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林美順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農村電商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新亮點,同時也激發了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當前的農村電商物流既是“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構成因素。本文重點通過分析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的現狀,提出一系列農村電商物流面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
據商務部統計,2019年上半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 7771.3億元,同比增長 21.0%,增速高于全國3.25%,與去年同期略有提升;農村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為 6068.6億元,占全國網絡零售額的78.1%,同比增長23.3%;全國貧困縣網絡零售額達659.8億元,占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的8.5%,同比增長18.0%;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1873.6億元,同比增長25.3%,高于全國網上零售額增速7.55%,其中奶類、水果和糧油同比增速排名前三,分別為46.1%、44.7%和 34.6%。2019 年 1-11月,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5229億元,同比增長19%;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3556億元,同比增長26.6%。
隨著農村電商生態逐步成熟,網絡零售市場渠道進一步下沉,加速向中小城市及縣鄉村滲透,農村電商物流體系也逐漸完善。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有25.1%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截至2018年,全國農村電商共計已經達到980多萬家,縣級電商服務中心與電商物流配送中心數量達到了上千家。農村鄉村服務站建設有8萬多個,鄉村的快遞網點約覆蓋3萬個鄉鎮,可以說已經初步形成了縣、鄉、村的三級物流配送體系。
第一,農村電商物流在農村區域存在配送成本高,配送時間較長的問題。依據菜鳥物流快遞成本計算,每個村莊物流點平均日包裹數達到 10單,全國平均物流成本是4元,農村電商物流成本確實遠高于城市物流成本,農村電商物流成本與農村與城市距離成正比,與快遞包裹量成反比。并且,農村地區目前的平均配送時間卻是3天以上。比如蘇寧配送到城鎮的時間一般是48小時,而配送到農村則一般需要3-4 天。
第二,農村電商物流中存在中間消耗大,物流成本高的問題。我國每年在運輸或配送途中損失的水果和蔬菜可以滿足兩億人口的果蔬需求,我國每年果品腐爛損失近1200萬噸,蔬菜腐爛損失1.3億噸。而且,我國農產品物流的成本高達30%~40%,高于美歐等西方物流發達國家。首先,我國農村物流體系仍較為薄弱,流通渠道不暢,組織方式落后,服務水平較低,導致農產品物流成本較高;其次,物流基礎設施及設備落后、中間費用等使農產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最后,高損耗率進一步增加了物流成本。
第三,農村電商物流中冷鏈基礎設施缺失,冷鏈基礎設施使用比例偏低,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
一方面,冷庫、保溫車及冷藏車比例偏低。2019年,中關村綠色冷鏈物流產業聯盟調研全國1832家企業顯示,總冷庫容量約為4600萬噸,其中低溫庫占比71.8%,中溫庫占比12.7%,高溫庫占比 10.5%,氣調庫占比4.3%,速凍庫占比0.5%。另一方面,由2010—2013 年商務部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各省市電子商務重點企業以及部分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網站共648家。其中,提供冷鏈服務的企業僅占比為 39.78%;在111 家提供冷鏈服務的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中,只有 28%的服務商提供冷鏈運輸、倉儲、銷售、包裝四類冷鏈物流設備。
第四,農村電商物流的標準化缺失和執行不嚴。農村電商物流涉及農產品、農資和農戶日常生活用品等產品,而不同類型產品的物流標準存在缺失。首先,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容器及包裝規格目前還沒有一定的規范標準。其次,針對生鮮農產品電商的冷鏈物流法規和行業標準也很匱乏,這使得企業行為難以規范化。再者,我國對于食品運輸、庫存管理、物流溫度等沒有清晰、嚴格的立法,存在國家標準空白,無法標準地協調企業行為。
第五,電商物流企業的村鎮網點運營模式及村鎮網點收益低使電商物流企業運營困難。目前,在村鎮網點實施的“以罰代管”規制容易產生違規舞弊行為,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爝f職員面臨兩個選擇:認認真真做事或者認認真真鉆空子,在“以罰代管”規則下,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例如虛假簽收、虛假回單簽收和包裹破損等,使得電商物流快遞企業在付出更多成本的情況下無法獲得良好效果。
除上述電商物流存在的問題外,不同類型產品也存在不同問題。例如,農資電商物流方面存在著無序性和創新難等問題。一方面,物流行業的法律依據有限, 損害相關利益者農戶的情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長距離運輸和相關部門涉及甚廣,分散化的客戶和多樣化的品種使成本居高不下,但利潤有限,導致缺乏創新動力。
第一,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農村電商物流將會實現平臺化與集成化運營。在技術創新推動下,物流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物流產業將實現平臺化與集成化運營,形成新的供應鏈組織形態。電子商務技術推動物流生產和組織形式變革,而企業的平臺化運營分為內部及外部平臺兩種:物流企業的內部平臺是基于新型物流產品或服務的創新與開拓,使用技術或可重用的組件建立的平臺;外部平臺是指物流相關服務,技術或產品被一或多家企業共同開發,且以基礎型服務方式幫助成員接入,創立互補性機制并產生網絡效應。

第二,以電子商務為核心農村電商物流供應鏈將會實現規?;c柔性化結合。以一個鄉村或一個物流樞紐鄉鎮為一個基點,核心物流節點為基點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智能物流網的重點,并延至二、三級節點,最后呈現一張兼具規模和立體特點的物流網絡。要注意的是物流網絡在實現規?;倪^程中,必須重視柔性化。柔性化的含義有兩點:
一是規?;髽I與中小企業二者的協調共同發展, 這要求大企業對小企業的發展起到調動作用;二是布局的疏密結合,這要求在物流網絡的組織過程中,不能僅只關注規模這一因素。
第三,農村電商物流冷鏈產地化趨勢將助力鄉村消費新模式。農村電商物流冷鏈設施產地化將會是未來一大發展方向。但不同種類的生鮮農產品耐腐性不同,這導致不同農產品在冷鏈物流的需求強度上存在差異,各個地區的消費者可以承受價格的區間也存在差異。因此針對冷鏈建設所需要的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技術應用研發上的巨額費用,實行一次性標準化推進產地冷鏈升級存在一定難度。在政策支持下,農村電商物流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依然需要探索。
第四,農村電商物流協同標準化趨勢將提升鄉村產業舊動能。無論是實現農村電商物流組織縱向一體化,還是實現冷鏈過程全程化,關鍵都在于農村電商物流標準化的實現。通過分析農村電商物流存在問題可知,農村電商物流標準化尤其是農產品流通上游標準化對于提升農村電商物流效率、降低農產品損耗具有重要意義,但其實踐仍存在較大困難。目前,政府、電子商務企業和協會正在積極制定相關農村電商物流標準,推動農村電商物流標準化的實現。
第五,農村電商物流數字信息化趨勢將產生鄉村經濟新動能。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普及和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信息化和數字化是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實現管理效率上升與交易成本下降的關鍵;資源的網絡規劃、有效配置、資源共享、資源的利用效率的提升將通過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得以實現。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爆發使電商物流企業迎來了發展拐點,使其從“汗水物流”變為“智慧物流”升級服務能力,從“倉儲運輸服務”走向“供應鏈服務”加深行業協同和聯盟。在此變化中,電商物流整體供應鏈的自動智能化將會成為發展趨勢,打造“科技型”物流企業,持續強化技術投入,構建智能化、自動化和可視化供應鏈運作體系將成為農村電商物流企業在抗疫之后首先需要思考的。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