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何久圣,陳楚鷹
(順義區醫院創傷骨科,北京 順義 101300)
脛骨平臺骨折作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一般由高處墜落或車禍等原因造成,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手術能確保關節面達到最理想的解剖復位[1],脛骨平臺骨折較為嚴重,會出現關節面塌陷,血管和韌帶損傷等,手術難度較大[2]。以往采用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治療,預后效果不佳。近年來,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其固定效果良好、創傷小,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诖?,本研究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50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鎖定鋼板內固定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及骨折愈合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50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每組25例。參照組男18例,女7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42.63±4.20)歲;右膝骨折19例,左膝骨折6例。實驗組男20例,女5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2.77±4.36)歲;右膝骨折16例,左膝骨折9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檢查[3],存在半月板損傷、骨折端粉碎。排除標準:血液疾病;免疫性疾??;精神障礙;其他骨折類型。
1.2 方法兩組住院后均先給予補液、消腫,對患肢進行牽引等常規處理,對于存在開放性損傷的患者先給予止血[4],并進行包扎和抗感染等治療,血液循環和軟組織恢復正常后開始手術。
參照組采用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治療?;颊弑3制脚P位,進行椎管麻醉后,確定手術的切口和位置,在膝內后側做8~12 cm長切口[5],充分暴露膝關節內側平臺,參考術前檢查結果和實際情況進行復位,復位完成后,觀察骨折處對位線,透視滿意后選擇鋼板進行內固定。在膝前外側另做8~12 cm長切口[6],充分暴露膝關節,盡可能確保脛骨平臺平整,透視滿意后選擇鋼板進行內固定,之后沖洗關節面并止血,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實驗組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颊弑3盅雠P位,椎管麻醉后,在患肢膝前內側或外側做切口,逐層剝離以顯露關節面,全面修復受損的關節面[7],選擇自身髂骨對已出現塌陷或受損的平面進行跖骨,盡可能地確保關節面恢復平整,當確定恢復正常的力線后,打入引導針,利用C臂透視進行復位檢查,確定復位成功后,選擇T型或L型鎖定鋼板放置在內側的平臺[8],外側的平臺則選擇高爾夫鎖定鋼板,選擇長度適宜的螺釘打入鎖定孔,之后沖洗關節面并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①術后4、8、12個月,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Merchant膝關節評分表評估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總分35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恢復情況越好;②比較術后兩組并發癥率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畸形愈合、創傷后關節炎;③比較兩組住院時間、開始下地負重鍛煉時間、平均骨折愈合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術后4、8、12個月,實驗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參照組實驗組t值P值例數25 25術后4個月16.33±3.22 20.42±4.12 3.911 0.000術后8個月23.32±3.08 26.58±3.75 3.359 0.002術后12個月24.19±3.52 27.93±4.98 3.066 0.004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2.00%,明顯低于參照組的4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住院時間、開始下地負重鍛煉時間、平均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實驗組住院時間、開始下地負重鍛煉時間、平均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住院時間、開始下地負重鍛煉時間、平均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d)

表3 兩組住院時間、開始下地負重鍛煉時間、平均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d)
組別參照組實驗組t值P值例數25 25住院時間9.33±6.00 6.36±4.25 2.020 0.049開始下地負重鍛煉時間47.40±5.40 42.03±5.21 3.645 0.001平均骨折愈合時間157.28±24.45 123.17±18.30 5.585 0.000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采用手術治療方式可恢復關節面和韌帶完整,保護膝關節功能[9],手術過程中復位和內固定難度較大,膝關節功能恢復不佳。目前臨床對于手術方式的選擇還存在分歧,傳統手術是在患者的膝關節正中位置做切口,并進行復位和固定,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關節面平整,確保穩定性,但脛前區的血供較差,剝離軟組織還會增加感染發生率,引起多種并發癥[10],預后較差。
有研究[11]顯示,穩定內固定是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關節面解剖復位、塌陷等的重點,特別是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手術要求更高,應盡快選擇適合患者的手術,恢復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與傳統手術比較,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能促使骨折端正常復位,對于膝關節功能有一定的恢復作用。
有研究[12]顯示,利用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效果優于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能有效地支撐關節面,避免出現移位情況,對于骨膜的損傷較小,能促使骨膜血運正常運作,縮短骨折愈合時間。這是因鎖定鋼板內固定對于鋼板的結構進行全面優化,能滿足角和軸的雙重穩定,避免復位丟失。選擇內支架結構還能較好的支持關節面,使其保持平整,穩定性也明顯提高。鎖定鋼板有螺紋孔[13],可將配套的螺紋頭擰入螺紋孔,提高穩定性且鋼板和骨頭間還會保留一定空隙,避免兩者出現不良反應,確保血液循環正常,有利于骨膜的生長和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4、8、12個月,實驗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2.00%,明顯低于參照組的4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住院時間、開始下地負重鍛煉時間、平均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利于膝關節恢復,縮短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實施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效果顯著,利于膝關節各項功能恢復正常,減輕疼痛,且減少并發癥的產生,促進預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