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樺 張燕

摘 要:文化強國建設背景下,國家文化公園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的鮮活載體,受到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為了更好地梳理國家文化公園的研究進展及分析其發展趨勢,筆者運用Citespace Ⅴ(5.7.R2版)軟件,對CNKI數據庫中關于國家文化公園的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本文提出對國家文化公園的研究,嘗試從跨學科融合的視角拓寬基礎理論,由宏觀層面的研究轉向微觀層面的個案實證研究,尤其是在文化精神的當代價值凝練、文化資源的保護及活化利用、共建共享機制的構建和文化傳播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旨在為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國家文化公園;Citespace Ⅴ;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F592;G246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學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育計劃資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重點強調要堅定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文化強國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指出探索和利用好文物文化資源的一系列重要舉措,推動傳統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
國家文化公園是一種區別于普通文化旅游公園,具有國家代表性的文化生態系統。鑒于此,本文通過利用Citespace Ⅴ(5.7.R2版)分析國家文化公園的研究熱點和方向以及國家文化公園研究發展趨勢,旨在為后續學者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本文運用基于JAVA平臺的Citespace Ⅴ(5.7.R2版)軟件對國家文化公園相關文獻進行歸納和演繹,筆者通過分析文章作者、機構、關鍵詞,繪制知識圖譜,從而挖掘核心作者群、研究熱點,總結國家文化公園的研究發展趨勢。本文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以“國家文化公園”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57篇,研究主要集中于2017年之后,近兩年增加幅度較快。
(一)核心作者及其研究機構來源分析
本文通過作者共現分析可以發現研究領域內發文核心作者及學者的合作關系。根據賴普思定律,當核心作者的發文量達到研究領域內總發文量的50%,核心作者群逐漸形成。然而,國內關于國家文化公園的研究,核心作者的總發文數僅占論文總數的21.82%,小于50%,說明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較為分散,獨立研究的現象也較為普遍。筆者通過合作網絡圖譜計算得出網絡密度為0.0296,有47個節點、32條連線。發文量相對較多的學者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吳麗云、鄒統釬、王健、常夢倩;合作突出的有吳麗云與鄒統釬、常夢倩、陳歆瑜、呂敏、黃鑫,王健與王明德、孫煜、彭安玉,焦德武與成亞倩、李婷、王斯敏等多人合作關系??梢姡覈鴩椅幕珗@的研究尚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學者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在該領域的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有待形成。
從國家文化公園研究機構的合作網絡(圖1)可知,共有46個節點、19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9 4,說明國內研究國家文化公園的各類研究機構之間已經逐步形成合作關系,但整體合作傾向和聯系強度不高,尚未建立資源共建共享的良性機制。從研究機構類型來看,研究國家文化公園的機構主要以高等院校、研究院為主,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國家文化公園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蘇、四川、安徽、浙江等地,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研究合作多為同一機構或者相鄰地區間的合作,缺乏跨區域合作,因此加強不同機構、地區、行業作者之間的跨界合作非常必要。
(二)研究熱點分析
1.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研究熱點
筆者以“國家文化公園”“長城”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進行檢索,共得到有效文獻13篇。根據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研究的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發現,研究主要圍繞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管理、保護利用展開,具體包括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國家性、公益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長城遺產保護與開發等方面。厲新建、范周等提出在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過程中需要統一的國家文化公園管理機制來統籌,要打破地域限制、避免政出多頭,建立嚴格的管理體系,明確規定國家文化公園的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1]。鄒統釬等探討了長城國家文保單位如何向國家文化公園轉型,針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提出了堅持預防性保護、強化制度設計和精細管理、建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聯席會議制度[2]。吳麗云提出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5點建設意見[3]。
2.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研究熱點
筆者以“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共檢索到23篇研究文獻,研究主要集中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余敏輝等探討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淮北段)建設發展模式,提出重視大運河文化帶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協調共建關系,并且要“活化”和創新融合發展模式。朱民陽梳理了美國、加拿大、日本國家公園的發展經驗,探討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的建設發展模式,提出保護傳承利用相統一的理念[4]。毛燕武等將戲曲元素融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浙江段)的建設,實現大運河文化、傳統戲曲文化的保護傳承[5]。
3.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研究熱點
筆者以“國家文化公園”和“長征”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并人工過濾掉無關文獻,僅14篇文獻。研究主題主要集中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概念界定、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以及長征文化遺產的保護等3個方面。王甫園等從事件片區視角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概念進行了界定,認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是由一系列長征歷史事件串聯而成的線狀國家文化公園[6]。楊寧香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為例,探討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發展,認為在建設發展中要堅持“保護第一”原則,突出“科學規劃”關鍵,做好“主題展示”內容[7]。

(一)結論
國家文化公園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點關注,眾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探索。當前多以獨立研究為主,較為分散,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另外,從作者間的合作共現分析網絡來看,關系密切的合作網絡較少,獨立研究現象突出,學者之間尚未形成良性的資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機制。從研究機構來看,該領域內的研究機構類型主要以高等院校、研究院為主,且偏向于旅游類二級學院以及相關社會科學研究院,多分布于北京、江蘇、四川、安徽、浙江等省份,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研究合作多為同一或者相鄰地區間研究機構的合作,缺乏跨區域合作、跨學科融合研究。
從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來看,研究視角傾向于宏觀層面,多數學者從國家層面出發,探析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管理體制,缺少微觀層面的實證研究,理論意義大于實踐意義。另外,在以往研究中學者主要基于國家政策文件,運用定性研究方法探究國家文化公園,研究方法單一,缺乏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
(二)建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的文化建設作出重要部署,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國家文化公園作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文化工程,在文化強國的建設征程上起了重要作用。學術界作為后方智庫,學者應更注重多學科與多方法的結合研究、深化基礎理論的研究、拓寬融合研究范圍,為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1.深化基礎理論的研究
在大力推進建設文化強國和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時代背景下,學者應進一步借鑒國外經典案例的研究成果,加強國家文化公園的基礎理論研究。盡管目前學術界對此有一定的積累,但總體上不夠深入,需要加強學者間、研究機構間的跨區域合作與交流,并結合我國實情加強我國國家文化公園立法、發展模式和管理運營研究,構建我國國家文化公園的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更好地推動國家文化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2.拓寬融合研究范圍
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創新與實踐。目前,學術界研究關注點主要集中于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遺產保護和文旅融合發展,但研究層次較淺,多從宏觀視角運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探索。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學者應加大對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遺產保護和文旅融合發展的研究,從微觀層面選取經典個案,運用定量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進行實證研究。
3.注重多學科與多方法的結合
從研究機構共現網絡圖譜可以看出,當前研究國家文化公園的機構主要傾向于高等院校內的旅游類二級學院以及部分社會科學研究院,且現有研究大多立足于宏觀視角運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者需注重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融合使用,加強跨學科融合研究,從宏、微觀不同層面共同探索我國國家文化公園的發展之路。
[1] 厲新建,范周,李大偉.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怎么建[N].光明日報,2019-10-09(7).
[2] 鄒統釬,黃鑫,陳歆瑜.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發展要把握的五對關系[N].中國旅游報,2019-12-31(3).
[3] 吳麗云.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強化五項內容[N].中國旅游報,2020-01-13(A01).
[4] 朱民陽.借鑒國際經驗建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J].群眾,2019(24):19-20.
[5] 毛燕武,劉楊.打造“戲曲運河”,助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J].杭州,2020(9):58-59.
[6] 王甫園,劉純,鄧昭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事件片區規劃構想[N].中國旅游報,2020-09-23(3).
[7] 楊寧香.以紅色品牌推進文化公園建設[N].固原日報,2020-0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