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娟,史蕓,馮秋蘭
(1.中國·海軍軍醫大學職業教育中心,上海 200433;2.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山東 青島 266000;3.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6醫院第一派駐門診部,浙江 寧波 315000)
在教育領域,認知度主要用于評價某門課程[1]的教學效果、某項教學法的應用效果[2]、學生對某種教育方式的了解程度、是否存在認識偏差[3-4]及專業認知等。專業認知包括學生的專業選擇情況、對專業發展前景的認識、專業滿意情況、崗位認知(對專業未來崗位所需知識技能的認識)等,其中崗位認知是最重要的部分[5]。崗位認知是否正確、明晰,關系到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滿意率、熱愛程度,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高低,以及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和創新綜合素質的提升[6],高校已普遍開展專業認知教育[7]。
學制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學制也稱“學校系統”,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狹義的學制就是學習年限[8]。從現實情況看,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既要培養高層次的醫學人才,又要為農村、基層輸送大量的衛生人力,衛生服務的需求是多層次的。現階段,我國積極探索推廣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也以五年制學生為主體。既往對兩種學制的醫學生學習情況、認知情況比較的文獻報道較少。本研究以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員為研究對象,對兩種學員的崗位認知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以期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提供基礎和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2018年6月,采用整群抽樣方法調查某軍醫大學所有在校學員,共發放1 1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35份,有效率為85.0%(排除選擇“不清楚”選項或其他填寫不完整者)。其中男882名(94.3%),女53名(5.7%);年齡18~25歲,平均(22.231±1.867);學制:八年制101名(10.8%),五年制834名(89.2%);年級:二年級192名(20.5%),三年級180名(19.3%),四年級72名(7.7%),五年級491名(52.5%)。考慮一年級學員剛入校缺乏崗位認知,六年級及以上的八年制學員均已跟隨導師進入專業研究階段,因此,研究對象排除上述學員。
1.2 方法采用自編問卷,以已構建的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員崗位素質指標體系(包括9個二級指標和39個三級指標,共48個指標)為基礎,請學生根據各自看法評價每項素質的重要性(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同時,附加選項“不清楚”)。由學員隊干部組織學員統一獨立填答問卷,問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調查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Epidata 3.0進行數據雙錄入和邏輯檢錯,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學制學員對崗位素質看法比較在校學員認為最重要的能力素質是臨床醫療服務能力(57.0%),其次是持續學習能力(14.0%)、內在素質(9.1%)、醫患溝通能力(6.4%)、軍政素質(5.1%)、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4.9%)、信息技術和工具應用能力(1.5%)、團隊合作能力(1.5%)、創新與科研能力(0.4%)。不同學制學員的看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803,P=0.032),五年制臨床學員認為臨床醫療服務能力的重要性(58.3%)高于八年制學員(46.5%),而八年制學員認為醫患溝通能力、內在素質的重要性(11.9%、13.9%)高于五年制(5.8%、8.5%),見表1。

表1 不同學制學員對最重要的崗位素質看法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 students'views on job quality[n(%)]
2.2 不同學制學員對各項崗位素質的看法比較五年制與八年制學員對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持續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軍政素質,進行全面、系統、規范的體格檢查,選擇正確的輔助檢查,采用合理的治療計劃,能識別并進行現場搶救,利用數據庫收集醫學信息,注意傾聽、收集與綜合和患者問題有關的信息,善于協調與團隊成員的關系,積極撰寫、發表科研論文,從地方到軍校的適應能力,對學習或實習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有事業心、堅持醫療與國防事業,有行動力、積極主動,誠信正直、廉潔自律、淡泊名利等17項素質的看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醫學五年制學員對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團隊合作能力,軍政素質,進行全面、系統、規范的體格檢查等4項素質的重視度高于八年制,其他13項素質臨床醫學八年制的重視度均高于五年制,不同學制學員對其他素質的看法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3.1 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員總體崗位認知較明晰既往研究報道,大學生總體的專業認知現狀不容樂觀[9],如27.8%的學生基本了解本專業所學內容,其他72.2%基本不了解[10];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對專業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全面正確的認知[11];30.7%(176/574)的全科醫學專業學生不了解專業,63.9%和5.4%的學生部分了解和比較了解[12]。但也有文獻報道助產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感較強:98.5%的學生認為助產專業就業前景良好,100.0%的學生愿意畢業后從事本專業工作,95.6%的學生認為本專業工作重要[13]。本研究結果顯示,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員,無論是五年制還是八年制,均認為最重要的崗位素質是臨床醫療服務能力(57.0%),遠高于其他崗位素質;其次是持續學習能力(14.0%),對本專業有較為明確和清晰的認識。
表2 不同學制學員對各項崗位素質的看法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view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on the quality of various positions(±s,scores)

表2 不同學制學員對各項崗位素質的看法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view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on the quality of various positions(±s,scores)
崗位素質二級指標臨床醫療服務能力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信息技術和工具應用能力持續學習能力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與科研能力軍政素質內在素質三級指標完整準確地采集病史進行全面、系統、規范的體格檢查選擇正確的輔助檢查作出準確的診斷采用合理的治療計劃規范地向上級醫生報告臨床問題并能作出解釋能識別并進行現場搶救發現和及時按規定上報傳染病做好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和健康教育了解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結構和功能了解國際衛生狀況和全球健康利用數據庫收集醫學信息利用信息新技術進行患者醫護與教育掌握英語,能學習、分析英語原文醫學文獻實習實踐中不斷更新知識與技能積極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注意傾聽、收集與綜合和患者問題有關的信息理解、信任并尊重患者家屬能有效化解醫患矛盾尊重同學在學習與實習中的貢獻善于協調與團隊成員的關系能與其他科室或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適當參加其他學科的會議與會診能有意識地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學習和實習活動中具備批判性思維具備臨床醫學創新與科研能力積極參加本專業領域的科研活動積極撰寫、發表科研論文作風務實,雷厲風行具備服從意識與大局意識執行軍事演習、維和反恐、救援護航等重大任務情況從地方到軍校的適應能力對學習或實習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有事業心、堅持醫療與國防事業有責任心、持之以恒有進取心、追求卓越有行動力、積極主動有自信心、樂觀向上、不畏困難誠信正直、廉潔自律、淡泊名利八年制(n=101)五年制(n=834)t值P值4.80±0.490 4.49±0.576 4.29±0.779 4.80±0.400 4.68±0.546 4.49±0.856 4.37±0.797 3.97±1.081 4.52±0.756 4.77±0.555 4.62±0.663 4.28±0.815 4.72±0.622 4.65±0.625 4.62±0.656 4.39±0.823 4.26±0.969 4.63±0.694 0.898 1.990 1.067 2.807 0.952 2.215 0.778 2.555 1.654 0.369 0.047 0.286 0.005 0.341 0.027 0.436 0.011 0.098 4.76±0.513 4.37±0.797 4.76±0.513 4.76±0.814 4.84±0.463 4.60±0.749 4.84±0.367 4.60±0.849 4.52±0.944 4.37±0.845 4.33±1.011 4.56±0.639 4.45±0.700 4.41±0.896 4.64±0.558 4.52±0.642 4.68±0.546 4.64±0.626 4.68±0.677 4.64±0.795 4.72±0.450 4.64±0.687 4.37±0.745 4.60±0.634 4.60±0.749 4.60±0.801 4.41±0.802 4.45±0.640 4.52±0.756 4.49±0.808 4.45±0.943 4.60±0.567 4.72±0.531 4.72±0.723 4.72±0.602 4.76±0.513 4.80±0.633 4.72±0.531 4.80±0.490 4.69±0.597 4.60±0.662 4.63±0.649 4.74±0.617 4.71±0.624 4.56±0.706 4.76±0.604 4.66±0.733 4.48±0.762 4.29±0.852 4.21±0.904 4.30±0.882 4.33±0.884 4.35±0.864 4.65±0.723 4.60±0.647 4.57±0.667 4.57±0.667 4.61±0.668 4.56±0.698 4.57±0.695 4.55±0.699 4.38±0.779 4.57±0.712 4.57±0.709 4.51±0.730 4.45±0.776 4.30±0.862 4.47±0.779 4.51±0.750 4.45±0.805 4.49±0.786 4.58±0.699 4.59±0.701 4.69±0.608 4.68±0.616 4.69±0.603 4.70±0.592 4.66±0.644 1.214 2.991 3.373 0.045 3.831 0.032 2.759 1.531 1.243 0.152 1.400 2.963 1.819 1.203 0.814 0.956 2.774 1.139 1.307 0.000 4.228 1.506 0.326 0.835 0.122 0.341 1.592 2.518 0.084 0.918 1.084 2.808 3.456 2.060 0.624 1.312 2.795 0.865 4.029 0.225 0.003 0.001 0.962<0.001 0.972 0.006 0.126 0.214 0.878 0.162 0.003 0.069 0.229 0.416 0.340 0.006 0.255 0.192 0.986<0.001 0.132 0.745 0.404 0.902 0.733 0.112 0.012 0.931 0.359 0.279 0.005 0.001 0.040 0.533 0.190 0.005 0.387<0.001
3.2 不同學制學員的崗位認知有所不同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六年制及以上的長學制醫學教育,以保證醫學教育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也開始嘗試長學年制醫學教育,1988年在15所院校試辦了七年制,畢業授予學生醫學碩士學位,但由于七年制臨床課程教學時間,尤其是臨床實習時間較多,而公共基礎和醫學基礎課學時數偏少,實際的培養效果不佳。21世紀初,部分舉辦七年制的醫學院校又嘗試開設八年制醫學教育。因此,目前我國臨床醫學教育主要以五年制和八年制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軍醫大學臨床醫學五年制和八年制學員對未來重要的崗位素質的看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五年制臨床學員認為臨床醫療服務能力的重要性(58.3%)高于八年制學員(46.5%),而八年制學員認為醫患溝通能力、內在素質的重要性(11.9%、13.9%)高于五年制(5.8%、8.5%),在其他崗位素質方面的看法一致。
48項素質中,不同學制學員對17項素質的看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9項二級指標中,有4項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八年制學員更重視持續學習能力(4.80vs.4.72),而五年制學員更重視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4.62vs.4.49)、團隊合作能力(4.62vs.4.49)和軍政素質(4.26vs.3.97)。39項三級指標中,有13項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除五年制更看重進行全面、系統、規范的體格檢查(4.60vs.4.37)外,其他12項素質八年制重視度均高于五年制。從培養目標看,五年制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既有實際工作能力又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初步科研工作能力人員;八年制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能力,能在科學和專門技術領域作出創造性成果的高級衛生技術人才。而本研究結果表明,五年制學員更看重專業基本素質,如二級指標中的臨床醫療服務能力、三級指標中的進行全面、系統、規范的體格檢查;而八年制學員更看重潛在和長期的發展素質,如持續學習能力等。這也與醫學院校的培養目標一致。
3.3 有針對性地開展臨床醫學學員崗位教育現代醫學要求醫學生具備四大要素:精湛的醫術、崇尚的醫德、有效的溝通能力和熟知醫療法律法規[14]。對軍醫而言,還需具備過硬的軍事素質和戰場急救能力等。本研究也暴露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員崗位認知存在的問題。如八年制學員對于團隊合作能力、軍政素質、臨床醫療服務能力沒有五年制學員重視,而這些素質對于軍醫而言非常重要。而五年制學員對很多素質(14項三級指標的素質)不夠重視。因此,要針對性地做好崗位認知教育。對醫學生而言,崗位認知是伴隨專業知識學習、臨床實習實踐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15]。對學員的專業教育,可分為專業認識、專業認同、專業實踐3個不斷上升層面[16],在不同層面采取不同措施。
在專業認識層面,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定期進行專題講座,或開設專業認知課進行引導,加強對專業優勢、國家、軍隊發展政策、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情況等介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我軍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地位和自己肩負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使命感,及為基層醫療服務的理念;在專業認同層面,開展優秀畢業生的經驗交流、師生參加行業競賽的獲獎視頻宣傳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榮譽感、培養專業興趣[10];在專業實踐層面,首先要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以軍隊需求為導向,以專業特色為依托,結合學校轉型發展要求,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定位,著力培養綜合素質高、專業知識過硬、軍政素質強的醫學人才。其次要優化課程體系設計。高校教學中,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的現象較普遍[10],由此造成學員崗位認知不足。應整合課程內容,強化實踐環節[17],將課程設計、實習實踐與崗位需求相結合[18]。再次需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既往有研究[19]結果表明,影響學生專業認知的外界因素中,教師的專業素養排第1位。當師資力量不能滿足學生培養需求時則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衛生事業管理人才[20]。因此,需加強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自覺性,注意分析學生的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不斷去感悟專業學習的快樂,體會分享專業學習成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