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勇
摘? 要: 學校美育強調通過審美、藝術實踐實現對學生人格的塑造,美術教育是學校美育中的重要一環。而“美育”不僅僅是藝術技法教育,基礎美術教育中的“藝術賞析”也是美育。針對當前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文章以“寫意性”油畫教學為例,提出教學策略:認知“寫意性”油畫的概念及文化內涵,探索“寫意性”油畫的教學方法,導入“寫意性”油畫的作品賞析,以期對我國的中小學美術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中小學美術教育;美育;寫意性油畫;油畫教學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不僅在重要會議中提出“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等要求,而且先后出臺了《改進和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指明了美育、藝術教育的改革方向。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情操。可以說,通過審美、藝術實現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是我國當代學校美育、藝術教育的使命,也是其育人價值的體現。
以油畫教學為例,油畫傳入中國后經過一代代藝術家的不斷研究與創造,從最初的模仿、接受到消化、吸納、創新,踐行了具有東方文化屬性的藝術創作,而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精神”一直是被中國油畫家們所看重的文化藝術文脈。近年來,“寫意性”油畫成為當代中國油畫的新的學術現象。
筆者作為一線的美術創作與教學工作者,結合多年來的創作與教學經驗,描繪和探討中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與問題,進而以“寫意性”油畫教學為例,論述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策略,以期為我國的中小學美術教學提供參考。
一、中小學美術教學:現狀與問題
1.“美育”不僅僅是藝術技法教育
當下的基礎美術教育突出強調“美育”,不過,“美育”項目往往以技術種類來劃分,以分科形式教授給學生?!懊烙钡暮x用美術、音樂、舞蹈等科目來說明并不妥當,蔡元培先生對“美育”曾有過廣闊而深刻的愿景,他所提倡的“美育代宗教”,是期望國人能學會珍惜文明的遺產,熱愛創造美好的藝術品,以此擁有更包容、更獨立甚至更高貴的精神,將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連接,保持中國文化的獨立性。
既然立人之本是“美育”的核心,那基礎美術教育尤其重要,如果只是停留在一般美術教學技法上,則無法體現高品位、廣胸懷。這不僅不是“美育”,甚至與“美育”背道而馳?!凹肌迸c“道”不分。在蔡元培建立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西方油畫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寫意性”,是一對核心概念,思考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當下中國的基礎美術教育。
2.基礎美術教育中的“藝術賞析”也是美育
在基礎美術教育中,不可能所有學生都有創作的才能,但幾乎所有學生都具備欣賞美術的能力,因此一定要讓學生去理解一些核心的美術概念?!皩懸狻本褪且粋€絕佳的例子。“寫意”一詞先是出現于古代詩歌中,如李白《扶風豪士歌》中寫道:“原嘗春陵六國時,開心寫意君所知。”后至北宋,在蘇東坡的文人畫學理論中有所申發,“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與歐陽修所云“古畫畫意不畫形”思想同源。如略加梳理,我們會發現在中國古代畫學中,“寫意性”要求的是對表現對象的精神性把握,而不拘泥于造型形式的客觀再現。
3.中西結合的“寫意性”油畫教學
油畫教學自20世紀初引進中國,是以徐悲鴻的法國學院派客觀造型訓練為基礎,之后又深受蘇聯學院派影響,歐洲學院派的油畫教學自然是以造型訓練為主。這貌似與“寫意”傳統相左,但事實上,像林風眠、蘇天賜等畫家在教學中始終在探索油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結合,并將“寫意”視為一個重要概念。直至今日,油畫教學在中國發展百年有余,油畫的基礎造型如素描訓練,已略成體系,各家美院都有其傳承與教材編繪,而社會與學生的需求已發生改變,更多對中國本土或歷史題材的創作與表達需要的不僅僅是造型,而是精神性的表現,這也正是寫意油畫已經被作為一種風格術語,引導著油畫師生的實踐探索的原因所在。
油畫技法是美術教學的重要基礎之一,在社會上受眾也較廣。隨著寫意油畫創作群體和接受群體的增加,中小學美術教育已經在嘗試將“寫意性”作為油畫教學的一個面向。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如果教師介紹油畫,應當告訴學生,中國人從一開始就在努力將“寫意性”觀念與油畫結合。前輩學者已經做出的諸多嘗試,如林風眠、劉海粟等美術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可以看成是油畫“寫意性”的端倪。不過,20世紀中葉的寫意油畫其實是秉持著“改良中國畫”或“中西調和”這樣一種基調。如林風眠“調和中西”的教學觀念以及杭州藝專在1930年將中西畫合為“繪畫系”的舉措,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從他自身的習畫經歷和教學主張來看,更多的是相互改造,既用油畫或水彩改造傳統繪畫的“寫意性”,也將“寫意性”融進西畫創作觀念中。1
林風眠這種“調和中西”的方法其實是想消解中西繪畫各自的形式特征,從而形成新的藝術形式,不管是“抽象的描繪”還是“寫意的寫實”,都是讓中西繪畫融通發展、各取所長。盡管當時這條“中西融合”之路受到了很多質疑,但今天寫意油畫的蓬勃發展及其畫家群體的師承關系或多或少與林風眠有關。其中,蘇天賜作為林風眠學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油畫家,他對當代油畫“寫意性”的探索也有重要的實踐成果和理論貢獻。在形式語言上,發展出詩意化、抒情化的意象空間;用筆上也追求“意到筆不到”的“寫意性”審美理想;在形象處理上使用大面積的迷遠、幽深之景,為觀者提供了充分的投射空間和“意想”空間,能做到“畫盡意在”。
二、“寫意性”油畫教學的實踐策略
1.認知“寫意性”油畫的脈絡及內涵
“寫意性”油畫與中國早期油畫發展史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林風眠的第一代學生對油畫“寫意性”發展的貢獻不僅僅局限在形式語言的創新發展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于油畫“寫意性”教學的貢獻。以蘇天賜為例,從他1959年左右擔任南京藝術學院繪畫教研組組長時編寫的教學大綱就可以看出,“努力嘗試與促進油畫的民族風格的形成”是他堅持的基本訓練目的。在課程任務上,他認為“不只是學習西洋現實主義的優良技法,更重要的是要吸收我們民族繪畫傳統的精華,創造性地運用到油畫上去”。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倡“不論靜物、風景和人物,都應分別注意具有民族氣派的構圖”,倡導學生“勇于努力嘗試擺脫西洋油畫的形式,而帶著飽滿的民族感情進行作畫”。提倡教師“盡可能結合課題的內容,陳列同類內容的西洋油畫和國畫”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繪畫的精華和魅力。1
在認知“寫意性”油畫的過程中,我們還應回顧“油畫民族化”“油畫本土化”“意象油畫”“寫意油畫”等命題的知識生成史,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在用學術研究來解釋或描述油畫實踐。如描述林風眠的藝術特色,論者認為其“以書法入畫”,“以線造型”,汲取了中國水墨畫的用筆特色,體現了中國傳統審美文化中的“寫意精神”等。
在中小學繪畫教學中,基于上述認知過程如此展開,學生對油畫以至造型藝術會有更親切的體會與更深刻的理解,由此也能激發他們對美術實踐的熱情。
2.探索“寫意性”油畫的教學方法
中小學美術教育應當從一開始就讓學生去接觸經典的理論,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技術的訓練固然有助于審美,但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思維的訓練,而非操作的訓練。教師在介紹某一類型或風格的美術時,應當將該領域的美術教育家也納入介紹范圍,讓有天賦或興趣的學生得以自學。在“寫意性”油畫領域,油畫教育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當代的寫意油畫教育者的貢獻,可以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教學法的進一步提煉與針對性總結。進入21世紀以來,秉持“寫意性”觀念的油畫家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教學理念,將油畫“寫意性”教學的重心不僅放置在形式層面的訓練上,更注重于“內功”的修煉。以戴士和所著《寫意油畫教學》為例,全書雖然沒有刻意去解釋何為“意”,何為“寫意”,何為油畫“寫意性”等命題,而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寫意性”融入課堂實踐和“課徒畫稿”之中?;蛟S僅從這一寫作方式來看,就具備“寫意性”,非常符合古人的隨筆或日記體。與其給學生講一堆似懂非懂的傳統命題,還不如將其轉化為通俗化、口語化的課堂隨錄。把深奧的、復雜的審美命題講簡單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正是繪畫藝術教學中的特點,往往需要教師厚積薄發,也是教學中最真實的過程。如戴士和發表的教學語論:“我的畫屬于兼工帶寫的,很少大寫意,沒有狂草。”(可以看成是對“似與不似”的理解。)“我的畫大都屬于靜的,較少動蕩?!保ㄊ菍鹘y山水畫“靜氣論”的認識。)“我的畫大都有寫生的過程,很喜歡面對著對象構思、觀察,構圖、落筆一次完成。”(是對“意在筆先”“神領意造”“隨意命筆”的理解。)2
其次,探索、推廣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最近幾年,有些“寫意性”油畫教學已經走出了油畫教師“個體性”的傳授,試圖將“寫意性”的課程理念上升至群體認知的高度,并面向社會,對學生進行統一形式與內容的培養與訓練,可從“文化”和“技法”兩方面入手,旨在對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目飽前代奇跡”的傳統審美修為。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與美術館,甚至可以赴歐洲考察。
統一教學內容的模式也有可能會導致學生風格的雷同化。藝術的修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于偏向于美術特長的中小學,我們要提倡學生獨立思考,而不是跟著某一位油畫家的風格走,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修為,讓學生真正理解寫意油畫背后的龐大深刻的知識體系。所以,筆者認為,中小學美術教育最應該做的就是“有道有藝”導向性,而非結果,給予學生正確的導向可能要勝過“藝術水平得到突破性進展”之類的教學目標。
3.引導“寫意性”油畫的作品賞析
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進美術館與博物館。當代策展人也對“寫意性”理念的油畫展覽有所偏愛。在“意象油畫”理論的構建、“寫意油畫”理論的發展等方面,策展人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以尚輝策展的“意象油畫”為例,不僅策展人對“意象”進行深刻的闡釋,而且還舉辦展覽研討會,共商共議。雖然學者們的觀點不一,甚至相左,但正是借助這樣的展覽,油畫“寫意性”問題才獲得了關注、深化及反思。
在引導學生觀摩高學術水準的展覽時,教師應提出至少兩點:首先是選擇策展理念的審慎性。歷時兩年做一次展覽,說明策展人對這一命題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論證。其次是表述的清晰性。展覽的目的、理論、圖錄等更有體系性,對中國話語權的訴求也更為強烈。展覽用理論先行的方式組織藝術家,使他們在創作中有意識地將展覽理念融入作品當中,將藝術家群體也納入理論體系的建構之中,而不是畫家出作品、評論家出文章的分離模式。
在觀看完展覽后,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傳統審美理念中“寫意性”的內涵,或策展的方向與命題,進而提出問題,如策展人和藝術家是否做到了“道藝結合”?在一個術語概念下的展覽,策展人的作用是什么?這些問題也是當代“美育”中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提倡學生從小就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勇于揭開一些藝術的“國王的新衣”,具備去偽存真的思考能力。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將優秀的中華藝術教育傳統與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世界藝術教育改革新理念相結合,提出并建構當代中國藝術教育話語體系是當前我國藝術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問題。
油畫自傳入中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積極探索,逐漸形成中國油畫的民族特質。其中,“寫意性”油畫在借鑒、吸收外來畫種技法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浸潤中國文化精神,廣泛吸納民族藝術基因,使“寫意”成為中國油畫的一大特色。本文所討論的中小學繪畫教學中的寫意油畫教學,是美術教學的一個實例,通過認知“寫意性”油畫、闡發其概念和內涵、優秀“寫意性”油畫作品賞析等多種實踐教學形式,去引導學生發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以及中華優秀文化的融合性,并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進而引發學生對人文及審美的興趣,這也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使命和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