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家寶 朱躍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第一次出臺加強教師隊伍發展的意見,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這就意味著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即將進入一個教育家型教師群星燦爛的新時代。縱觀世界教育史,每一次深刻的教育變革都離不開教育家的引領和推動,我國也予以高度重視、持續推進。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培養造就一支教育家型教師隊伍,既是黨和國家的大力倡導,也是新時代的熱切呼喚、全社會的共同期盼,更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基于此,打造教育家型教師隊伍勢在必行。筆者在云南省昆明市中華小學工作實踐中感悟到,“三維度”是打造教育家型教師隊伍的有效策略。
放開寬度,當好首席學習者
學習應成為全民的精神力量,學習應是全民的基本生活方式。當好首席學習者應該成為廣大教師向教育家型教師目標邁進的首選。教師學習要放開寬度,既要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政策法規等,又要學習專業理論、信息技術理論等。由此而習得知識,獲得技能,修煉技藝,進而內化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凝練、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為修煉成教育家型教師奠基。
學習真正改變自己的理念,也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不再每天只是疲于奔命,而是優雅從容地快樂生活。一個人的學習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因為書是良師、是益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可以催人奮進、助人拼搏;更可以給人一種較高層次的享受,引導人走向人格的自我完善。
只有學習,才能生成新的信息;只有學習,才能引領自身精神成長。讀歷史書,可以了解各個朝代的嬗變及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尊重現實;讀文藝作品,可以認識生活,了解社會,陶冶性情,升華情感;讀哲學書,可以引發自己的睿智;讀天文、地理、科技書,便會認識整個世界,看清腳下的位置,多一些天之浩氣,多一些地之靈氣。教育家型教師是一個終身學習者,面對層出不窮的新領域、新觀點,面對與時俱進的新思維、新工具,不斷學習是教育家型教師唯一不變的屬性。
如果教師不學習,那又怎么理解學習本身,怎么設計學習任務與學習評價呢?教師的學習不僅僅是讓自己知識豐富,更是讓自身處于一種學習、創造、探索的狀態,這種狀態會使教師更懂得設計學習計劃,也會感染每一位學生。未來的校園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應該是教師學習的地方。我們將看到一種“教師好好學習,學生天天向上”的新現象。
由此來看,教育家型教師更像是學習的設計師,構建豐富多彩的實用性課程,設計學習的過程,確定學習的目標,開啟學生核心素養的問題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教育家型教師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擁有更多的協作,教師將跨班級、跨學校開展更多的合作。每一個學習者都要不斷分享,成為一位終身分享者。放開寬度,當好首席學習者,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雖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
站在高度,甘當創新研究者
“教師即研究者”是國際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理念。教師要想獲得持續性發展,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須在自己的從教生涯中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改進。教育研究是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實踐中的事實,進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從而發現和認識教育現象的本質和客觀規律。教育研究是打造教育家型教師隊伍的必備條件。
從教師專業發展角度來看,教師專業知識拓展、專業能力提高和專業情意的發展,都離不開研究。一名新教師要成為名師,則需要有教育家那樣的創新研究,用理性的目光,大膽嘗試,創造性地改進自己的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成為業內的行家里手。國內外許多教育家,如美國的桑代克、我國的陶行知等人,他們都是教師出身,但他們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探索出教育的真諦,成為大教育家,被后人敬仰。
研究,是教師發展的內在需要,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研究,能使教師真正成為教育知識創造者與貢獻者;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研究,將使教師步入一種新的職業生活境界,享受研究過程本身而帶來的自身生命力煥發的歡樂。只有研究才能打造教育家型教師隊伍,站在研究的高度上,甘當創新研究者,才能勝任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重任。
挖掘深度,爭當反思實踐者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的反思性發展是一大時代主題。新時代,不僅要重視教育實踐在教師自主發展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更需要教師對教學與改革實踐進行反思。教師只有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為,才能不斷提高其專業化水平,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的有效發展。挖掘深度,成為反思性實踐者是沒有終點的。
作為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課前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而在課堂實施教學中,隨著教學的展開、師生思維的發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往往會因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在特定環境下產生,若不及時地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為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借助反思明確撰寫教案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從教材到教案,而是“師生共學”;課堂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單向的知識傳授和線性參與,而是“師生互動”;課后評價不再是教師層面的主觀評價,而是“師生共省”。
做一個有思想的反思實踐者,做一個思想和行動統一的成長者。教學是一門博大精深、永無止境的藝術,對于這門藝術的探尋充滿了誘惑,充滿了生機,當今成名成“家”者都是在不斷反思中成長、成功起來的。在實踐中反思,在研究中運用,變中求生求真,求新求精。
教育家型教師應具有實踐性、生長性、創造性、示范性和情懷性的特質。面對新時期高品質教育改革訴求,不僅需要教育家型教師加強自我修煉,還要改進其成長發展機制,優化培育策略,加強教育家型教師的內涵建設。
打造一支教育家型教師隊伍,策略多樣,方法靈活。發現和幫助有情懷、有潛力的名師提升,發展個性化教育理論,也是打造教育家型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
堅持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創新,真正打造出一支具有靈性的教育家型教師隊伍。
(作者單位:云南省昆明市中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