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艾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多數老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理解不透徹,再加上綜合與實踐部分中考涉及內容較少,可借鑒的資料幾乎沒有,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費時較多,不好把握,不好操作,所以,對于數學活動課的教學,大家往往按照傳統教學方式,把活動課上成了講練課。
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將“實踐與綜合應用”以獨立的板塊納入數學課程之中,每一章末均添加了數學活動板塊,教材內容更加注重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那么數學活動課究竟應該如何上呢?筆者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數學活動課體現在“動”的充分
數學活動課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
首先,數學活動課的目標設置必須符合標準要求,必須符合數學活動課的特點,在認知方面的目標要體現自主性、活動性,情感方面的目標要體現求真、合作、質疑,對數學學習充滿好奇心激發求知欲。比如《鑲嵌》這節課的目標可確定為:1.在實驗與探究的學習活動中,使學生了解鑲嵌的含義,認識到正三角形、正四邊形和正六邊形可以鑲嵌平面,并能理解其中的道理。2.通過探索多邊形覆蓋平面的條件,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活動中使學生的觀察、猜想、歸納及動手操作的能力得以提升。3.通過現實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經歷對平面鑲嵌條件的探索活動,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這樣的目標設定,就體現了數學活動課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探索,在體驗中感悟、反思、提升的教學理念。
其次,數學活動課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活動。數學活動不僅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更是一個學習創造的過程,所以學生的活動方式老師不要有過死的限制,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要給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其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對不同的學生給于不同的引導,而不是放任自流。當學生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適當點撥,但不能直接把結論告訴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發現問題,引發深層次的思考,得出重要結論。比如,八年級數學活動課《鑲嵌》,如果不讓學生親自參與拼圖,在老師的引導下,完全可以“掌握”平面鑲嵌的原理和方法,但這種掌握是一種“死”的知識的掌握,形不成自己的能力,感受不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而當課堂上安排學生自己想辦法用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六邊形、正五邊形進行平面鑲嵌的時候,學生會在活動中體會為什么用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六邊形能進行平面鑲嵌,而正五邊形完不成平面鑲嵌,從而自己總結得出結論,用一種正多邊形能完成平面鑲嵌的圖形必須滿足它的一個內角是360度的約數。再讓學生用幾個形狀、大小相同的任意三角形試試能不能鑲嵌成一個平面圖案,用幾個形狀、大小相同的任意四邊形能不能鑲嵌成一個平面圖案,活動難度進一步加大,學生需要先思考再動手操作。在歷盡困難完成平面鑲嵌后,學生不僅獲得了成功后的喜悅,更理解了平面鑲嵌的條件。而當老師給出在邊長相等的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六邊形中選取兩種圖形進行平面鑲嵌時,學生已是滿懷信心的邊思考邊嘗試,興趣盎然……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后獲得的知識,是學生實踐的體驗,學生實實在在感覺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體會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體現了數學活動課目標的設置與活動過程的一致性,體現了活動之間的層次性與銜接性。
二、數學活動課體現在“活”的高效
數學活動課在學生充分活動、親自實踐、親身體驗的基礎上,要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要讓學生的活動方式活起來,要讓作業設計活起來,讓學生的活動高效,成果明顯,極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首先讓思維活起來。數學活動課,活動是載體,是手段,但不是最終目標,所以,每一個活動的設置,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其次,要讓學生的活動方式活起來。學生的活動方式由活動的素材決定,不僅體現在動手操作,還可以體現在思維的活動。不僅可以由自己獨立活動,還可以由小組合作活動。比如在找圖形中的規律時,首先由學生獨立探索,然后小組交流探索的方法,會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培養發散思維,體會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在由規律拼圖形時,仍然獨立完成,讓學生經歷由特殊到一般的逆向思維過程,和拼圖方案的不斷調整過程,體驗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而在《鑲嵌》一節課中,讓學生按照要求完成平面鑲嵌時,可以讓同桌兩個同學結合,不僅可以節約材料,還可以形成思維碰撞。最后在讓學生展示作品,在欣賞借鑒其他同學的拼法的同時,結合自己的方法引發數學的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活動課還要讓作業設計活起來。數學活動課不是講練課,作業設計應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情意的共同發展,改變傳統教學中形式單一的作業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多形式、多需求地設計開放性作業,拓展作業的內涵,充分挖掘各種教育資源,體現學生的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良好數學品質。
三、數學活動課體現在評價方式的靈活
數學活動課的評價對于落實新課程理念,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成功”或“失敗”的過程,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積累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數學活動課的評價重在過程性評價,突出評價的全面性。不僅僅體現在知識的靈活應用,還體現在觀察能力,通過觀察,理解該現象是用來說明什么和怎樣說明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根據所給材料,依據所學知識,能適當選取材料的操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根據獲得的數據,結合所學的知識,能夠進行分析處理獲得有用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的能力;創新能力,結合已有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實驗進行大膽創新的能力。還包括學生的參與態度和熱情,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意志毅力等等。通過對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綜合評價,可以讓學生認識自我,獲得成功感,發揚優勢,彌補不足,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另外,數學活動課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是老師評價,還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更可以讓學生通過和同伴合作,通過和同伴比較,對自己的各種能力進行自我評價。當數學活動課形成學生的作品時,要通過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互相欣賞借鑒,獲得來自同學們的評價,讓學生感到自豪和有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貴州省威寧縣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