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樓
摘 要:近些年,各省市積極推進生態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進行融合發展,以此打造一個集農事體驗、旅游觀光以及休閑度假于一體的“農旅融合”,不僅帶動了農業增效、廣大農民的增收,還為農村發展增添了新活力。鑒于此,本文將探討分析加強農旅融合和促進鄉村振興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促進農旅融合的有效路徑,以供相關專業人士參考。
關鍵詞:農旅融合;鄉村振興;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0;F592 文獻標識碼:A
現階段,農耕文化以及田園景觀旅游價值受到人們的重視,并且很多鄉村旅游景點也受到大多數游客的追捧。我們應利用旅游產業的融合性以及帶動性,來滿足顧客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同時根據要求,不斷開發農業的各種功能,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深入挖掘農村文化教育、生態休閑以及旅游觀光的價值,把鄉村美麗的自然景觀和城市中人們所向往的休閑旅游進行相結合,從而形成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這既是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廣大農民增收以及農業增效的根本途徑。
農旅融合指的是在一定的消費基礎、環境以及產業條件下,因受政策以及市場需求的影響,廣大農戶、政府與企業等為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所實施的地區農業旅游的開發、運行管理、產品生產以及市場銷售等的總稱。
當前的農旅融合是可持續發展、綠色和低碳的一種模式。相關政府部門對于轄區的旅游資源、自然資源和商品資源等要進行深入分析,構建一個專門的工作小組或是管理部門,從而為轄區的旅游產業與農業的融合展開科學規劃[1]。通過不斷培育鄉村休閑旅游、生態旅游、觀光旅游以及鄉村旅游等旅游業和農業的融合產業,不僅能夠開發農村生態資源,還能夠帶動廣大農民增收、促進鄉村發展,進而打造出一批具有特色、環境優美以及適宜居住和旅游的農旅項目,并且在城市和鄉村一體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中都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現階段,農旅融合模式通常有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和體驗農業,通過組織很多旅游活動來吸引廣大游客,進而實現旅游產業與農業的有效融合。
(一)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指的是以農業或是以農村為載體實施的一種農業旅游融合模式,在已經有的觀光農業中,大部分是農場的形式,通常活動的形式是觀光和游覽景區,把農場中種植的一些農作物作為景觀來吸引游客,通過參觀農場,能夠滿足廣大游客的觀光需求。一般來說,這種模式較為單一,僅僅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單一需求。
(二)生態農業
當前,人們接受教育的程度愈來愈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其生態意識也在逐步提升。采取高效、低耗、環保以及節能的生態農業已經漸漸成為農業發展的潮流。現階段的生態農業大多是以生態農作物的種植和采摘作為主,其活動方式較為單一,因此給旅游者的體驗并不好。
(三)體驗農業
體驗農業也是以農村和農業為主體。針對農場而言,一般是以“采摘”為主,滿足旅游者的體驗感。針對農家樂而言,通常是以“住在農家屋”或是“吃當地農家餐”為主,以上兩種形式中,游客的體驗感比較表面,只是簡單滿足了他們“淺層次”的需求,并不能夠滿足他們“深層次”的需求。
(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早期農旅融合主要是以鄉村旅游還有農家樂形式出現,一般是在農村,因為農村發展水平比較低,且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對旅游者觀光就產生了很大阻礙,再加上農業資源運用不是很充分,因此難以充分挖掘農業資源的優勢與內涵,使旅游產業和農業項目大多數都停留在表面。如果農旅融合產品的形式比較單一,且創新度不高,就會使其吸引力不強[2]。
(二)盲目進行開發
沒有規劃、沒有組織的農業旅游融合模式很有可能會對鄉村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破壞。以往的農旅融合方式主要是經營農產品,因為基礎設施不充足,加之活動開展不利,游客會對旅游區環境就造成破壞,如亂扔垃圾、亂采摘水果蔬菜,不但破壞了環境,還擾亂了已有的農業生產經營。其次,農旅融合涉及多個方面,比如,會涉及林業、文化以及規劃等多個領域,部門和部門間工作內容與工作方向不同,也會存在盲目開發的情況,既損害了當地地區農業資源,同時會侵害人民群眾利益,對農旅融合發展也非常不利。
(三)人員素質不高
農業與旅游相融合的模式通常是以農業為主,在當地農民自己家的農場和土地上進行的旅游活動,工作人員中既有農民自身,也有農家樂員工。整體來說,當地人民就成為鄉村旅游服務工作者,這些沒有經過專業化、系統化培訓以及兼職的工作人員因為自身文化水平還有專業素養不高,在旅游服務上難以做到高水準,也不能給旅游者帶來較好的體驗,導致他們對服務質量很不滿意。
(一)提高農民收益
發展鄉村休閑觀光農業能夠顯著提高廣大農民的收益,讓他們從農業種植和銷售中不斷獲得利益,同時通過文化傳承、休閑體驗以及觀光旅游等多個方面能夠顯著增加自身收入,從而帶動鄉村農產品的銷售。不僅如此,還可以形成文化娛樂和農業等相互融合的發展方式,進而延伸產業鏈條。
(二)實現農民增收
首先,發展鄉村休閑觀光農業既能增加很多就業崗位,讓廣大農戶通過種植就能夠實現就業和創業,也能在集約化經營方式下明顯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從而實現當地農民的增產和增收。其次,發展鄉村休閑觀光農業能夠讓旅游者自主采摘、就地銷售,此過程中還能顯著節約廣大農民的勞動成本,進而讓農產品利潤可以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通過雇傭當地農民與租賃土地,不僅能夠讓農戶獲得更多租金,還能夠實現農民的增收。
(三)推進鄉村建設
在大力發展鄉村休閑觀光農業以后,能夠讓農村田園成為城市居民享受田園風光以及親近大自然的場所,首先,有利于吸引廣大旅游者來到鄉村游玩與消費;其次,有利于帶動當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整治農村村容和村貌。除此之外,還能提高當地農民環保意識,進而讓農村的院子成為城市居民休閑的樂園。
(一)拓寬融資渠道
目前,大多數農村地區的旅游要素都不是很齊全,服務水平較低,且衛生環境也較差,無法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要不斷加大對有關旅游機構的審核和審查,使鄉村相關基礎設施能夠得到改造與完善,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排污處理以及消防衛生方面的管理,從而建設美麗農村。針對相關從業工作人員的規范管理,應組織他們進行統一系統的上崗培訓和技能知識學習,必須通過有關管理部門的考核,并領取資格證才能上崗;制定完善健全的法律和法規,不斷規范農業鄉村旅游經營,當出現突發情況時,可以及時采取抗風險措施,完善扶持政策,積極鼓勵當地年輕人就業創業。針對農旅發展資金方面的問題,當地地區政府要出面和相關的金融貸款機構進行協商,同時還要制定一些低利息貸款以及包含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另外,要提倡廣大農民加入專業的農村合作社,倡導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集約式發展,從而促進農業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3]。
(二)重視人才培養
當前,優秀的人才大多都愿意留在城市工作,從業工作者大多數都是當地農民,他們的素質水平還有知識水平都不高,服務質量也不高,并且經營管理不是很專業。因此,當地政府首先要為從事農旅的工作者提供專業系統的培訓,以此提升農業和旅游服務水平。其次,要重視培養和發展當地中介服務機構,加強行業自律,并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斷地優化行業自助服務和管理制度。另外,當地政府還應制定一些優惠政策,來吸引當地更多人才回到家鄉,并積極參加到鄉村農旅發展中,從而為當地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留住本地的人力資源,還能吸引外地人才,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4]。
(三)合理規劃旅游產品
要想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相關部門可以邀請一些專家來做好規劃、科學布局,并規劃好具體的旅游路線,使之可以與周圍的景點有效結合。一方面,必須安排好從生產再到市場營銷等環節,使有著地方性特色的農旅產品能夠突出其鄉土氣息;另一方面,要打破過去單一的產業發展思路,積極帶動當地農業生產,進而為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料,同時,還要注重采取綜合發展的模式。
(四)舉辦民俗藝術節
要利用現代文化創意產品來提高景區的品質,不斷開發新型優勢項目。節日文化蘊藏著當地居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尊重,可以作為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重要載體。比如,利用當地的節日文化,每一年在景區定期組織創新創業大賽、農民運動會、風箏文化藝術節、旅游發展論壇、陶藝體驗活動、文藝演出、音樂節以及攝影大賽等體驗活動,形成區域創新創業以及文化創意區,增強廣大游客的參與感,進而帶動全鎮的旅游經濟實現大幅增長。
(五)完善基礎設施
首先,要保證通信設備、道路、水以及電氣等方面的改善,特別是對鄉村的公路,要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路面窄和路況差的情況,完善交通體系,減少游客進入當地的麻煩,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奠定交通便利的基礎。在改善鄉村公路以后,還要安裝無線網絡,以滿足游客用網要求。餐飲和住宿等都屬于家庭服務,所以只能夠吸引普通的消費者,對于這一方面,應大力發展有特色的民宿。現代化的民宿是一種非標準化、個性化以及精細化的住宿產品,比較重視旅游者的居住體驗和感知,而民宿不僅僅是提供住宿,它還具備很多功能,可以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需求,是當下人們了解和認識民俗文化的載體,還是產生的一種新穎的生活方式。其次,要切實讓農村美起來,改善農村周圍的生態環境,不僅要發展旅游產業和農業,還要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有效利用鄉村特有的自然資源來打造更具特色的旅游景區。
(六)融合農耕文化
農耕生活是一種單純的以及原始的生活方式,有著釋放壓力、放松心情的功能。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能夠讓人民重溫農耕文化記憶,從而更好地保持和傳承當地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促進當地鄉村旅游發展。可以通過組織農民豐收節以及特色的、優質的農產品展銷會等活動,以更加豐富的活動為載體,挖掘出當地傳統的農耕文化,進而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回歸田野中、喜慶豐收中以及感恩耕作中受到精神陶冶。
(七)實施生態控制
利用物聯網不僅能夠實現對農村的可視化監督,還能夠全方位保護鄉村環境,進而為建設生態美麗鄉村提供保障。因此,可以利用GIS、傳感器、物聯網以及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技術,來實現當地水質污染控制的信息聯網以及數據信息的實時傳送、分析和匯集處理,同時對空氣和水質等要素實現在線監測。
(八)實現智慧服務
利用App端、PC端以及微信等游客經常使用的移動終端,打造服務型、智慧型以及綜合型農業旅游平臺,是推動旅游經濟發展、建設美麗農村、服務鄉村發展的重要舉措。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實現農旅產品在線購買、景區門票的銷售和景點旅游攻略的發布,同時,開發農產品在線銷售、GPS導航以及行程預約等基礎功能,為游客提供特色化的旅游信息服務。另外,還可以開發智能停車、全景VR體驗、在線支付以及交通流量提示等多種智慧農旅服務,以此推動傳統旅游朝著智慧旅游方向轉變。
(九)發展休閑農業
鄉村休閑農業是融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一種全新產業,大力發展鄉村休閑農業對促進鄉村振興非常有利。目前,休閑農業已經從剛開始的“農家樂”慢慢發展成現階段的休閑農莊。未來,在現有基礎上,可以建設特色小鎮,開發田園綜合體,引領產業融合朝著更高更好的方向邁進。另外,休閑農業是不是存在其他形式的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也值得我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5]。
農旅融合理念已經突破以往旅游資源開發的觀念,并且拓展出新的開發形式,這樣不但有利于拓寬當地旅游資源開發方向,而且有利于借助產業滲透,調動不同產業之間協同發展,從而實現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1] 張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路徑[J].鄉村科技,2020(30):14-15.
[2] 張莞.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地區農旅融合提升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9(4):45-47.
[3] 叢琳.鄉村振興中農旅融合問題及對策[J].現代企業,2020(11):126-127.
[4] 彭華,向玉成,司嵬,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四川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9(6):61-64.
[5] 孫沁.鄉村振興中農旅融合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農村(黑龍江),2018(1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