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
(遼寧省精神衛生中心檢驗科,遼寧 鐵嶺 112300)
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飲食結構的調整,使以糖尿病為代表的慢性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影響人們健康水平及生存質量的衛生難題。關于糖尿病的臨床研究較多,分為1型和2型糖尿病,90%以上患者為2型糖尿病[1]。疾病主要由體內胰島素分泌異常所致,胰島素分泌不足引發一系列代謝性疾病,患者以饑餓、多飲、多食及消瘦為主要癥狀,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機體血糖水平長期超標,會導致人體多個器官受損[2];同時,機體內血糖水平過高為細菌繁殖提供良好場所,易引發各種嚴重的并發癥,如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眼病及足部疾病,具有極高的致殘及致死風險,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而糖尿病是一種可通過藥物控制的疾病,盡早發現及確診,并開展有效治療措施,對血糖的控制及疾病的預后有積極意義。臨床以往多采用常規尿檢方式,其過程繁雜,等待結果時間長,患者滿意度低,逐漸被臨床淘汰[4]。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檢測患者生化指標,了解患者機體情況,具有檢查結果準確,檢查速度快且操作簡單的優點,患者接受度高,臨床得以廣泛應用[5]。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探究糖尿病診斷中常規檢驗和生化檢驗的效果及對檢出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單雙號抽簽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00例。觀察組男59例,女41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3.58±5.06)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病程(7.78±2.45)年;1型糖尿病20例,2型糖尿病80例。對照組男60例,女40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53.23±5.02)歲;病程6個月~14年,平均病程(7.72±2.42)年;1型糖尿病22例,2型糖尿病78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滿足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既往無糖尿病史;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泌尿系統、免疫系統疾病及代謝性疾病;②合并肝、腎功能不全;③合并精神類疾病或認知障礙。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檢驗,收集患者中段尿液20 mL,采用尿液常規分析儀檢驗樣本白細胞、紅細胞、尿糖、尿酮體及尿蛋白等指標,同時,實施顯微鏡鏡檢,詳細記錄檢查結果。
觀察組接受生化檢驗,收集患者血液樣本,采用雅培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包括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漿葡萄糖、2 h糖耐量、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標。各指標的檢測方法如下,糖化血紅蛋白采集方法:晨起后,囑患者保持空腹,抽取靜脈血2 mL,使用EDTA-K2抗凝管進行抗凝處理,并使用BIO-RAD D10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儀,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其水平>6.3%即糖尿病陽性;空腹血漿葡萄糖測量方法:晨起后,囑患者保持空腹,抽取靜脈血2 mL,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血糖水平>7.0 mmol/L即為高血糖癥,<2.8 mmol/L即為低血糖癥,共檢驗3次;2 h糖耐量檢測方法:采用口服法測量,患者正常進食1 d后抽取靜脈血2 mL,指導其在5 min內引入300 mL/80 g葡萄糖混合液,2 h后患者糖尿呈陽性,即表示其糖尿量下降;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標檢測方法:指導患者禁食12 h,取靜脈血5 mL,2 h內分離血清,4 h內完成檢驗。樣本檢測、質控及試劑校準由同一醫師完成。
1.3 觀察指標①疾病檢出率,參照《糖尿病診斷標準》診斷糖尿病,患者存在糖尿病癥狀,任意時刻血糖濃度>11.1 mmol/L;患者空腹8 h以上血糖濃度>7.0 mmol/L;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 h血糖濃度>11.1 mmol/L,符合以上任意一條均診斷為糖尿病。②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及2 h糖耐量。③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疾病檢出率比較觀察組疾病檢出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檢出率比較
2.2 兩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及2 h糖耐量比較觀察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及2 h糖耐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及2 h糖耐量比較(±s)

表2 兩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及2 h糖耐量比較(±s)
組別對照組(n=100)觀察組(n=100)t值P值糖化血紅蛋白(%)5.67±0.89 8.23±1.13 17.798<0.05空腹血糖(mmol/L)6.23±1.23 8.56±2.23 9.149<0.05 2 h糖耐量(mmol/L)6.13±1.38 12.23±2.45 21.693<0.05
2.3 兩組血脂水平檢測結果比較觀察組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等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水平檢測結果比較(±s,mmol/L)

表3 兩組血脂水平檢測結果比較(±s,mmol/L)
組別對照組(n=100)觀察組(n=100)t值P值甘油三酯3.10±0.10 1.52±0.37 41.224<0.05總膽固醇5.23±1.30 4.30±1.23 5.197<0.05低密度脂蛋白2.78±0.10 1.65±0.47 23.516<0.05高密度脂蛋白1.93±0.47 1.18±0.07 15.783<0.05
糖尿病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病,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發病率不斷升高,以男性患者居多,疾病具有持續時間長、并發癥多及終生性等特點,外部環境及遺傳是疾病的主要治病因素[6]。患者體內胰島素的生物作用損傷后,各類毒素導致免疫功能紊亂,導致蛋白質、水及脂肪代謝紊亂[7]。目前無治愈方式,臨床以控制血糖水平為主,現階段由于未及時診斷,未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引發心血管疾病、腎衰竭、眼睛失明及肢端壞疽等嚴重的并發癥,給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極大影響,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負擔[8]。因此,及時準確診斷疾病,對于治療方案的確定及預后的改善有積極意義。目前臨床檢測疾病的方式多樣,以往多采用常規尿液檢驗,但其操作復雜,檢測效率慢,無法滿足當前的診斷要求[9],而糖尿病作為公共關注的社會問題,臨床對其重視程度提升,旨在尋找一種提升疾病檢出率的診斷方式。
生化檢驗利用化學及生物方式檢查,包含的檢查項目較多,更易檢測出糖尿病。其中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等水平可彌補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不足,其水平上升可考慮為糖尿病,但無法準確判定[10]。糖化血紅蛋白穩定性強,不能反映短期的血糖波動情況,但能反映患者3個月的血糖水平,評估整體血糖控制情況,判斷不同階段的糖尿病,為治療方案的調整提供依據,彌補空腹血糖監測的缺陷[11]。糖耐量的檢驗中,其水平如呈下降趨勢,有發生糖尿病的風險,需引起高度重視,及時進行飲食和運動干預,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12]。血漿葡萄糖水平能反映患者處于高血糖或低血糖的風險,血糖水平>7.0 mmol/L即為高血糖癥,患者機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常出現口渴現象,頻繁飲水,且機體內胰島素水平下降,使葡萄糖無法被機體吸收,進而出現體質量下降情況[13]。而血糖水平<2.8 mmol/L即為低血糖癥,患者出現中樞神經功能障礙,交感神經異常興奮,使患者出現饑餓感、視力水平下降及注意力分散等情況,機體長期處于低血糖狀態會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4-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疾病檢出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及2 h糖耐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等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生化檢驗能有效檢測患者各項指標,幫助醫生分析病情,評估并發癥發生風險,利于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控制病情發展,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綜上所述,針對糖尿病患者,生化檢驗能準確判斷疾病,可反映病情程度,了解血脂及血糖水平,為疾病的早期篩查、診斷及預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及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