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偉
(棗莊市嶧城區人民醫院手足創傷骨科,山東 棗莊 277300)
橈骨遠端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主要指距離橈腕關節面2~3 cm內的骨折,且伴隨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損傷,導致患者出現橈骨關節不穩,腕關節功能出現障礙[1]。目前,臨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方法較多,如閉合復位外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等。由于手術具有創傷性,尤其開放性手術,易損傷肌腱及腕關節功能[2-3]。由于老年患者手術耐受性較差,不利于預后。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分析該術式在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65~78歲,平均年齡(71.52±3.41)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8例,摔傷16例,高空墜落15例;AO分型:A3型13例,B3型24例,C型12例。觀察組男30例,女19例;年齡63~80歲,平均年齡(71.50±3.45)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0例,摔傷15例,高空墜落14例;AO分型:A3型15例,B3型21例,C型13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經CT或X線確診;均為閉合性骨折;符合手術適應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存在既往橈骨遠端骨折史;存在手術禁忌史;免疫系統功能異常。
1.3 方法兩組均實施手法復位固定術:患者取坐位,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患側肩部向外稍微伸展,屈曲肘關節前臂旋前90°做對抗牽引,醫生雙手拇指并列于患者背側握住住骨折遠端,輕微彎雙手食指握住骨折近端,其余手指握住魚際穴位,維持3~5 min對抗牽引。修復輕度移位:用兩拇指對掌側進行擠按,上提雙食指,屈腕用力糾正骨折掌側成角,用力尺偏矯正尺偏角。重度移位修復:采用折頂法,充分牽引重疊移位,加大成角,用兩拇指對掌側進行擠按,上提雙食指,掌屈尺偏。
1.3.1 對照組固定材料選用石膏,根據骨折移位方向固定腕關節背伸位或掌屈位,石膏固定后因無法調節松緊度,需多關注患肢腫脹、骨折移位等情況,必要時需更換石膏,固定4~8周。
1.3.2 觀察組外固定材料選用小夾板,手法復位后,對前壁進行固定包扎,選4塊前臂小夾板,夾板長度約大于腕關節2 cm,掌側和外側夾板近端略縮短3 cm。放置好夾板,用繃帶進行包扎固定,松緊度根據手指顏色、肢體麻木感覺等情況調節。胸前懸吊4~8周。
1.4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骨折愈合時間,X線檢查顯示骨折處出現骨痂即為骨折愈合。②采用日立阿洛卡DCS-60型X線骨密度檢測儀檢測兩組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的橈骨遠端骨密度值。③分別于術前和術后3個月抽取患者4 mL靜脈血,3 5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行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骨型堿性磷酸酶(BLAP)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兩項骨代謝指標。④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Wer-ley(GW)腕關節功能量表[4]評價患者術后3個月腕關節功能,分別從殘余畸形、主觀、客觀評價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分為0~21分,分數越低說明功能恢復越好。⑤比較兩組術后3個月內腕管綜合征、畸形愈合、骨折移位、創傷性關節炎、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0.56±2.15)周,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2.62±3.20)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740,P=0.000)。
2.2 兩組骨密度、骨代謝及GW評分比較術前,兩組骨密度、骨代謝及GW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個月,觀察組骨密度及BAL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TRAP5b水平及GW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骨密度、骨代謝及GW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前后骨密度、骨代謝及GW評分比較(±s)
注:BALP,骨型堿性磷酸酶;TRAP5b,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GW,腕關節功能量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時間術前術后3個月組別觀察組(n=49)對照組(n=49)t值P值觀察組(n=49)對照組(n=49)t值P值骨密度(mg/cm3)0.61±0.06 0.62±0.07 0.759 0.450 0.85±0.16a 0.74±0.09a 4.194 0.000 BALP(U/L)15.47±4.35 15.52±4.64 0.055 0.956 18.67±4.03a 17.08±3.61a 2.057 0.042 TRAP5b(U/L)8.59±1.37 8.34±1.23 0.950 0.344 4.56±0.98a 5.84±0.91a 6.700 0.000 GW(分)18.21±2.21 17.77±2.14 1.001 0.319 3.48±0.67a 4.15±0.88a 4.240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發生創傷性關節炎1例,肌肉萎縮各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8%(2/49);對照組發生畸形愈合1例,腕管綜合征1例,骨折移位2例,創傷性關節炎1例,肌肉萎縮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2.24%(6/4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25,P=0.268)。
橈骨遠端是松質骨與密質骨的交界處,為解剖薄弱處,受外力沖擊時易發生骨折,使患者出現腕關節疼痛及功能受限等不良情況[4]。橈骨遠端骨折的形態較為復雜,臨床治療方案也較多。由于老年患者耐受性較差,機體已產生退行性改變,部分手術(如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患者預后并不理想,因此,多采用手法復位固定治療,其中石膏固定針對穩定型骨折固定效果較好,但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較為嚴重,若骨折端固定不當,易造成遠期后遺癥[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骨密度及骨代謝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GW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治療更利于預后,促進骨折愈合。分析原因為,用小夾板固定,保持骨折復位后穩定性的效果更好,可避免骨折在愈合過程中出現移位,維持掌傾角與尺傾角的正確度數,通過周圍肌肉中的韌帶和筋膜來促進骨折恢復,并選擇適宜長度的夾板,根據患者手指情況來調節松緊度,避免夾板過緊造成組織缺血,增強骨組織代謝,為肢體提供早期活動的空間,預防關節因長時間固定出現組織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進而實現早期肢體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還可避免因骨折對位對線不正引起的疼痛[6-7]。因老年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癥,骨質中礦物質及鈣含量丟失,導致骨密度降低,因此,骨折復位后,尤其在72 h內患肢腫脹的發生率較高,增加了復位后維持骨折對位對線的難度[8]。石膏固位一旦定型后,松緊度無法調節,可能加重患肢腫脹,出現壓迫性潰瘍或張力性水泡,導致骨折端移位[9]。固定期間患肢也無法得到適當鍛煉,因此,增加關節僵硬、粘連、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預后較好,促進骨密度改善及骨組織代謝,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