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
摘要:小學生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能夠培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對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解決培育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育人,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學重要應當放在培育學生良好的社會道德行為上,培育他們文明、樂于奉獻、愛護公共設施、保護生態環境、遵規守紀等,從而使課堂教學結構發生變化。在小學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有利于培養遵規守紀、知法守法的好學生。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中更好的學習道德與法治。小學教育是讓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一生中的關鍵時期,學生所受的教育將變成怎樣的人。在小學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既能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又能推動學生的各個方面發展。伴隨著新時期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教師應該對德育與法治課程有新的認識,在教學課堂上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制定新穎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推動學生的長遠發展,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本文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幾點策略。
一、創新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們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基礎理論結合實際是教學的關鍵環節,教學方式是關鍵。針對學科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注重情景教學游戲化、體驗教學化,課堂可創設為故事講演、情景表演、互動教學游戲、行為能力展示等。比如:在三年級上冊《說說我們的學校》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課上開展探討,讓學生們自由的討論學校,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小組討論可以協助教師更好的教學,學生們在小組討論中能夠傾聽他人和被傾聽,也會逐漸的提升自己的表單能力和交際的能力。上述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親身感受豐富抽象的知識,對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道德行為起著關鍵作用。
二、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積極的營造輕松活躍的氛圍
讓學生成為道德與法治課的主體,可以給學生以更多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他們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有價值人才。以人為本首先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轉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增加老師和學生的交流與互動,正確的角色轉換。如果學生的興趣不高,教師要抓住課堂教學的進程和方向,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運用各種手段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深入探究課堂教學的各種方法,對學生的表現做出更多的反應,改變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環境,從而促進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對生活中的安全事例進行探討和思考,教學不能單單是教師在講,而是要讓學生們都加入到課堂的討論中來。新時期德育教師應不斷完善教學思路,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德育教學對策。應采取合理有效的中介措施,優化整個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提高整體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新的教學形式下,要以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環境、新的教學目標為指導。綜合討論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做好教學準備和設計,從而提高德育與法治課的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想更好地傳授知識,就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使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三、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讓他們意識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道德與法治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要利用這種聯系,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通過表現出生活化的內容,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感受到道德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道德良知。課本上有許多生活情境,而這些普通的情境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有更新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結合教材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指引學生開展課前資料收集、信息收集、課堂展示、信息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加強自己的認識體驗,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又能使所學知識內化,進而應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進而真正發揮德育法制教育的實際意義。比如:在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我們必須遵守的規則呢?我們為什么要遵守這些規則?這些規則的作用是什么呢?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學生收集資料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很多內容都需要學生課前開展調查研究。教師更應放手讓他們深入生活,通過多種途徑收集相關資料。簡而言之,在小學德育法制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使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使教學內容和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指引學生進入廣闊的生活世界,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質。
通過上述系列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愛國守法意識、社會公德意識和擔當意識,幫助學生們樹立文明個人形象,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設計教學活動,使課堂內容和生活密切結合,重視與學生的互動,突出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不斷地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辛柏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思與行[J].讀書文摘(中),2018: 88-89.
[2]高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教書育人,2018:25-25.
[3]王玲.正確把握教材,上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J].當代教研論叢,2018:34-35.
蓬溪縣三鳳鎮金龍學校 四川 蓬溪 62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