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彤
(錦州市全民健康保障中心,遼寧 錦州 121000)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大量血液,而血液的主要來源為志愿獻血者。因此,保證血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核酸檢測和血清學檢測是臨床血液篩選的主要方法,主要對志愿者是否感染病毒或病原體進行檢測,但病原體的檢測會受窗口期影響,且窗口期還會增加血源質量低、健康情況較差的發生風險,對臨床的治療也會存在不良影響[2]。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基層血站進行無償獻血的45 520名志愿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核酸檢測技術在基層血站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基層血站進行無償獻血的45 520名志愿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 450例,女17 070例;年齡20~55歲,平均(32.75±10.43)歲。
納入標準:①經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后未出現任何反應;②符合獻血者健康體檢相關要求;③經過HBV篩查,呈HBsAg陰性;通過試紙條對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篩查,通過硫酸銅比重法對志愿者的血紅蛋白進行檢測。排除標準:①配合度較差志愿者;②健康度較差志愿者。
1.2 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檢測儀器:全自動酶免檢測儀(奧斯邦,型號:star);全自動混樣儀(瑞士艾米爾頓,型號:star)。檢測試劑:①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檢測試劑盒[藍十字生物藥業(北京)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73401259];②乙型肝炎病毒e抗體試劑盒[英科新創(廈門)科技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63402559];③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試劑盒[Diagnostic Kit for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ELISA),國藥準字S10910048];④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確認試劑盒(中和試驗)[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300094號];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診斷試劑盒(Diagnostic Kit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國藥準字S10910049);⑥華益美核酸檢測試劑。
1.2.2 檢測抽取周靜脈血,每位志愿者均抽取2管,并在真空采血管中加入5 mL的乙二胺四乙酸進行抗凝處理,其中一管用于核酸檢測,管內含有分離膠;另一管用于酶聯免疫檢測,不含分離膠,采血4 h后,常規離心5 min,保持溫度為4℃/1 600 g,之后置于5℃的運輸箱,送實驗室離心處理,離心20 min,將標本置于5℃冰箱,血液采集后的72 h內完成核酸檢測。
核酸檢測及酶聯免疫檢測:對志愿者測定2次,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劑檢測血液得到志愿者血液攜帶病原體情況,對于2次檢測未出現任何反應或檢測反應呈陰性的血液標本進行進一步的核酸檢測;抽取志愿者血液樣本160μL,采用全自動混樣儀進行檢測。病毒載量檢測:抽取志愿者血液樣本800μL,采用高精度儀器進行樣本制備,并及時擴增和檢測。通過高精度的檢測儀器自檢,可得到樣本與質控品中的HBV-DNA濃度差別。高精度檢測儀器的線性范圍為(20~1.66E+07)IU/mL,若檢測結果在數值范圍內,說明能直接對HBV-DNA濃度進行計算,若檢測儀器顯示“Tragel Not Delected”等字樣,說明HBV-DNA呈陰性;若HBV-DNA的檢測結果數值低于定量下線,說明HBV-DNA濃度≤20 IU/mL;若檢測結果數值>(1.70E+08)IU/mL,為得到準確的HBV-DNA濃度,需將原始血液樣本稀釋后進行二次檢測。補充血清實驗:采用中和法、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使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試劑盒(生產批號:2015060612)對e抗體、表面抗體、乙肝e抗原及核心抗體進行再次檢測。上述檢測嚴格按照檢測標準及試劑盒操作說明進行實驗。
1.3 觀察指標分析核酸檢測結果及HBV-DNA陽性檢測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百分率(%)表示。
2.1 核酸檢測結果HBV-DNA呈陽性志愿者共47例,陽性確認率為58.75%,見表1。

表1 核酸檢測結果
2.2 檢測HBV-DNA陽性志愿者結果35例HBV-DNA陽性志愿者中有31例HBV感染患者,感染率為88.57%,見表2。

表2 檢測HBV-DNA陽性志愿者結果(n=35)
核酸擴增檢測技術是實驗室對血液標本進行病原體核酸檢測的重要技術,主要通過分子技術進行病原體的檢測與診斷,直接開展檢測,可減少常規檢查中的復雜程序[3]。目前,我國檢測技術快速發展,實時熒光PCR技術和反轉錄介導的擴增技術是我國核酸檢測的主要技術,使用高精密儀器提取血液中的核酸,對提取的核酸進行擴增,最后完成對提取核酸的檢測[4]。先擴增再檢測的操作方式能有效提升檢測儀器的敏感性、自動化性。血液樣本中的微量核酸檢測難度較大,而對核酸擴增后,能清晰檢出感染病毒的血液樣本中含有的微量核素,能明顯縮短對病原體檢測的窗口期,對提升陽性確認率具有重要意義[5]。以往臨床研究表明,在進行HBsAg、抗-HCV等檢測時,窗口期較長,分別為45、73、22 d,針對這一問題,有研究[6]指出,進行NAT混合檢測能明顯縮短窗口期。
使用核酸檢測技術檢測病原體基因組,能盡可能縮短病原體指標檢測的窗口期,不僅提升檢測效率,還避免各種原因導致檢測出現的誤差(免疫靜默、病毒變異及隱匿性感染等),使血液檢測更加安全,避免血液中病原體的傳播。20世紀90年代末,臨床就開始廣泛應用核酸檢測技術,隨著技術的更新和發展,核酸檢測技術成為臨床最主要的血液篩查的方法之一[7]。本研究結果顯示,HBV-DNA呈陽性患者共88例,陽性確認率為0.19%,陽性確認率較高,分析原因為,主要與本地傳染病的流性差異、檢測儀器、檢測試劑操作技巧、檢測時間等有關;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患者均為HBV病毒攜帶者,而檢出結果不是HCV陽性、HIV陽性患者的標本與樣本容量及研究時間等密切相關。對88例特殊標本開展進一步檢測,結果顯示,47例標本感染HBV病毒,陽性確認率為58.75%,未確認者33例。分析原因為,不排除相關操作人員未能根據檢測標準進行操作;抽取的血液樣本內的病毒濃度較低;血液樣本在運送途中未合理保存或保存溫度發生變化、運輸時間較長等因素導致核酸物質出現不同程度的分解[8]。
綜上所述,在基層血站血液篩查中開展核酸檢測技術,應用效果顯著,血液篩查結果準確,值得在血液篩查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