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瓦房店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大連 116300)
心源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是指引發腦栓塞的栓子來源于不同類型的心臟病,因腦動脈破壞/粥樣硬化所致栓子堵塞腦血管所致。發病突然且腦梗死面積較大,患者多神經功能受損嚴重,給予及時有效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降低致死率的關鍵。臨床主要以原發病治療和應用抗凝藥物為主,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患者易出現語言障礙和肢體癱瘓。溶栓可緩解血管阻塞狀況,改善臨床癥狀,但有研究[1]顯示,溶栓會加重出血傾向患者癥狀。隨著研究不斷地深入,目前已證實腦缺血患者缺血半暗帶具有可逆性,該區域腦細胞具備短暫生存能力,如血液能在短時間內恢復細胞功能[2]。因此,患者發病后3~6 h給予早期溶栓可有效緩解腦部缺血狀況,恢復半暗帶神經細胞功能,進而改善患者預后神經功能。尿激酶是通過健康人群尿中分離人腎組織培養獲取的酶蛋白,具有降解纖維蛋白凝塊、血循環中纖維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Ⅴ及Ⅷ等效果,溶栓效果理想。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心源性腦梗死的患者臨床資料,旨在探究尿激酶溶栓治療心源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心源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分為A組與B組,每組52例。A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45~72歲,平均(58.5±2.4)歲;發病時間5~12 h,平均(8.5±2.3)h。B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44~72歲,平均(58.6±2.5)歲;發病時間7~10 h,平均(8.7±2.5)h。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心源性腦梗死診斷標準[3];患者清醒或輕度意識障礙;癱瘓肢體肌力≤3級;B組血壓<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顱內出血或血小板計數異常;B組溶栓前癥狀好轉;嚴重肝、腎功能疾病;近期使用抗凝藥物;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A組采用抗凝藥物、溶栓藥物、腦細胞活化劑等常規方法治療。給予0.9%250 mL氯化鈉溶液VitC 3.0 g(湖北同濟奔達鄂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067,規格:2 mL∶0.5 g)靜脈滴注,每天1次;0.9%250 mL氯化鈉溶液混血栓通350 mg(麗珠集團利民制藥廠,國藥準字Z44020284,規格:5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0.9%250 mL氯化鈉溶液混合胞二磷膽堿0.75 g(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0287,規格:2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共治療3 d。
B組給予尿激酶(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06,規格:50萬U/支)溶栓治療,將100萬U的尿激酶、0.9%100 mL氯化鈉溶液混合,于30 min內完成靜脈滴注;0.9%250 mL氯化鈉溶液混合胞二磷膽堿0.75 g靜脈滴注,每天1次;第2天起治療方法同A組,共治療3 d。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48~72 h、7 d、14 d需復查顱腦CT,癥狀加重者需隨時給予頭部CT掃描。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NIHS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治療后,NIHSS評分降低≥90%,0級殘疾,為顯效;治療后,46%≤NIHSS評分降低<90%、1~3級殘疾,為有效;治療后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估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為0~42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3%,明顯高于A組的80.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3、5、7、14、28 d,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A組(n=52)B組(n=52)t值P值治療前23.69±8.92 24.38±8.12 0.412>0.05治療后3 d 22.35±7.48 13.61±7.37 6.002<0.05治療后5 d 21.93±7.18 10.52±6.77 8.338<0.05治療后7 d 19.33±6.22 8.37±6.13 9.050<0.05治療后14 d 16.39±6.18 7.74±5.89 7.306<0.05治療后28 d 13.81±5.35 5.56±3.64 9.194<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A組發生惡心1例,疲乏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5%(2/52);B組發生惡心1例,疲乏1例,食欲減退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7%(3/5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治療后,A組發生出血性梗死5例,再灌注損傷5例,閉塞血管再閉塞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0%(13/52),B組發生出血性梗死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69%(4/5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96,P=0.017)。
心源性腦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疾病,發病突然、進展迅速。主要是指心源性栓子經血液循環,通過頸動脈/椎動脈進到腦動脈后發生阻塞,導致腦部供血區域缺血、缺氧,進而引發腦功能障礙,栓子主要來源于風濕性心瓣膜病、心肌梗死、心內膜炎贅生物等[4]。該病與患者慢性心房顫動有直接關系,臨床多表現為口眼歪斜、流口水及無法自主活動等。由于栓子阻塞顱內動脈時腦細胞會產生病理改變,因此,與腦血栓病變范圍差異顯著,且易發生嚴重腦水腫癥狀;同時,患者常伴有神經功能嚴重缺損,臨床預后效果不佳,因此,需盡早治療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臨床常在發病初期采用溶栓方法治療,促進血管再通,減少血管壁損傷,通過恢復患者腦血液供應情況,可有效改善半暗帶區域腦細胞功能,減輕患者腦神經受損程度[5]。
尿激酶屬于絲氨酸蛋白酶,可將纖溶酶原—纖溶酶轉化,有效激活人體血液系統中的纖溶系統,調節患者機體情況[6]。由于尿激酶是經健康人群尿液中分離,或經人體腎組織培養中獲取的酶蛋白,應用安全、可靠。目前,尿激酶溶栓已被廣泛應用于心源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在早期溶栓治療中可有效減小梗死灶,加速患者神經功能康復進程[7]。但需注意的是,腦梗死治療期間易引發相關并發癥,如腦出血、腦水腫,分析原因與血管壁受損有關[8]。由于溶栓后血液再次暢通后,血管灌注壓增高,會致使血管壁破裂、血液外滲,產生腦出血情況。因此,實際治療過程中需準確把握溶栓時間,確保患者治療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3%,明顯高于A組的80.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3、5、7、14、28 d,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心源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采用尿激酶溶栓方法治療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且用藥安全性較高,無明顯不良反應,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本研究中A組治療后發生出血性梗死5例,經臨床觀察,發現患者如發病6 h內顱腦CT無明顯低密度改變,且意識清醒,則發生顱內出血率較低。再灌注損傷是溶栓治療的主要并發癥,本研究中A組有5例發生再灌注損傷,表現為頭痛、躁動癥狀,查顱腦CT未見出血,持續1~4 h后癥狀緩解。臨床可通過應用鈣離子拮抗劑、自由基清除劑等降低患者再灌注損傷[9]。本研究A組有3例發生血管再閉塞情況,查顱腦CT未見出血,導致癱瘓肢體改善后復加重,相關研究[10]顯示,溶栓后血管再閉塞發生率約10.00%,略高于本研究結果。臨床可在溶栓藥物停用24 h后給予低分子量肝素治療,減小血管再閉塞梗死體積,降低其發生率。
綜上所述,尿激酶溶栓治療心源性腦梗死的效果顯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在溶栓前注意分析患者是否符合溶栓條件,注意溶栓時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