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會琴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認為:“學習是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學習活動的目的不僅是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關系。”
語文《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教學的重要方式。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各門功課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組織形式而言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提高素質為宗旨,使每一個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知,共同分享中獲知。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為教師普遍接納,并逐步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小組學習這一形式,減輕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成效,并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提供幫助。
教育學生學會共同生活是當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課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共同的學習目標將小組成員的個人利益與小組的集體利益緊緊地聯系起來。為了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分工協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使小組的學習活動建立在和諧的氛圍中。小組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對他人的了解和對相互依存的認識;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體現了現代社會需要的團隊合作精神。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團體成績為基本評價依據,因而,合作與交往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推動因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有時還是共同學習的合作者。因此,小組合作學習能改變以往課堂上的“教師講——學生聽”和“教師問——學生答”這種單一和單向的刻板教學方式,為學生間互動、師生間互動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
若教師為追求步調一致,教師包得過多,統得太死,就壓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忽視了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我認為,中學語文教學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參與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那么如何組織學生參與小組學習呢?在我看來:
一、要明確老師的職責
(一)老師是小組學習的組織者
語文課堂要求教師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教師不再是維持紀律、施加壓力的監工,而是創設引導學生主動投入“獨立思考→相互探討→交流看法→實現目標”這一漸進、相關聯的合作過程。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親身感悟。有了精心組織,合作學習就會活躍、和諧、有序地進行、不會出現亂糟糟的現象。
(二)教師是小組學習的引導者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做到點撥深化。優等生在合作中思維敏捷,操作熟練,速度快但愛干擾人,重點是引導他們去幫助其他同學,使“吃不下”的學生能夠分享人家的長處,從中彌補自己的不足,學有所獲,增強興趣。教師要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感知,又要達到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的目的。同時,教師要時常鼓勵學生評價他人,當學生只會挑人家的毛病時,應及時鼓勵“要多學習別人會讀書、愛發言的優點,不要光挑人家的毛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互動評價過程。
(三)教師是小組學習的決策參與者
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師有了課程開發的權利,有了創造新形式、新內容的空間,同時也有了決策的責任。因此,在合作中教師要注意提出易于學生接受理解的問題,決不是深奧的,是聯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能感悟的。由于教師合理的決策和師生共同的參與,使學生在動手、動嘴、動腦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一個和諧的、民主的、活躍的、有序的、全新的課堂就會展現在你的眼前。
二、在小組教學中該如何操作
(一)合理分組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在每一次的合作學習開展之前,小組成員都要進行分工,明確各人的責職。而在分組時可以采用就近的原則,這樣既有利于活動的開展,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每個成員在分組時都可以進行各種角色的嘗試、體驗,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而又責任明確,在合作的過程中是忙而不亂。要想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還要幫學生形成角色認知,讓學生知道自己是誰,該干什么,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形成,又有利于合作工作的展開。
(二)明確目標
合作目標是進行小組合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每一次合作之前,小組成員必須明確將要完成什么樣的任務,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這是進行有效合作的保障。這樣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就會把合作的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形式,減少合作學習的干擾和盲目。
(三)設計情境
在教學中,我們應盡量從實際的情境引入,問題由學生從實際的情境中發現而提出,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進行教學學習。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聯系學生和教師的生活實際或生活中發生的熱點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提問、去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有效地進行教學認知活動的目的。學生參與活動時能全身心地投入,有效地促進了合作學習,學生對規律有強烈的體驗,教學效果很好。
(四)設計活動
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精心設計是引發學生合作的內在需求,能否進行有效合作的關鍵。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既要考慮到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對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全面、準確的分析。學習的過程是“要我學”還是“我要學”,學生表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狀態,合作學習也是如此。因此,精心設計能讓學生產生合作需求的教學活動是進行有效合作的關鍵。當然,有效的合作,還必須考慮對合作團體的評價,合作學習倡導“人人進步”的教學理念。我們可以把教師對學生個體的評價改為學生互評、自評,從而引發學生更有力的合作行為,進行更有效的合作學習。
提高自身影響他人才是合作的真正目的,修養自身,觸動他人,彼此相得益彰才是人類合作的精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可以說是教無定法,但從學生的心理需求的角度出發,小組合作學習未嘗不是一個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認真探索的話題。專家常說,學習是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學習活動的目的不僅是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關系。我的合作學習及其評價的嘗試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探究和完善,怎樣簡化評價,怎樣脫離分數等級而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值得我們所有教師長久地在實踐中去思索。
(貴州省威寧縣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