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慧
(鄖西縣人民醫院外科 湖北 鄖西 442600)
膽結石屬于高發性膽道系統疾病,黃疸、腹痛以及發熱為該病癥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通常情況下,會以手術療法治療此病,雖然當前臨床上所實施的腹腔鏡手術創傷性較小,但是作為一定有創操作,仍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損傷,且此治療方式存在一定的風險性,為對手術效果進行鞏固,應重視臨床護理工作[1]。基于此,本文對本院2019年9月—2020年11月收治膽結石患者分組后實施常規護理與全面護理模式后效果進行了統計學分析研究,報告如下。
以本院2019年9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20例膽結石患者為本次研究分析目標,均接受手術治療,以數字隨機法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60例。組間患者各項資料存在同質性(P>0.05):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病程平均值為(6.6±3.2)年,年齡平均值為(47.2±12.5)歲,其中單發性結石有40例、多發性結石有20例;研究組男34例、女26例,病程平均值為(6.5±3.6)年,年齡平均值為(47.6±12.3)歲,其中單發性結石有42例、多發性結石有18例。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即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注意觀察其體征、病情變化情況等。
研究組實施全面護理:(1)成立全面護理模式小組:由護理人員及護士長共同組成全面護理小組,所有組員接受全面護理模式培訓,護理前對患者的圍手術期風險進行評估,并為其制定護理計劃。(2)健康宣教:詳細為患者講解膽結石相關健康知識,積極解答其疑問,使其認識到手術治療的優勢、配合事項以及不良事件處理方法等。(3)心理護理:加強護患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及時疏導不良情緒,多對其進行鼓勵,若負面情緒嚴重,予以重點心理疏導,保障患者以正面、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4)術前護理:叮囑患者術前6 h禁水,術前12 h禁食,遵照醫囑給予其用藥治療,準備好手術所需物品、應急搶救藥品等,確保手術順利實施。(5)術中護理:對手術室濕度、溫度進行合理調節,協助其采取舒適體位姿勢,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流程及手衛生制度,并與手術醫師密切配合。術中密切監測患者體征,檢查靜脈是否暢通,記錄好肝素使用時間及使用量。對患者的面部表情進行觀察,并對其主觀感受進行詢問,以及及時予以安慰及鼓勵,穩定情緒,出現突發性事件后,立即匯報醫師,并遵照風險護理方案進行處置。(6)術后護理:術后告知患者手術效果,要求其去枕平臥8 h,給予吸氧及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其呼吸深度及頻率,警惕休克。術后24 h,結合患者實況給予其流質類食物,術后1周內不得食用易產氣類食物,若出現低血鉀現象,多食含鉀類食物。關注患者術后疼痛感,結合VAS評分結果針對性給予其轉移注意力、鎮痛藥物等干預措施。結合膽結石手術后常見并發癥為患者展開預見性護理,積極預防各類并發癥,提高預后[2]。(7)出院指導:再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著重向其講解術后護理知識及預防病情復發知識,告知其術后合理飲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及積極的生活態度。
記錄好患者的各項臨床手術治療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情況,評定其干預前后的SAS評分、VAS評分,調查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SAS評分指焦慮評分,評分高低與焦慮情緒嚴重情況呈正相關;VAS評分指疼痛評分,評分高低與疼痛嚴重程度呈相關[3]。出院前向患者發放《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回收調查表后分類統計評分值,滿分100分,分值高低與護理滿意度呈相關。
計數資料(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及計量資料(臨床手術指標、SAS評分、VAS評分)分別用χ2、t計算,若計算結果得出:P<0.05,則認為有統計學差異。
研究組各項臨床手術指標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手術指標分析( ± s)

表1 兩組臨床手術指標分析( ± 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失血量/mL術后下床時間/d 住院時間/d對照組60 81.26±7.53 51.28±6.34 2.95±0.58 7.23±1.29研究組60 72.36±6.67 32.36±4.29 2.26±0.52 5.76±0.89 t 6.8532 19.1447 6.8612 7.2654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研究組共有2例(3.33%)術后發生并發癥,對照組共有11例(18.33%)術后發生并發癥,相比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析[n(%)]
干預前患者之間的SAS評分、VA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SAS評分、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SAS評分、VAS評分分析( ± s,分)

表3 兩組SAS評分、VAS評分分析( ± s,分)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V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60 57.79±3.36 42.33±5.61 5.61±0.50 3.13±0.28研究組 60 57.83±3.05 33.42±4.22 5.57±0.52 1.80±0.20 t 0.0682 9.8314 0.4295 29.9399 P 0.9457 0.0000 0.6683 0.0000
研究組共有57例(95%)對護理服務滿意,對照組共有41例(68.33%)對護理服務滿意,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分析[n(%)]
手術為治療膽結石病癥的主要方式之一,此類治療方式存在一定的創傷性,為保障手術療效及預后效果,應輔以優質的護理模式,以減輕患者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痛苦,促進術后康復[4]。
本文結果得出:全面護理下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失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少,且疼痛感輕,心理狀態佳,護理滿意度高。以往臨床中所實施的常規護理多為在醫囑的指導下為患者提供簡單的一般性護理服務,較為缺乏對其心理狀態及身體狀態的關注,且不注重圍手術期護理風險評估及規避,致使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康復時間長。全面護理模式屬于系統化、優質化及綜合化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實施期間會先組建護理小組,由小組成員利用多學科知識,例如心理學、護理學等,來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且還會評估潛在護理風險,制定風險應對計劃[5],同時,全面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實施過程中將嚴格遵循以人為護理原則,利于提升護理人員專業素養及臨床護理質量[6]。在膽結石護理中實施此護理模式將注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及時消除負面情緒,解決生理不舒適感,滿足認知需求,將進一步細化圍手術期護理步驟,將手術風險降低至最低,確保手術順利實施,按計劃完成,且可高質量地完成術后病情監測、營養指導、疼痛感干預及并發癥預防等系列措施,以及時發現并處理風險,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手術安全性及預后,同時,還會重視出院指導,強化患者對術后康復知識的了解度,以便于出院后仍可遵醫囑約束自身行為,促進病情全面康復,盡早恢復正常生活狀態[7]。
綜上,全面護理模式在膽結石患者護理中實施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緩解其焦慮情緒及疼痛感,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