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龍 陳卓 黃中齊
在中國行政管理體制中,社區處于最底層,受各級政府部門支配和影響,需要應付各種檢查、來訪、行政雜事,由于事務繁忙社區工作人員往往壓力較大。過去幾年社會工作在教育、理論及實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學術界對社會工作的發展提出了諸多的理論構想,社會工作者如何在基層社會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有研究者認為在基層社會服務中,社工不僅需要關懷弱勢群體,也要對基層工作人員進行幫助和支持。本文采取文獻研究的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發現社工在緩解基層社區工作人員壓力上能起到重要作用,為社工在基層工作人員提供服務的相關研究上提供經驗借鑒和理論指導。
在“三社聯動”逐漸推向全國的背景下,社工作為具有專業特色的學科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社區中。以政府購買項目為契機介入社區事務的社工機構常常通過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而不斷獲得政府、社區和居民的認可。對于基層社區工作人員來說,繁雜的行政性工作多,常年壓力大。當前社會各界對社區工作人員關注度較低,這就引出了社工對社區工作人員壓力緩解問題的探討。社工緩解基層社區工作人員壓力是以社區為平臺,以社工機構為載體,以社會工作者為專業人才支撐,以緩解社區工作人員為導向,整合社區內外資源,綜合運用社會工作方法來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以此來解決社區工作人員壓力問題。目前我國社區工作人員指經過一定選拔途徑,在社會基層社區的服務區域內為居住在社區內各類人群提供公共服務和其他公益服務的人員。我們常說的社區工作人員一般包括居委會、村委會干部和網格員。這些基層社區工作人員在長期高負荷工作運轉下壓力極大,需要社工給予幫助。那么,社工能否提供好專業化的緩解壓力服務?能否滿足社區工作人員需要?影響社工開展服務的因素有哪些?本文擬用羅爾斯的正義原則來分析社區工作者獲得社工服務的必要性,同時也論證了社工在社區提供緩解社區工作人員壓力服務的可行性。
當下,我國關于基層社區工作者減負擔研究較少,更多研究聚焦于基層社區的權力結構和未來改革上。本文以基層社區工作者為視點,首先從社區工作者的角色和困境分析,之后對社工提供專業疏導服務的可行性進行探析,最后對優化社區工作的路徑進行述評。
文獻綜述
一些學者基于社區行政角色分析認為,我國基層社區一直承擔著繁重的行政事務,是城市公共服務的基本載體,但是由于人手短缺和物力不足的雙重困境,社會服務難以實現,居民的社區服務需求難以滿足。(曹海軍,劉少博,2020)社會治理的重心下移,權力和職責的下放導致基層社區工作者的工作更加繁雜。在舊有關系下給社區居委會去行政化,進而減負,是社區居委會回歸其自治職能和服務本位的重要路徑。此外,不少學者還基于社區未來改革上進行了研究。社區通過承擔大量行政任務解決了諸多社會焦點問題,有效促進了社會良好秩序建設,但未來,社區居委會需要更多立足于自身的自治職能。在建設多元治理格局背景下,社區要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創新新路徑。
上述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以社區為主體的研究多基于宏觀方面的權力機制運營和社區角色定位,對微觀上的社區工作者關注較少;二是關于社工在社區層面能發揮的積極作用分析缺乏深入的理論論述。因此本文采用羅爾斯的正義原則對社區工作者進行關懷的合理性進行分析。
分析視角
羅爾斯《正義論》的核心是兩個正義原則,第一個是平等自由原則,第二個是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與差別原則。針對第一個正義原則來說,每個人都擁有著一種平等的權利。社區工作人員作為個體,在給社區內居民提供廣泛治理和服務工作外,也需要和正常居民一樣得到關懷,社工的介入可以說是正當其時。對第二個正義原則而言,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使它們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在普遍關注困難和弱勢群體的背景下,也需要對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給予關注支持。今年疫情正是無數社區工作人員的努力,才保護住一個個社區,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的勝利。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對社區工作人員給予關懷是應有之舉,社會工作以其專業性,可以在緩解社區工作人員壓力上有所作為。
社區工作人員需求分析
社區居委會承接的行政事項總體集中于各上級相關部門實施的各種專項計劃,社區主要復雜組織基層社會網絡來保障項目計劃的順利實現。因此社區工作人員除組織會議和學習培訓、開具證明、和社會服務等日常任務外,更多時候是做臨時下發的工作,如協助上級部門入戶調查等,對于如低保等一些協助發放補助和臨時性、救助工作也有涉及。社區工作者每日忙于各種考評與業務辦理,其自身壓力可想而知。所以社區工作人員有迫切的壓力疏導需求。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有專業工作方法的社工能夠針對社區工作人員所面臨壓力給予支持和幫助。
增強權能理論:一個社會工作適用方法
增強權能理論認為,個人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環境對個人的壓迫造成。社工為工作人員提供的幫助并不是賦予權利,而應挖掘激發內在潛能對抗外在環境壓力。增強權能理論對于社區工作人員較為適用,契合點如下:第一該理論注重服務對象的長處和個人價值。對于工作人員,在長期基層工作中往往鍛煉出了較強工作能力,優勢顯著。第二增強權能理論的焦點在于消除服務對象的無力感。社區工作人員面對煩瑣工作難免生出無力感,社工能針對其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增強權能理論對社區工作人員開展緩解壓力服務的過程如下。
1.緩解社區工作人員的緊張感。為消除緊張感,社工要先澄清其角色期待,強調此刻社區工作人員作為受助者,要相信社工,社工也會會采取保密原則,同時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努力,爭取達到對問題的解決。
2.增強社區工作人員的能力感。社工以尊重、接納和保密的原則積極與社區工作人員交流,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促使其感到自我的重要性與價值,從容面對工作挑戰。社工首先要采取富于同情心的傾聽技巧,協助宣泄負面情緒。其次肯定受助者能力與付出,協助發現取得的工作成效,讓社區工作者提升價值感、榮譽感和獲得感。最后社工將問題歸因外在化,減低社區工作者的失能感。
3.發展社區工作人員的能力。社工在開展工作中對社區工作人員完成日常工作所需的技能和時間給予指導,協助社區工作人員發展能力。在培養能力上,從四方面入手:第一是改變和主動參與的能力。對于常規性工作,提前審慎做好工作計劃,給臨時性工作留足時間;第二是批判性的分析環境系統中壓迫的能力。如果某一段時間的工作過于繁重,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在某個較為輕松的時期以請假的方式將自己解脫出來,實現身心休整;第三是分析問題、制定行動策略的能力。上級任務下發后,采取“一事一議”的原則與其他工作人員共同對任務評估,共同討論出最優路徑,提高工作效率;第四是開展改變行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社區工作人員主動參與到業務學習中去,促進工作良好開展。
社區工作人員減壓困境:理想觀念和體制現實的沖突
盡管我國一再對居委會推行“去行政化”改革,但是收效甚微,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仍然繁重。僅從社工關懷社區工作人員的角度看,雖然社工能在緩解壓力上取得成效,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真正形成對社區工作人員全面關懷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繼續推行“去行政化”,回歸社區本位職能。進一步推行社區居委會組織“去行政化”改革,構建街道與社區之間的新型關系,以法制途徑界定社區權責,厘清基層社區的工作職責范圍和界限,使居委會回歸其本位自治職能。
2. 給予社區資源,提升工作人員待遇。對于基層社區而言,其主要財政來源靠政府供給,在資源上高度依賴政府撥款。社區工作人員待遇較低,對工作中需要資源的活動有心無力。如今居民公共服務需求日益增強,社區工作人員要滿足群眾需求就需要大量資源鏈接,各地相關部門應當給予社區財政支持,提升工作人員待遇。
綜上所述,社工能在緩解基層社區工作人員壓力上起到積極作用。但我們也要看到,由于基層社區的特殊性質,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難以減輕,社區工作人員的壓力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但我們期待,一方面通過“去行政化”的不斷推進,社區居委會回歸其本位自治職能,另一方面相關部門給予社區大量資源,提升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同時社區工作人員也積極探索優化工作路徑,最終朝著去除社區工作人員壓力的目標攜手共進。
(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