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平花
摘 要: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屬于4A級景區,景區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苗族風情濃厚,是目前苗族生活民俗文化保留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西江千戶苗族旅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旅游知名度更是直線飆升,在促進當地苗鄉群眾收入增加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西江苗寨的優秀傳統文化也面臨著流失的問題。雖然專家學者不斷呼吁加強西江苗寨本土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但由于投入經費有限、村民文化保護意識淡薄等因素,苗族飛歌的傳承與保護仍處于自發狀態,文化保護的力度和強度遠遠不夠。為更好地促進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業的發展,本文擬引入當地苗寨經常傳唱的飛歌,不斷充實和完善西江千戶苗寨的旅游資源,同時推動苗族飛歌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旅游業;苗族;飛歌;西江千戶苗寨
中圖分類號:G12;F592 文獻標識碼:A
黔東南的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民歌的民族特色十分濃厚,在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黔東南苗族民歌按照當地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社會功能來劃分,主要有飛歌、風俗歌、游方歌、儀式歌、敘事歌、兒歌等。飛歌在黔東南苗族民歌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飛歌采用獨特的演唱形式和結構特點,以高昂的音調、自由的節奏、較大的旋律起伏、寬廣的音域,對于促進苗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苗族飛歌簡介
苗族飛歌流傳于清水江一帶,在雷山西江,苗族飛歌是當地苗族人民為迎接歡送遠方的賓朋好友、情感傳遞、招呼情人等場景下所演唱的苗族民歌。演唱場合主要是在山崗林野、田間地頭,具有音調高昂、悠揚婉轉,高亢嘹亮的特點,節奏舒緩而又自由,具有較大的旋律起伏和較廣的音域。西江千戶苗寨位于雷山縣西江鎮境內,苗族飛歌屬于本土民歌,自2008年以來,因其極具特色的音調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賓客,成為西江旅游景區的品牌之一。打造旅游服務品牌,豐富文化底蘊,加強苗族飛歌的傳承與發展,可以增強游客對雷山本地苗族文化的認識,提升游客對苗族民歌的熱愛。旅游的發展給西江人民帶來了紅利,近年來,由于一些歌手、歌師年齡相對較大,年輕歌手外出務工、創業,對苗族飛歌傳唱的熱愛逐漸減少,加上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商業化現象和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苗族飛歌的對外推廣和對內傳承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西江苗寨是因文化而生,因文化而榮,保護傳承好苗族民歌是西江旅游業發展的源泉[1]。
(二)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西江千戶苗寨地處貴州凱里市東南部,在雷公山的東北面,與州府所在地凱里市相距39千米,約一小時車程,為全國最大苗寨,共1250多戶,5600多人。“西江”是從苗語“雞講”音譯而來,意思就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居住者以苗族為主,景區內四方面環山,一條白水河穿寨而過,重巒疊嶂,處于苗嶺主峰雷公山的東北麓谷坡之上,不僅林木蔥郁,而且神秘奇險,在這樣的巨大背景下,白水河清澈見底,從谷底蜿蜒穿寨而流,西江苗寨也因此一分為二,谷地兩側的山地并未對稱,相對高度超過百米,西南側為山高陡坡,好比苗寨一道高大的屏風,時刻守護著苗寨千百年來寧靜的田園生活,由于地形條件相對封閉,苗寨安寧和諧,白水河清澈誘人,植被覆蓋茂盛,梯田景觀更是成片呈現,其形成了一幅優美的苗寨山水田園般的詩情畫卷,使得其具有旅游美學價值與開發價值[2]。
(一)濃重的商業化味道使得苗族文化被逐步忘卻
目前,西江千戶苗寨每年都會進行大量的原生態苗族歌舞表演,西江千戶苗族風情,吸引了國內外大量游客前往。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特色是文化的魅力之源,自2008年起,以西江旅游公司為主導,深入挖掘苗族文化內涵,打造了村寨夜景工程,推出“美麗西江”歌舞表演,十二道攔門酒、長桌宴等共設置20多個靜態、動態、互動的民族文化展示點。西江景區開發的旅游“文化產品”主要有攔門酒、表演、觀景臺、嘎歌古巷等。嘎歌古巷作為西江景區苗族民歌展示區域之一,游客可以從中探尋苗族神秘的文化和傳統技藝,不僅能看到很多苗家的傳統技藝,而且還聚集了一群年長的老人在古歌堂傳唱苗族古歌,講授苗族遷徙史。苗族飛歌與苗族古歌是主要表演項目,其還包括原生態苗族婚俗歌舞展。而本文之所以要將飛歌作為西江千戶苗寨推廣的苗族民歌,主要是因為飛歌在當地十分流行,具有極高的傳唱度,但是在旅游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民俗原貌方式扭曲、苗族群眾風俗淡化漢化、景觀與民俗同質化、周邊環境過度開發等問題,使得飛歌在表演中失去了其原生態的文化氣息[3]。換言之,目前在西江千戶苗寨中的飛歌表演并非原汁原味的飛歌,商業化現象十分明顯,西江苗寨對外宣傳形象是:質樸天然的苗家人,炊煙裊裊的吊腳樓,與世無爭,世代農作,男耕女織,載歌載舞,當外人進入時,有一種陶淵明誤入桃花源的詫異和驚嘆。但是現實是游客在乘坐飛機、高鐵,換乘汽車,一路風塵仆仆而來,發現到處都是各種銀飾特產商店,酒店的吆喝聲不絕于耳,餐館、酒吧更是遍地開花,想象中的苗族姑娘甜美而又靦腆,但是實際是餐館中與消費相掛鉤的服務員,苗族阿媽經常推銷各種苗族服飾租賃,給人一種嚴重商業化的表象,而且飛歌也只是免費演出,每天只有很短的時間,在濃重的商業化環境下,不得不為苗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擔憂[4]。
(二)濃郁的苗族化風情得不到和諧有序的生態傳承
苗族飛歌作為當地苗族風情的特色代表之一,但是在具體的傳承和發展中,缺乏和諧性和有序性,影響了苗族飛歌在西江千戶苗寨的生態傳承和活態發展。這除了與商業化現象有著緊密的關聯外,與當地的民族生態文化的混亂不無關聯。由于西江苗寨有著大雜居與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因此在苗族音樂文化形態方面的呈現也存在不同的差異。目前,在嘎歌古巷中的苗族飛歌演出時間是上午9~10點之間,游客在欣賞時,大都是以外行看熱鬧的心態,對于苗族化風情和苗族音樂文化的理解不足,在苗族飛歌傳承和發展中具有較強的形式性,游客對唱詞內容難以理解,要想理解唱法唱腔、曲式結構以及演唱場域等存在較大的難度,基本上每天演唱的內容固定,使得飛歌的表演被固化[5]。
(三)淡化的苗族文化生境影響苗族飛歌的傳承與發展
游客遠道而來,主要是為了放松身心和減壓,忘卻城市的喧囂,欣賞濃郁的苗族風情。從目前千戶苗寨的旅游生態環境來看,苗族文化生境正逐漸被淡化,難以基于旅游主體和客體的審美、旅游需求等推動西江千戶苗寨的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苗族飛歌作為當地重要的民俗旅游資源,對現有的苗族文化旅游產業缺乏完善的保護方案,不僅在景觀規劃方面具有較強的同質性,而且苗寨群眾的漢化問題較為突出,進而影響苗族文化的生境,飛歌的傳承和發展也受到挑戰。以旅游為生的當地苗族群眾,為彰顯自身苗族文化的賣點,在旅游旺季時,經常故意穿著苗族的服飾,佩戴苗族的銀飾品,給游客表演苗族的生活風俗,但是隨著文化融合與兼并的過程中,勢必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無形中影響了苗家人熱情好客的苗民風俗特質,使苗族風俗價值弱化,進一步擠壓苗族飛歌的生存空間[6]。
本文結合目前苗族飛歌在西江千戶苗寨旅游中的傳承與發展的現實困境,為更好地促進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基于苗族飛歌傳承與發展的視角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一)加強宣傳和提升苗族飛歌演唱的專業性和原生態水平
為拓展西江千戶苗寨旅游資源,應通過旅游推動苗族飛歌的生態傳承和活態發展,需要在現有的商業化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亟待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只有不斷開發和創新旅游資源的吸引力,給游客至少留下不虛此行的印象,深度挖掘苗族文化內涵,尤其是苗族飛歌作為當地苗族文化的象征性元素,對于滿足游客苗鄉風情風俗和苗鄉文化的了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在飛歌演唱方面更加專業,要以原生態演唱為前提,大力加強對苗族飛歌歌手的專業培訓,尤其是要得到老歌師的指導,從當地聘請有名的飛歌歌師參與飛歌歌手的培養,在飛歌演唱的同時,除了保持原生態的民族語言、服飾和場景外,還要做好對游客的宣傳和引導。要加強與游客的互動,在游客進入嘎歌古巷觀看飛歌表演之前,可以通過酒店、飯店、戶外文化宣傳欄等,加強對苗族飛歌的宣傳,將次日飛歌節目信息采用展臺進行宣傳的基礎上,還要切實利用微信、微博、抖音、戶外大屏、文化長廊等。要加強對飛歌演唱曲目的宣傳,尤其是要對曲目的歌詞內容和蘊含的苗族文化向游客進行提前說明,讓游客通過前期的宣傳更好地吸引游客免費參觀飛歌表演,表演之后,要注意與游客之間的互動,為游客及時地解答疑惑,既要引導游客尊重苗族風俗,又要引導游客融入苗族風俗之中,而不是被漢化,從而通過專業的訓練和科學的宣傳,使苗族飛歌在西江千戶苗寨中得到更好地推廣、傳承和發展,同時也是西江千戶苗寨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拓展的重點所在[7]。
(二)優化飛歌表演的時態與業態
目前,由于西江千戶苗寨的飛歌表演主要是在嘎歌古巷中進行,且每天表演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雖然這樣的時間設計有助于增加當地的旅游收入,但是對部分游客也會產生一種遺憾,一天只有一場次,經常存在游客趕不上的情況,甚至有的游客在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時并沒有發現這一原生態的苗鄉音樂文化形態,這主要與宣傳不到位有關,加上景區以盈利為目的,而飛歌表演屬于免費表演,在資金方面的支持不足,是導致飛歌難以得到實質性發展和原生態演繹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現有資金支持不足的現狀下,為了推動飛歌在西江千戶苗寨旅游中的傳承,將其打造成一支優秀的苗鄉文化傳承的隊伍,就需要加大對其的資金支持,同時在資金支持的基礎上,還要對其表演的時態和業態進行優化和完善。其中,就表演時態而言,每天至少開展3次(早、中、晚)以上的飛歌表演,每次表演時長不低于1小時,可以讓不同時段的游客進入會場時都能從容欣賞飛歌表演。而表演業態,以當前的線下表演為主的基礎上,還要采取線上演出的方式,加強對其的傳承,比如采用網絡直播軟件,對飛歌表演現場進行直播,在直播中加強與潛在游客的互動,也可以通過網絡售賣景區門票的方式,增加飛歌表演的商業價值,也可以采取錄制小視頻再上傳到網絡直播軟件中進行推廣,將其作為一個賣點,還可以在官方微信、微博、公眾號等,提前預告場次,在線直播等方式,增強與游客之間的互動,整個飛歌表演的過程都采用原生態的方式進行。而除了采用線上和固定場地表演外,還要增加飛歌表演的地點,鼓勵當地民眾在日常生活、學習、勞作中自主演唱飛歌,而不是刻意的安排,雖然這樣的方式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業態,但是對于游客來說,往往有著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外,不管是旅游宣傳或飛歌表演,都要切實注意服務質量,注意從細節入手,要時刻緊跟游客的需求,比如借助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放調查問卷,針對潛在游客、已經到訪的游客、正在游玩的游客等,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真正切實掌握每一位游客的感受和訴求,征求游客的意見建議,并不斷改進和優化,對于不能一時改進的問題,需要采取問題通報、情況說明等方式,及時地回應公眾和社會的質疑,自覺接受社會和公眾的意見建議,才能更好地贏得游客的信賴。比如在拍攝當地的宣傳片時,采用苗語進行介紹,配上中英文翻譯,或者先用苗語,再用漢語介紹的方式,能更好地滿足游客對苗寨神秘的窺探欲[8]。
(三)優化苗寨生境是促進苗族飛歌傳承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西江千戶苗寨的游客來自全球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在這里交流和碰撞,由于受到利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得苗寨的苗族文化生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容易給游客帶來一種“假大空”的形象,同時也影響了苗族飛歌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優化苗寨生境就顯得尤為必要。雖然外來文化的侵蝕和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需要不斷增強當地苗族群眾的苗族文化自信,要注重苗族本地民風的保持。就苗族飛歌而言,表演時的服飾、銀飾不同,其表演的角色也不同,其中所折射的苗族文化生境也不同,因此需要以原生態的苗族文化生境為基礎,加強對苗族飛歌在景區內的傳唱[9]。
為了在西江千戶苗寨旅游發展中加強苗族飛歌傳承與發展,人們必須正視西江千戶苗寨旅游中苗族飛歌傳承與發展的現實困境,并在現實中尋求創新,尤其是在商業化同質化嚴重、飛歌演唱時間不足、傳承方式單一以及文化生境沒落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在加強宣傳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飛歌演唱的專業性和原生態水平,優化飛歌表演的時態、業態以及苗寨生境,才能為苗族飛歌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契機與原生態的生境,不斷促進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文化形態的活化、苗寨旅游資源內涵的創新。
[1] 楊傳紅.論貴州苗族飛歌的特點、音樂魅力與傳承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13,34(3):28-31.
[2] 劉阿麗,李忠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8(3):121-124.
[3] 梁溶方.旅游驅動下西江千戶苗寨“三生空間”演變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0:1-7.
[4] 陳忠祥.西江千戶苗寨文化保護問題研究[J].度假旅游,2019(2):105-106.
[5] 黃冰漫.貴州苗族“飛歌”的傳承及保護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35(9):65-67.
[6] 彭正波,王凡凡.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的農村社會組織發展研究:以西江千戶苗寨“老人會”為例[J].旅游學刊,2018,33(12):99-109.
[7] 何嘉琳.貴州地區民族村落景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1-5.
[8] 李學光.淺談苗族飛歌保護與傳承:以黔東南州苗族飛歌為例[J].牡丹,2016(6):179-180.
[9] 吳海平.民族旅游發展促動民族村寨振興研究:以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8(5):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