業的支持力度,讓旅游業為東西湖區城鄉融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和動力保障。具體來說,一是將旅游業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當中,并科學編制旅游發展規劃,明確發展定位,明晰發展思路和發展路徑;二是制定基礎公共服務、營銷推廣和人才培養等旅游相關的專項提升計劃,為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行動指導和智力支持。
(二)加快實施“全域旅游”戰略,打造多層次、特色化、高品質旅游產品
東西湖區政府要堅持全域旅游理念,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規劃為依據,生態為底線的城鄉協調發展思路,各部門各領域聯動,通過資源整合,合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凸顯文旅資源、生態資源和公共服務資源的融合協同,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在整合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精心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提升旅游產品的品質,著力旅游品牌建設。例如:可以依托武漢客廳項目,打造將軍路街的國際會展旅游品牌;依托東方馬城賽事項目,打造金銀湖街的馬文化旅游品牌;依托柏泉的“古井、古寺、古鎮、古村落”,打造柏泉街古韻風情旅游品牌;依托國家級食品加工區(周黑鴨、良品鋪子、白云邊酒、益海嘉里金龍魚油、全球購等企業),打造走馬嶺食品工業游品牌;依托體育活動中心、文化中心,打造吳家山街體育賽事旅游品牌;依托如意生態園、七彩龍珠葡萄、石榴紅村等瓜果蔬菜基地,打造采摘體驗旅游品牌;依托郁金香主題公園、醉美西湖、花世界等,打造全域花海旅游品牌;依托金銀湖濕地公園、府河自然濕地,打造濕地生態旅游品牌;依托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項目(已做規劃,正在申報),打造現代農業休閑旅游品牌。通過上述一系列努力,推動全區旅游布局向全域式、全景型旅游轉變,打造多層次、特色化、高品質的旅游產品。
(三)持續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東西湖區應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全區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升級,持續實施旅游廁所革命,加快旅游景區廁所的升級改造,構建立體旅游交通網絡,提升旅游交通網絡規劃建設水平,發展旅游集散中心,配套提升停車場、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為游客提供舒適、便捷、通達的綜合服務。在構建和完善高效、便捷的現代交通體系、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定優惠政策,以吸引更多有實力的旅游開發企業、旅游品牌企業,積極向省、市有關部門爭取更多的旅游項目資金,以大型旅游項目支撐旅游產業的發展,力爭武漢卓爾水鄉旅游城、七星海水上娛樂項目、花世界和石榴紅村田園綜合體、極地海洋世界二期工程等項目盡快簽約開工建設。
(四)積極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智慧能力
當前旅游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互聯網+”已成為旅游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東西湖區應積極推進5G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全區景區景點的智慧化水平:①在產品功能層面,運用物聯網思維和VR、AR等技術手段,積極推進旅游產品的智慧化,旅游體驗的互動化、情景化;②在產品運營管理層面,基于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通過對旅游消費的大數據挖掘,為區域內各旅游景區、旅游企業和游客提供更直接、精準、快速的監管和服務指導,提升游客旅游體驗。
(五)培養、吸引和留住旅游專業人才
東西湖區應實施人才培養和引進人才工程,可通過校企合作和人才引進專項計劃為區域內持續輸送旅游專業人才,也可通過專項培訓計劃持續提升區域內旅游管理部門的管理能力,為農戶提供專業指導。通過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持續努力,為東西湖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新型城鎮化包含了城鄉融合發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價值取向以及集約、低碳、生態等重要理念,現代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互通互融、互相促進。城鎮化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旅游業的發展又能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東西湖區是武漢市極具特色的新城區,工業、農業、旅游業均有一定基礎,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是距離全市整體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基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探索適合東西湖區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符合該區當前的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筆者認為,東西湖區應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方向指引:通過基礎公共服務建設、營銷推廣和人才培養等旅游相關的專項提升計劃,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行動指導;通過多方面統籌資金,為旅游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為旅游發展提供生態支持;通過實施全域旅游戰略,打造多層次、特色化、高品質的旅游產品;通過持續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夯實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通過積極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智慧化水平,為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通過培養、吸引和留住旅游專業人才為東西湖區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東西湖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在認真總結“十三五”以來旅游業發展成績的基礎上,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科學規劃,協調發展。加速打造品牌形象,增強旅游服務功能,重點關注4A級以上旅游景區的培養。積極發展濱水度假、綠色休閑、都市會展三大拳頭產品,夯實產業基礎,發展核心競爭力,創建湖北省旅游強區,使旅游業真正成為該區第三產業的重要龍頭和全區經濟發展的后勁產業。旅游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又必將為該區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居民共同富裕以及居民和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起到積極作用。
[1] 高帆.新型城鎮化的三重內涵及其實現機制[J].社會治理,2020(11):27-30.
[2] 張丕達.析旅游業與城鎮化的關系及其發展對策:以張家界市為例[J].中外建筑,2006(2):64-65.
[3] 馬璇,蘇曉光.旅游業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促進作用[J].中外企業家,2013(13):33.
[4] 孫軍.旅游業協調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9(8):35-43.
[5] 武漢市統計局.武漢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