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錚

近些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系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在鄉村振興戰略布局中所發揮的作用愈發突出。在本文中,筆者將會以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模式所存在的缺陷與不足為切入點,針對其創新發展策略進行初步研討與分析,希望借此可對相關從業人員起到一定借鑒價值。
自2019年起,我國為全面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項阻礙,以政策角度全面推進金融資源向農村農業發展傾斜。受到多種外界因素影響,我國農村經濟在完善與發展過程中,長期處于不利地位,農村金融始終是整個金融行業的薄弱節點,其整體體系建設不夠充分,并沒有真正發揮其自身在新農村建設過程所應起到的作用。
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同步涵蓋農村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而當前農村經濟的總體發展趨勢,也直接體現出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所呈現的形態與特征,在此環境下,農村經濟發展在金融服務層面的需求愈發迫切,其服務形式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存貸款層面。我國當前所實施的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計劃,不僅需要政策層面的有效指引與規劃,更需要各類農村金融服務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并以此來推動農村金融信貸產品與服務模式的創新。
政府保障或第三方擔保模式
我國農村金融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受到信息因素與抵押物因素的限制,銀行自身在發放貸款過程中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而這也導致農業農村發展過程出現貸款難、貸款貴等眾多問題。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進度不斷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從這一角度分析,農村金融經濟的發展與創新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我國所實施的農村土地改革與產業化發展工作,極大保障了農民自身的財產權益,而這一權益的有效保護,讓農村銀行貸款業務的快速發展成為可能。如今,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主要以政府保障或第三方擔保為核心支撐點,原本需要銀行承擔的各項風險被有效削減,并形成風險分擔與利益分享的總體運行規則。
產業鏈融資模式
產業鏈融資模式是當前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以農產品深加工以及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為驅動力的全新金融服務手段,其可對農業生產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形成有效的保護,并針對性開展捆綁式信貸服務,依托產業鏈一體化所帶來的模式與經濟優勢,將產業鏈的龍頭企業作為核心支撐點,向依附于產業鏈生存的農戶提供各項金融服務。這種以龍頭企業與產業鏈的融資模式可有效削減銀行與貸款主體之間所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對等現象,并將風險分擔,進而形成有效控制,避免出現壞賬、爛賬等問題。
權益抵押模式
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改革工作與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不斷推進,農村土地以及宅基地的權益歸屬更為明確,農戶自身的財產權益得到全面保護,而也為各類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服務產品發展層面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持。農戶可將自身對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以及宅基地使用權等作為金融服務的抵押物,銀行對這些抵押物實際經濟價值進行有效判斷,進而快速完成貸款業務。
當下,我國農村經濟體系與產業結構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雖然我國已經開始從政策角度,降低農村金融服務發展門檻,各類發展模式也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優化,但是,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依舊受到多種因素困擾,其自身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問題,而這些問題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帶來巨大制約效果。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自身的不均衡
雖然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政策幫助下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從金融服務自身角度分析,其健全性與完備性依舊存在眾多難點,并且,相關銀行在金融機構設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失衡。首先,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種類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鄉鎮地區的各類金融服務網點沒有與農村各類銀行形成有效互動,農戶自身對各類新型金融服務機構缺少正確的了解與認知,對于農業生產過程未能帶來有效的資金幫助與扶持。此外,我國農村區域極為廣闊,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水平差異巨大,進而形成地域失衡現象,不同地區金融機構分布十分散亂,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區域,其金融機構服務網點數量遠低于經濟發達地區。
農村金融信用體系與風險防范機制不夠完善
長久以來,我國農村地區一直都是金融服務發展的薄弱環節,而農村所存在的各類社會要素與自然環境特點,也同樣對金融服務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究其根本,我國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農戶自身對金融服務認知度不足,多數農戶對于銀行的理解,依舊停留在存取款功能層面,而這一現象也讓農村信貸發展受到很大干擾。此外,我國農村地區長期存在信息不對等現象,金融服務體系自身也沒有在風險保障與風險防范層面做出必要的規劃與調整,而這也讓金融服務機構自身需要承擔巨大的發展風險,金融服務發展所產生的成本難以控制,同時也大幅度削減農戶自身對金融機構的信賴。
金融產品及服務供給與金融需求匹配層面存在巨大欠缺
新農村建設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人力,如果單純依靠政府撥款,那么不僅不會起到良好的引導效能,也同樣會給下一階段的發展帶來巨大隱患,因此,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高質量金融服務予以充分支持。但是,我國在農村農業金融服務發展層面,尤其是在農戶的金融貸款支持層面,需嚴格按照當前金融服務發展章程,充分利用各類抵押物,避免服務過程出現信息不對等的現象。如今,我國農村地區所推廣的金融產業與相關服務供給,在與金融需求進行匹配過程中,往往會因大量復雜的審核流程帶陷入困局。
全面深化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工作,完善農村金融服務供給策略
針對我國當前農村金融服務供給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各地區行業工作者需要結合自身的產業特點以及農村空間結構特點,全面推動年農村金融改革總體規劃與布局。首先,政府部門需要針對自身所發布的各項政策進行全面進度審核,利用政府撥款,提高農村金融機構與網點的分布密度,鼓勵各類商業銀行將自身的服務與產業優勢,加快自身服務效能在農業農村發展層面的傾斜,提高各類金融服務產品對農村區域的覆蓋率,打破傳統經營模式所存在的困局。此外,金融機構自身也要徹底舍棄傳統服務經營理念,創新發展村鎮銀行與各類金融機構的互助能力,拓展金融服務的資金需求來源渠道。

強化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提高農村金融發展的供需平衡
政府相關部門可借助互聯網等手段,將區域內金融服務相關的各類資料與數據全面透明化,并將這些金融服務與利益主體合作者進行有效整合,并形成金融大數據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避免不同農業發展過程所存在的信貸需求與規律。此外,政府可與地方三方機構進行合作,針對區域農業發展特點以及農業產業結構升級需求,出臺更具應用價值的信貸產品,并大膽嘗試各類模式的創新與應用,減少金融服務發展過程所存在的風險。農村金融服務產品需體現產業的差異化,并通過不同的產業,實現與農戶的有效溝通,真正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實際金融需求。
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發展健全機制,強化農村金融抗風險能力
首先,為實現農村產業結構升級與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形成有效整合,政府可協同地方金融機構,建立更為完善的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與信貸擔保機制,以政府為核心支撐點,構件更為完善且和諧的農村信貸擔保風險補償體系,降低各類農村金融機構的運營風險,并強化金融機構自身對農村信貸市場的認可。政府可利用政策手段,協同金融服務機構,針對性出臺各類金融產品,并全面落實農村信用服務體系的建設,完善農戶信用建檔工作與農村信用評定工作,讓個人信用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發展的重要動力,強化信用風險意識,削減農村金融風險。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農業金融服務發展是新時期社會體系對金融解結構的認可,現如今,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依舊存在眾多難點與問題,相關機制與體系需進一步完善,而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在農村金融服務發展過程中做好規劃與引導,減少信息不對等現象,并盡可能避免金融服務風險。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春輝.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發展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19(11): 106-107.
[2]丁志國.規范發展合作金融,探索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發展模式[A].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心.吉林大學數量經濟優秀成果匯編(2018年卷)[C].: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心,2019:10.
[3]張鵬,王欣.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發展策略[J].大眾投資指南,2017(11):42.
[4]張永梅.創新發展視野下“信貸+保險”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2017(09):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