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珠

[摘 要]教材解讀為教學素材與素養目標之間勾畫實踐路徑.教師可利用“點全·線聯·面融”式的解讀方法對教材進行單元整體分析及知識整合,讓零散的知識變得立體有層次、系統有框架,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綜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點全·線聯·面融”;教材解讀;教材素材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02-0025-02
高效的課堂教學實踐取決于有效的教學設計,有效的教學設計有賴于教材的深度解讀.教材解讀為教學素材與素養目標之間勾畫實踐路徑.教師可利用“點全·線聯·面融”式的解讀方法對教材進行單元整體分析及知識整合,讓零散的知識變得立體有層次、系統有框架,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綜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筆者以蘇科版七年級數學下冊“有理數的乘方”為例,談談對“點全·線聯·面融”式教材解讀與實踐的思考.
一、教材素材
“有理數的乘方”課時的素材分為兩類, 即“顯性”的知識素材和“隱性”的素養素材.
在知識素材層面,學生小學階段已學習了正數的平方、立方運算,能用于解決正方形的面積、立方體的體積等相關問題.初中階段,學生剛學完有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將這些已有知識進行整合、再理解,能為本課時的教學提供很好的知識素材.
在素養素材層面,學生已初步具有對數學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當學生遇到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他們潛意識中會應用數學的知識來解決.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利用乘方的相關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二、“點全·線聯·面融”式教材解讀
1.知識點解讀——點全
乘方是有理數的一種基本運算,它是有理數乘法的推廣和延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探求乘方的運算方法,在此基礎上對冪、底數、指數的概念以及乘方的符號法則的歸納是本課的知識點.乘方是后續學習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科學記數法和開方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后、鋪路架橋的作用.
2.知識線解讀——線聯
顯性知識線:乘方的意義—乘方的概念解讀—乘方的符號原則.學生對“乘方的意義”已有知識儲備,比較容易接受;“乘方的概念解讀”是全新知識,講解時要透、全;“乘方的符號原則”為后續的有理數乘方的運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隱性思想方法線:本節課主要是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通過類比(類比正方形的面積、立方體的體積)理解乘方的意義,通過特殊到一般掌握有理數乘方的運算本質.“分類討論”數學思想方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知識面解讀——面融
顯性知識面:“有理數的乘方”是 “有理數”這一章節的難點,同時又是整個初中階段“數與式”中很重要的基礎.例如在“代數式”“冪的運算”“實數”等章節中,“乘方”無處不在,處處滲透,足見本課時在初中數學中的重要地位.
隱性能力層面:本課時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對乘方意義的探索,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及概括的能力;通過乘方運算的運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乘方的故事以及改編,向學生展示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三、基于教材解讀的教學實踐
1.創設情境,導出課題
在印度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舍罕王打算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人——宰相:西薩·班·達依爾.國王問他想要什么,他對國王說:“陛下,請您在這張棋盤的第1個小格里,賞給我1粒麥子,在第2個小格里給2粒,第3個小格里給4粒,以后每一小格的麥子都比前一小格多一倍.請您把棋盤上64格的麥粒都賞給您的仆人吧!”國王覺得這要求太容易滿足了,就命令人們給他這些麥粒.當人們把一袋一袋麥子搬來開始計數時,國王才發現:就算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麥粒全拿來,也滿足不了宰相的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麥粒到底有多少呢?
評析: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故事中,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數據多而且龐大,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逐漸消減,但是強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們尋求問題的答案,此時,教師導入課題,更加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新課的展開做了很好的鋪墊,回答了“知識從哪里來?”的問題.
2.整體構架,引出新知
(1)師生共同繪制思維導圖探索新知
(2)完成表格,探索新知
評析:利用思維導圖將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將知識在“面”上打開,連成“線”,在“點”上分析,讓學生發現現有的知識儲備并不能解決問題,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知欲,在此基礎上展開新知的學習.在新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 “知識是怎樣形成的?”的問題預設和解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類比”乘法的本質理解乘方的本質,再教學乘方的定義及有關概念,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an≠an],讓學生用冪來表示表格中的式子,將知識的易錯點和混淆點在本質上厘清.
3.理解本質,運用新知
辨析 (-4)2、-42的區別與聯系,并分別指出它們的底數和指數.
評析:在這個環節中,帶領學生體驗新知應用過程中的矛盾沖突點,并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相反數知識以及“整體思想”解決矛盾沖突.這是一個舊知喚醒以及新知應用的過程,學生在無形中將零散的知識點串成線、織成網,進而達到了“面”的統一.本環節回答了“知識學后有什么用?”的問題.
4.尋求變式,提升認識
故事續編:正當國王為拿不出那么多糧食而犯愁的時候,宰相哈哈大笑了起來,說:“尊敬的陛下,能為您發明國際象棋是我的榮幸,剛剛我和您開了個玩笑.要不這樣吧,陛下,請您在這張棋盤的第1個小格里,賞給我1元硬幣,在第2個小格里給第1個小格的一半錢數,第3小格給第2小格的一半錢數,以后每一小格的錢數都是前一小格錢數的一半.請您把棋盤上64格的錢,都賞給您的仆人吧!”這下國王放聰明了,細細算了起來,算完后,他和宰相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同學們,你知道他們為什么笑了嗎?
嘗試:學了本節課的知識,你能創編一些數學小故事嗎?
評析:故事續編,首尾呼應,引導學以致用,在故事中尋找數學的奧秘.同時,將課堂還原到生活中,這時學生已經不再是用冗長的乘法式子來表示,而是用簡潔的冪來表示.引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本環節回答了“知識向哪里去?”的問題.至此,“知識從哪里來?知識是怎樣形成的?知識學后有什么用?知識向哪里去?”串起了一條完整的教學活動主線.
數學課程目標從注重“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目標,將數學教學定位到育人的終極目標上.讓學生將思維過程、方法策略內化為解決問題的基本認識、基本素質、基本態度及基本思想.而這些素養具體在學生身上怎么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教師必須說清楚、講明白、做到位,這也是筆者將長期探索的問題.
“預設”的完美不及“生成”的精彩.經驗豐富的教師會多角度、多維度地緊扣學生的學習實際設計教學預設,通過提問、追問、操作、討論等形式完成預設目標.但是課堂的精彩來自于課堂的生成.在課堂的小結部分,有學生闡述了“乘方只是書寫比較簡單,但是運算還是要依靠乘法計算”的理解;有學生提出了疑問:“幾個相同的數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2+2+2=3×2),幾個相同數的乘法可以用乘方表示(2×2×2=23),那么幾個相同數的減法(2-2-2)、除法(2÷2÷2)可以怎么表示呢?”還有學生針對本節課的思維導圖,提出了“是否還有第五種有理數的運算方法?”的問題……這些精彩的課堂生成補全了“點”,延長了“線”,拓展了“面”,健全了“體” .
[參考文獻]
羅增儒.核心素養與課堂研修[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7(23):14-20.
(責任編輯 陳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