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麗
摘 要:壯族是一個極具少數民族特色的民族,有著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慶文化,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強對這些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對于各民族團結友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來加強對壯族傳統節慶的活態保護,并結合文旅融合的特點在壯族地區加強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產業開發工作。
關鍵詞:文旅融合;傳統節慶文化;活態保護;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在時代的感召下,文化繁榮是國家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保證。文化繁榮代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基本滿足,開始追求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這是人的高層次需求,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而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傳播中也凸顯出其獨特的價值所在,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有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在文化形態呈現過程中非常有韻味;另一方面,加強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文化的保護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尊重,也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讓更多人了解到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慶文化在當今時代具有非凡的意義。而充分保證少數民族傳統節慶的活態保護,就要利用其節慶特色加強旅游文化開發,實現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此文結合文旅融合的背景,以壯族傳統節慶為例,對其活態保護與旅游開發進行了多方面研究。
文旅融合綜合解讀就是從整體角度看待文化和旅游的發展,通過文化升華旅游體驗內容深度,通過將旅游體驗作為文化傳播衍生發展的載體,從而實現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1]。從歷史沿革的角度來看,文旅融合發展其實很早就有,不是一個嶄新的命題,自從有了旅游,就有文旅融合,如景區層面的主題文化包裝、文化活動和節慶等,又如紅色旅游,這些都是文旅融合的典型方式。2018年3月,國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為文化和旅游部之后,文旅融合這個命題就受到了加倍關注。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們看待文旅融合既不能過于狹窄,局限于傳統的景區主題文化包裝;也不能過于放大,文旅融合只是文化和旅游產業的亮點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商旅、農旅、文化創意、文化娛樂等眾多其他亮點[2]。而關于文旅融合的融合方法就是在旅游產業中融入文化傳統元素,其中比較新穎的文旅融合項目就是沉浸式體驗類項目,這類文旅融合項目實際上就是在旅游景區開發文化創意活動,讓旅客能夠沉浸在融入當地文化的喜悅當中,并結合創業產品的展覽(如主題插畫展覽)來實現對當地傳統文化的活態保護。
壯族的歷史比較悠久,在發展過程中誕生了非常豐富的傳統節慶文化,這些傳統節慶文化都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璀璨奪目的寶珠,具有非常寶貴的民族文化傳承價值,加強對這些壯族傳統節慶的保護成為現階段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然而,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現階段的壯族傳統節慶保護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法律保護意識淡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
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相關法律的頒布時間還不是很長,在開展工作時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一方面,對于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的宣傳工作還沒能得到有效開展,很多人對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內容的認識模糊不清,甚至很多當地學校的教師都對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缺乏充分的認識,因而對于法律中規定的對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的傳承工作缺乏有效認識,也就導致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外在部門的管控上,對于自身應該對人們進行的相關教育和后續的傳承工作,相關部門顯得不夠重視。另一方面,由于學校教師平時對于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的宣傳工作不到位,使得很多當地學生對其的法律保護意識非常淡薄,這也是對壯族傳統節慶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夠的一個體現。同時,由于法律意識淡薄,文化管理部門自身對壯族傳統節慶文化項目的管理非常不到位,導致了一部分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的流失[3]。
(二)傳承保護后繼乏人
對于壯族傳統節慶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學校文化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絕大部分都是以節慶娛樂活動、戲曲、舞蹈、傳統工藝等形式表現出來的,并不是具體的實物傳承,這就需要有人繼承這些文化技藝,從而使壯族傳統節慶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有效傳播,不至于流失[4]。但現實問題是,當今基礎教育中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工作顯得后繼乏人。首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今學校的絕大部分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在文化成績方面表現突出,學生自己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而學習和傳承這些壯族傳統節慶文化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就導致很多家長是不愿意孩子將時間用在對于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的學校上。其次,現階段很多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相關技藝的掌握者年齡都比較大,如能夠掌握壯族傳統節慶文化中的傳統制作技藝的人基本上都已經年過花甲,而小學生往往會因為這些傳統手藝比較難學而情趣不大,加上現代化的機械設備能夠使一些制作過程變得更加高效,覺得學這些傳統手藝意義并不大,這就導致一些傳統制作技藝瀕臨失傳的問題產生,最終使得這些傳統技藝的傳承后繼乏人。
(三)經費投入不足
對于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工作的經費投入不足也是現在各個小學傳承工作中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一方面,很多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的專項經費投入明顯不夠,導致對于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的宣傳工作不能夠得到全方位、深層次開展;另一方面,在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工作中,由于缺少經費投入,使得很多傳承項目并不能得到科學化實施,具體體現在課程開展和課后活動中有關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宣傳場所的建設缺乏經費支持,導致在學校內雖然能夠跟隨相關政府部門一些組織比較大型的文化宣傳活動,但在學校內和課堂上的文化宣傳并沒有開展到位。
(一)落實政策措施,保護項目傳承
認真落實相關政策能夠保證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工作的有效開展,進而使壯族傳統節慶文化項目的傳承后繼有人。首先,學校要切實落實對于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的保護政策,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到位,積極做好對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的保護工作。其次,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在基礎教育中心做好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工作的措施,例如,通過獎勵政策,來褒獎那些在壯族傳統節慶文化項目保護工作上作出突出貢獻的工作人員,并讓這些人成為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工作宣傳的模范和人才力量;同時,還要采取相關措施來鼓勵那些掌握傳統手藝的“老人”能夠“開門授藝”,讓他們進入校園,保證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的傳承能夠后繼有人。
(二)提供工作保障,增強保護力量
壯族傳統節慶文化保護工作需要人才的保障才能使工作有效開展,因此,要注重學校對于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工作崗位地提供,保證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工作“有人可用”。首先,可以在學校成立專門的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部門,并在部門內設置更多的工作崗位,確保部門的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工作能夠分工明確,每一項工作都有專業化的人員配備。其次,要加強對于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提升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人員的專業素質,并加大對于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工作的經費投入,使保護工作能夠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條件”來順利開展下去,這對于學校開展壯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具有實際意義。
(三)發展文化產業,重視生產性保護
要通過文化產業的建設來強化對傳統非遺文化的宣傳和傳承,通過基層文化中心的激勵,拓展延伸非遺文化產業的產業鏈,重視對非遺文化的生產性保護。首先,可以通過商業化的形式來強化對那些傳統工藝的傳承和保護,例如,可以鼓勵手工藝人將相關工藝品進行售賣,增強這些傳統非遺文化的商業價值,但是,也一定要注重產品對傳統文化內涵的體現,讓人們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傳承和傳播的精神價值。其次,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要注重對于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的真實性宣傳,注重傳統工藝流程的應用,而不是用機械設備代替傳統制作方式,以真實體現出這些傳統技藝的真正意義。
(四)尊重生命主體,強化動態傳承
尊重生命主體指的是基層文化中心的非遺保護工作要重視傳承的重要性,確保非遺文化能夠“有人可繼,有人可傳”,也就是說,要做好對于非遺傳承人員的服務工作。首先,要加大對非遺文化傳承人士的培養力度,用政策去呵護和關愛他們;其次,要重視對于非遺文化繼承人的宣傳工作,讓他們明白將非遺文化傳承下去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尋找技藝的繼承人,鼓勵他們做好對于相關非遺文化的教學工作,實現非遺文化的動態傳承。另外,基層文化中心還要為非遺文化的學習提供場所,鼓勵繼承人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工作。
為突出沉浸式體驗項目在壯族文化旅游開發中的特點,筆者設計了以音樂小鎮為主題的旅游開發項目,在音樂小鎮旅游開發項目中讓游客感受壯族的特色文化,并融入相關的文娛活動,深刻體悟壯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筆者結合壯族音樂小鎮的實際情況,對音樂小鎮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在實地走訪中了解到音樂小鎮帶給人的體驗感就像走進了“人間仙境”里面一樣,走入音樂小鎮以后,能夠給人帶來極大的聽覺體驗和視覺享受,使整個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在音樂小鎮里面充滿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作為一個樂器制造產地,這里的每一個人基本上都曾經參與過一些音樂樂器的制造過程,而且基本上都精通一種或多種樂器演奏,因此一旦走入音樂小鎮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夠聽見人們在演奏音樂,這樣濃厚的音樂演奏氛圍讓音樂小鎮孕育出多姿多彩的音樂文化。另外,在小鎮的各種建筑物上,都能夠發現充斥著多種形式的音樂主題雕塑、插畫和墻繪,這些音樂主題插畫作品詮釋了人們對于音樂的一種獨特表達方式,也體現出了對于音樂藝術的精致追求和美好向往,在追求和表達這些獨特的音樂藝術文化的過程中,更體現出人們的取之不竭的創新創造精神以及源源不斷的勞動智慧。小鎮人們勇于創新、持續實踐的精神力量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里面的艱苦卓絕、奮發圖強的核心內涵。
因此,筆者基于實地走訪后的感受進行了更深層的總結,提出對于富有“生活樂趣”的壯族音樂小鎮主題插畫進行更合理的設計,希望通過蘊含音樂小鎮生活樂趣的設計理念,來建設充滿生活幸福感的壯族音樂小鎮,通過主題插畫的設計來表達音樂小鎮對于生活樂趣的極致追求。另外,在設計壯族音樂小鎮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延伸,設計出了一系列與音樂小鎮主題有關的衍生品,讓游客在參觀音樂小鎮以后能夠對小鎮的生活有所感悟,把音樂小鎮的“幸福感”通過寄寓了小鎮精神內涵的衍生紀念品“帶回家”,使得充滿幸福感的音樂小鎮被更多人所了解。同時,激發人們更加熱愛生活,用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從而達到對參觀游客進行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作品設計的核心思想上,以“樂”為設計主題,通過融入壯族傳統節慶中具有特色的歌舞音樂來詮釋壯族傳統節慶文化的內涵,比如,在壯族傳統的“三月三”歌節中設計音樂主題,通過音樂表達形式來在旅游項目中增加游客的體驗,讓游客感悟到壯族傳統文化中特有的“樂”的含義,這個樂既包含音樂的“樂”,更深層次上體現的是快樂、樂趣中的“樂”的主題,通過這一主題來表達壯族音樂小鎮對于美好生活的高層次追求,代表的也是對于音樂小鎮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發揚,有效實現了壯族傳統節氣文化與旅游產業的高度融合[5]。
[1] 張懷鵬,侯媛媛,李樹良.文旅融合背景下膠東紅色旅游開發與紅色文化傳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2):10-12.
[2] 陳斌,劉明,龍隆,董燕,等.全域旅游視角下文旅融合路徑與實踐探討——以四川南江縣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與開發為例[J].科技和產業,2021,21(2):92-98.
[3] 方潔,吳小亮,王軒,等.2019-2020年中國文旅產業發展總報告(節選)[J].中國廣告,2021(3):42-45.
[4] 朱雪,李娟梅,梁峰.文旅融合背景下無錫市工業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2(1):93-95.
[5] 張紅梅,魏婭麗,陶雨芳,等.文旅融合視域下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研究[J].中國釀造,2021,40(3):2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