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妍,趙紅麗,周楊,于淼,金忠志剛,于月輝,周麗瑩,李潞
(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遼寧 沈陽 110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組織長時間缺血缺氧所引發的一種心臟系統疾病,該病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需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對癥治療以免因延誤病情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1]。該病發作后會導致冠狀動脈產生畸形,通常采用靜脈溶栓藥物進行治療。該治療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疏通血管、對冠狀動脈畸形產生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效果不佳,一旦藥物未及時發生作用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嚴重者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2-3]。李景隆等[4]研究顯示,延遲經皮冠脈介入術治療具有安全性高、不良事件發生率低的特點,能明顯提升患者心功能及改善臨床癥狀,對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效果確切。近年來,介入治療研究取得新的進展,臨床治療中效果更佳。本研究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2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延遲經皮冠脈介入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2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樣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常規組,每組130例。常規組男68例,女62例;年齡41~75歲,平均(60.35±6.28)歲,急性發作至手術時間1~9 h,平均(5.12±3.65)h。觀察組男72例,女58例;年齡42~76歲,平均(61.33±6.54)歲;急性發作至手術時間1.5~9.5 h,平均(5.46±3.70)h。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均為首次確診后開展治療;對麻醉所用藥物無過敏史,無手術禁忌證;均未進行過其他外科手術;精神狀況正常;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心肌梗死治療史者;其他系統功能異?;驀乐匦哪X血管系統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嚴重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精神異常、語言障礙及溝通困難者。
1.2 方法常規組結合病情使用尿激酶和阿司匹林開展常規藥物溶栓治療;觀察組采用延遲經皮冠脈介入術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冠脈造影檢查以確定病變位置,根據檢查結果明確穿刺部位,使用Judkins方案實施橈動脈穿刺并將動脈鞘置入,實施冠狀動脈造影診斷以判斷和評估治療情況,必要時可通過球囊擴張增加介入支架數量以增強治療效果。
1.3 觀察及判定指標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心功能指標。①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各項生命體征均恢復至正常水平,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一定程度減輕,各項生命體征有一定程度改善,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狀態穩定;無效,治療后,臨床不適癥狀未得到緩解,各項生命體征未得到改善,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病情未得到改善或有所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左室收縮末期內徑水平(LVESD)。③比較兩組治療后心絞痛、再梗死和急性左心衰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5.38%(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未出現不良反應情況;常規組出現急性左心力衰竭3例,再梗死8例,梗死后心絞痛1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1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后1周、6個月,觀察組LVEF、LVESD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LVES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F,左室射血分數
組別觀察組常規組t值P值例數130 130 LVESD(mm)治療后1周40.05±3.20 41.06±3.30 2.505<0.05治療后6個月42.38±1.52 48.02±2.15 24.423<0.05 LVEF(%)治療后1周40.02±5.33 41.58±6.15 2.186<0.05治療后6個月49.75±6.15 40.62±5.33 12.791<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嚴重、發展迅速等特點,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而導致病情延誤可能會引發休克或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5-7]。近年來,隨著老齡人口逐漸增多,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關于此疾病的治療和研究受到醫學界的普遍關注[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旦發病,需在12 h內對患者瀕死的心肌組織進行救治,及時疏通梗死動脈,以縮小心肌梗死面積,恢復心肌組織正常的血液循環和供應狀態,增強心肌功能,降低死亡率[9]。藥物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傳統治療方法,無法快速恢復患者心肌供氧功能,雖有一定療效,但效果不佳。近年來,隨著延遲經皮冠脈介入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中取得較理想治療效果,通過對患者進行冠狀造影確定病變部位,然后對梗死部位進行準確的清除,達到疏通血管及預防出血的效果,促發心肌細胞的功能和活性[10-11],在急性閉塞冠狀動脈部位血流恢復及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腦卒中情況的預防方面效果明顯優于靜脈溶栓治療。延遲經皮冠脈介入術治療優勢突出,目前在我國仍未普及,具有一定推廣和提升空間[12]。由于實施延遲經皮冠脈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會受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支架擴張次數、介入支架數量、冠狀動脈鈣化情況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一系列并發癥,因此,在手術過程要應做好相應預防措施,降低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5.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未出現不良反應情況;常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1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6個月,觀察組LVEF、LVESD均明顯優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延遲經皮冠脈介入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效果顯著,能明顯提升患者心功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