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勛業,趙芝喬,陳堅龍,黃楚生
(汕頭市第二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廣東 汕頭 515000)
自發性氣胸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胸外科疾病,發病原因多為肺部疾病引發的胸膜和肺組織破裂或肺大皰自行破裂,空氣進入患者胸膜腔,進而出現胸痛、呼吸困難及刺激性咳嗽等不良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1]。初發自發性氣胸患者常采用觀察療法、胸腔穿刺或胸腔閉式引流等保守治療,但治療后復發率較高。手術治療也是治療自發性氣胸的常用方法,但傳統開胸手術的創傷性較大,且術后恢復時間較長。隨著胸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胸腔鏡肺大皰切除術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中三孔法胸腔鏡肺大皰切除手術是常見的治療自發性氣胸的微創手術方法,利用電視胸腔鏡輔助擴大操作者視野,手術切口較小,術中可清楚觀察局部病灶,但術后仍存在一定的復發情況[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三孔肺大皰切除術治療自發性氣胸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對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自發性氣胸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0例。研究組男26例,女4例;年齡15~80歲,平均年齡(40.25±4.62)歲;發病部位:左側8例,右側22例。對照組男28例,女2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0.29±4.61)歲;發病部位:左側12例,右側18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颊咧橥獠⒑炇鹬橥鈺?。
納入標準:①經胸部CT檢查確診者;②積極配合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肺等功能障礙者;③存在開胸手術史者;④合并精神障礙疾病者。
1.2 方法對照組行保守治療,當患者胸部的積氣量≥30%時,需立即采取吸氧處理,并行胸腔閉式引流治療。
研究組行三孔肺大皰切除術治療,術前行氣管插管全麻,并取側臥位,行單肺通氣,于患者腋中線處第7肋間做1 cm切口作為觀察孔,采取鈍性分離處理,置入trocar,并放置胸腔鏡;于患者腋前線處第4肋間做2~3 cm切口作為主操作孔,于腋后線處第7肋間做1~1.5 cm切口作為副操作孔,在主操作孔和副操作孔處放置超聲刀、電凝鉤和卵圓鉗等操作工具,自上至下探查患者胸腔,查找患者的病變部位,使用電凝鉤松解粘連處,在副操作孔處使用有齒卵圓鉗鉗夾患者病變部位,在主操作孔使用內鏡直線切割縫合器切除病變部位,將標本置入標本袋后由主操作孔取出,進行膨肺,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肺漏氣,合并肺切緣漏氣患者需使用3-0可吸收縫線進行連續縫合,并使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沖洗,使用干紗條摩擦壁層胸膜,對胸膜進行固定后于腔鏡下在觀察孔處放置胸腔引流管。術后隨訪1個月。
1.3 觀察指標比較對照組與研究組臨床效果(疼痛程度、引流量、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漏氣、胸腔感染、肺不張、劇痛)和復發率,根據患者治療后的復發情況分為復發組(n=11)和未復發組(n=49),并采用Logistics分析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評估[3],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與研究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研究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引流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研究組臨床療效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s)

表1 對照組與研究組臨床療效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s)
注: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
組別研究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VAS評分(分)3.54±1.55 5.31±2.23 3.910 0.000引流量(mL)357.58±105.24 456.84±141.73 3.374 0.001住院時間(d)6.81±1.72 8.82±2.06 4.494 0.000
2.2 對照組與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2.3 單因素分析 復發組與未復發組年齡、性別、發病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復發組與未復發組術前發作次數≥3次、術后吸煙、未行胸膜固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單因素分析Table 3 Single factor analysis
2.4 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患者復發的危險因素主要為術前發作次數≥3次、術后吸煙、未行胸膜固定(P<0.05),見表4。

表4 Logistics多因素分析Table 4 Logistics multi-factor analysis
自發性氣胸是一種常見的胸外科疾病,該病因肺大泡發生破裂,繼發于胸膜炎的炎性粘連、破裂和漏氣等,最終引發自發性氣胸[4]。臨床上常采取胸腔穿刺抽氣和胸腔閉式引流等保守療法治療自發性氣胸,但治療療效不顯著,且治療后的復發率較高,可達50%~80%[5]。手術治療能降低自發性氣胸患者治療后的復發率,包括常規開胸術和胸腔鏡手術治療,常規開胸術的切口較大,且出血量、并發癥較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近年來,胸腔鏡微創手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中。三孔胸腔鏡肺大皰切除術是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標準手術,該手術具有創傷小、切口小等優勢,三孔法肺大皰切除術可由不同的操作孔將手術器械放入,能準確地探查病變位置和病變大小,增強手術治療效果[6]。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馬永強[7]研究結果一致。表明三孔肺大皰切除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療效顯著。分析原因為,胸腔鏡肺大皰切除術手術切口及創傷小,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8]。
多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患者復發的危險因素主要為發作次數≥3次、吸煙、未行胸膜固定(P<0.05)。分析原因為,①吸煙者體內的尼古丁等有害氣體較多,會降低患者體內相關抗蛋白酶的活性,導致肺泡彈力纖維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增加疾病復發的可能性[9]。②治療前發作次數較多,導致胸膜腔出現不同程度粘連,而粘連周圍會存在漏氣的肺組織及肺大皰,由于周圍炎性粘連,致使胸腔鏡探查結果不準確,易增加漏診率和復發率。③胸膜固定術會使患者臟壁層胸膜發生粘連,減少肺組織漏氣及肺大皰的形成,未行胸膜固定術者的復發率增加[10]。
綜上所述,三孔肺大皰切除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療效顯著,優于保守治療,分析影響復發的相關因素有助于預防疾病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